by 藍雨楨 | 3 月 15,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遺體修復包括清洗、縫合、重建、化妝等繁複流程,遺體修復師需要24小時待命且在時間壓力下完成修復。投入遺體修復行業20年的吳品心,曾義務修復社會重大案件現場遺體,也曾連續58小時工作,因為至親過世留下的遺憾,她堅持耕耘遺體修復技術,希望將往生者最美好的一面,留在家屬心中。 遺體修復師吳品心(中,原名鄭文萍)入行已20年。圖/《百夜縫生》 「我想要學遺體修復,是因為我不想讓其他人和我有相同的遺憾。」...
by 吳敏欣 | 3 月 14, 2024 | 人物, 棒球, 運動, 運動人物
在2023年U18賽場大放異彩的柯敬賢,擁有人高馬大的運動員身材與能力,從小他練棒球遭遇低潮時,爸爸就是他最佳心靈導師,但2022年爸爸卻因遠洋漁業工作意外過世。沉澱過後,他將父親的教導化為進步的動力,準備好在世界級棒球場上奮力逐夢。 柯敬賢在2023年U18大放異彩。圖片提供/柯敬賢 只要2023年有鎖定U18世界盃青棒賽,肯定都對柯敬賢留下印象深刻,深邃五官配上黝黑膚色,上了場就用他人高馬大的身材把球送得深遠,彷彿在宣告自己是臺灣新生代強力打者接班人。他期許自己2024年高中畢業後,能有機會追隨旅美前輩的腳步展開職棒生涯。...
by 廖泊喬 | 3 月 13, 2024 | 教育, 追劇學教養
近年來,「內捲」和「躺平」這兩個中國用語常常成為討論的焦點。前者指的是過度的競爭,而後者則意味著退出競爭。然而,有趣的是,儘管這兩個詞語看似截然相反,但它們所描述的情境卻有著相似之處。在電影《陽光普照》中,主角哥哥阿豪因為課業競爭而走上了不歸路。而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觀眾也能看到孩子們在激烈的家庭與教育環境中,做出內捲或躺平的抉擇。同樣地,2022年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的故事開端,便是從三個姐弟希望逃離原先瀕臨極限的生活而啟程。 DMN腦神經科學研究:讓孩子好好發呆有助潛能發展。圖/示意圖...
by 陳增芝 | 3 月 12,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歷史
戴振耀出生於1948年、一個高雄橋頭的貧農家庭,在父親影響下,從小就非常尊敬追求社會公義的黨外前輩;初中曾在週記上為「雷震案」抱不平嚇壞了班導。美麗島事件後被捕入獄,明明是歷經折磨的苦難,三餐只能鹽水配飯,他卻笑說是住「鹽水大飯店」;判刑後,在獄中認識魏廷朝、紀萬生、楊青矗、陳忠信與王拓等人,增進不少學識,像讀「美麗島大學」。 戴振耀於1988年參加民進黨全代會。圖片提供/邱萬興...
by 黎詩彥 | 3 月 11,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台灣角落觀察, 教育, 社會
提起「何爺爺跳跳屋」,在南台灣幾乎每個學校都知道。何爺爺早年攜家帶眷赴美發展,從事成衣業,一做就做了40年,兩個兒子都在美國長大。擁有虔誠基督信仰的何爺爺,經常和太太一起跟著美國的教會來台灣舉辦夏令營,儘管年過半百,他仍保有赤子之心,喜歡和孩子打成一片,因此贏得「孩子王」的封號。 「何爺爺跳跳屋」巡迴全台各校園,數十個大型遊具排列在操場上,場面非常壯觀。圖/何爺爺提供 「1、2座大型氣墊遊具,不稀奇,但若20、30、40座氣墊城堡、充氣溜滑梯等遊樂設施一字排開,讓孩子盡情彈跳,絕對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永生難忘的回憶!」...
by 羅怡君 | 3 月 8, 2024 | 人物, 教育, 追劇學教養, 關於生命的故事
最新上檔日劇《Woman》,從單親家庭與重組家庭的母女關係,探討親情與人生的議題,顛覆過往「為母則強」的典型模範,深入刻畫母親角色的無力與脆弱,有些人不得已逃離這個角色,也有如主角小春一樣奮力迎戰。當母親選擇不同生存策略時,也對女兒留下不同影響,未來成為一位母親時又抱持甚麼樣的信念呢?能夠跳脫世代間難解的心結嗎? 日劇《Woman》從單親家庭與重組家庭的母女關係,探討親情與人生的議題。劇照/《Woman》日本テレビ...
by 王惀宇 | 3 月 7, 2024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阮國非案後,警界似乎很難學到什麼教訓,因為至今仍有許多現職員警未曾看過阮案現場畫面,只能以訛傳訛;警界針對阮案製作了「案例教材」,提及「應注意比例原則」與「加強員警執勤安全訓練」等結論,流於重複敘述法規文字,沒有進一步分析案件事實,也未關注警察體制的組織編用、教育訓練、執勤觀念等核心問題。 阮國非。圖/《九槍》 《九槍》這部電影,我一共看了三次。第一次看時,我難以形容心中所感受到的震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事件影像,身為一個資深員警,還協助警察學校的教學工作,我很訝異自己居然是在一部民間拍攝的電影才能看到這起案件的發生經過。...
by 文蔚然 | 3 月 6, 2024 | 人物, 藝文, 藝文人物, 藝術
露西斯沃博(Lucy Shwob),又名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是中性時尚、無性別風潮的始祖,他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女同性戀,也是抗戰勇士,他和他的伴侶蘇珊馬勒博(Suzanna Malherbe)在20世紀初期,一同挑戰性別邊界,透過文學、繪畫、攝影,向世界發聲。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露西斯沃博(左)與蘇珊馬勒博(右)。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by 唐墨 | 3 月 5, 2024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作家李昂小說《殺夫》雛型的「周春蘭殺夫案」、台灣「鄧如雯殺夫案」、「季姓婦人殺夫案」等悲劇的發生,共通點皆來自長期在傳統父權觀念暴力下,隱忍偷生的女性,即使在家暴法與保護令實施近20年的台灣社會,仍有「法不入家門」「以夫為天」的傳統陋見,成為婚內暴力難解之結。 圖片提供/疑案辦 1945年3月,「周春蘭殺夫案」轟動上海。...
by 吳敏欣 | 3 月 4, 2024 | 人物, 棒球, 運動, 運動人物
台鋼雄鷹葉保弟沒有名校光環加持,大學時球隊解散成為流浪球員,中職選秀落榜後竟驚喜接到台鋼雄鷹邀約自主培訓,在打擊教練路易士的慧眼推薦下重回棒球路,四個月內就轉為正式球員。正因為他曾在淘汰區徘徊,更珍惜展露身手的機會,希望能持續發揮自身腳程與打擊的優勢,穩固待在一軍陣容。 接受台鋼雄鷹的自主培訓邀約,葉保弟得以繼續棒球生涯。圖片提供/台鋼雄鷹球團...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