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大飯店」命名有洋蔥!農運先驅戴振耀獄中吞鹽水拌飯苦撐

戴振耀出生於1948年、一個高雄橋頭的貧農家庭,在父親影響下,從小就非常尊敬追求社會公義的黨外前輩;初中曾在週記上為「雷震案」抱不平嚇壞了班導。美麗島事件後被捕入獄,明明是歷經折磨的苦難,三餐只能鹽水配飯,他卻笑說是住「鹽水大飯店」;判刑後,在獄中認識魏廷朝、紀萬生、楊青矗、陳忠信與王拓等人,增進不少學識,像讀「美麗島大學」。

戴振耀於1988年參加民進黨全代會。圖片提供/邱萬興
戴振耀於1988年參加民進黨全代會。圖片提供/邱萬興

「彼(那)段幫忙推銷美麗島雜誌、宣傳自由民主,是我人生中,尚介(最)快樂的日子,感覺看到台灣民主的希望。」戴振耀(以下稱「耀伯」)在生前接受訪談,講到入獄前的那段日子,經常眼睛發亮的這樣說。

影集《鹽水大飯店》,男主角「李文欽」的人物原型,取材自耀伯類傳記的《鹽水大飯店》,可以看到導演跟演員很用心的詮釋一個「規日佇(整日在)做民主夢的憨囝」,時代背景正是1970年代的台灣。

《鹽水大飯店》的開場,首先以婚禮點出青年世代追求幸福,開展人生的熱情與憧憬;同時也點出戒嚴體制之下,南台灣第一場抗議遊行「橋頭事件」的時代背景。兩集登場人物都有清楚的角色設定,包括「民主憨囝」李文欽及同輩麻吉們的不同人設,以及「民主憨囝」文欽面對考驗與試煉的「威武不能屈」與「貧賤不能移」。

劇中,文欽父親因為倡議罷免鄉長遭到點名做記號、跟錢莊借錢、文欽說服阿舅抵押農地跟農會貸款的轉借、以清償巨額貸款為條件,要求承諾不再搞反對運動等情節,都真實發生在耀伯的人生,只是分屬不同時間點。

《鹽水大飯店》演出戴振耀的人生經歷。圖/《鹽水大飯店》
《鹽水大飯店》演出戴振耀的人生經歷。圖/《鹽水大飯店》

整天做著民主夢的憨囝,為「雷震案」抱不平嚇壞大人

耀伯出生於1948年4月,「228事件」的一年後,從小愛聽阿公在橋頭街上講古,隱約感覺到成人世界裡,有個不讓小孩子知道的秘密,長大後才知道這個感覺,不是只有他,而是整個世代的共同成長經驗。

深受支持黨外、愛看黨外雜誌的老爸影響,耀伯在成長過程就很尊敬傳承台灣人追求公義與反抗精神的黨外前輩余登發、郭國基等;也愛看當時由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所撰寫的黨外雜誌。

耀伯甚至在剛唸初中時,就曾在學生週記為「雷震案」抱不平,嚇壞導師跟老爸,也才從老母的口中,知道鄰居的童年玩伴,為什麼沒有爸爸。《鹽水大飯店》劇中文欽與仁煌提到的《自由中國》雜誌、雷震、 殷海光等,全都是耀伯到老都唸唸不忘的青春記憶。

過去媒體稱呼「農運先驅」,謙虛的耀伯總是說,「其實我不是啦,台灣農運尚(最)早的前輩,是日本時代的簡吉、楊逵」。接著,就是一大串覺得有必要讓我寫進書裡,有關簡吉、楊逵勇敢為農民發聲的故事,他只是傳承前輩的腳步,繼續為農民權益打拚,不是什麼「先驅」。

耀伯引以為傲的,是在美麗島受難獄友紀萬生老師「交待」要做組織工作,以及邱義仁等的指導協助之下,他是最早在戒嚴時代,勇敢成立「農民教室」,展開農民運動的組織工作者。

美麗島事件,耀伯逃亡一個月後被捕入獄,明明是歷經殘酷刑求的人生苦難,卻因為南警部的獄中,只提供鹽水配飯的待遇,笑說住進「鹽水大飯店」。司法審判後,在龜山監獄服刑3 年,結識魏廷朝、紀萬生、楊青矗、陳忠信與王拓等,自稱增進不少學識,直說「獨裁者的監獄」 讓他像唸了「美麗島大學」。

戴振耀。圖片提供/邱萬興
戴振耀。圖片提供/邱萬興

1979年《美麗島》創刊,各地服務處就像「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事件之前,耀伯見證並參與的台灣1970年代,是黨外人士不斷透過選舉運動,展開串連整合並致力累積民主能量的年代;也是國民黨不斷喪失統治正當性,尤其1971年10月「被退出」聯合國,邦交國雪崩式斷交,台灣淪為國際孤兒的年代。

1975年4月,強人總統蔣中正去世;同年8月首份結合選舉的黨外刊物《台灣政論》創刊,這是原本各自山頭的黨外,開始串連整合的開始;12月增額中央民代選舉,黨外老將郭雨新遭到誇張的作票落選,黨外支持者長期以來,對國民黨作票的憤怒達到臨界點,影響導致1977年爆發戒嚴體制下,第一起群眾抗議作票的「中壢事件」。

1978年5月蔣經國就任總統,原訂同年12月23日舉行中央民代增額補選,黨外成立串連全台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選舉演講會與各地「民主牆(大字報)」人潮滾滾。不料,投票日前一週,美國預告斷交,蔣經國宣布停止選舉與所有競選活動。

但是,黨外並未偃旗息鼓,而是連署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呼籲迅速恢復選舉,並且首次公開提出台灣自決,「堅決主張台灣的命運,應由1700萬人民決定」,但聲明遭到所有媒體拒絕報導,黨外決定利用春節過年,展開環島散發。

1979年1月21日,國民黨為嚇阻環島行動,構陷匪諜案逮捕黨外精神領袖余登發老先生;隔日,戒嚴體下第一場示威遊行,在高雄橋頭展開。隨後,民選縣長許信良為此遭以「曠職參加非法遊行」的理由而被彈劾解職,黨外群起抗議;省議會黨外聯合質詢激辯戒嚴體制。

同年8月《美麗島》創刊,各縣市陸續成立「服務處」,一個「沒有黨名的黨」隱然成形。隨後,國民黨不斷升高恐怖威嚇指數,黨外人士也不甘示弱的反制與抗爭,猶如兩列即將對撞的疾速列車。台灣的1970年代,最後結束在「國際人權日演講晚會」之後,恐怖肅殺的政治大逮捕。

台灣境內全面喊殺喊打,沒有人敢出面聲援,但海外台灣人空前團結,竭盡所能的奔走救援,遊說美國國會與國際社會關切。

美麗島軍法大審的關鍵9天  台灣民主的震憾教育

1980年3月18日至28日,總計開庭 9天的「美麗島軍法大審」,海內外媒體蜂擁而至,這是台灣命運最重要的9天,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分水嶺。

蔣經國受迫於國際壓力,首次同意叛亂罪公開審判。也或許是因為看了多份殘酷刑求得來的自白書、悔過書,蔣經國認為海內外媒體,會看到美麗島受難者在庭上認罪求饒。

不料,美麗島受難者與辯護律師,不僅沒有認罪求饒,也沒有為國際人權日演講晚會的警民衝突做任何爭辯,而是直接提升至台灣前途與民主憲政層次的陳述與答辯。

在那新聞箝制的年代,台灣媒體幾近逐字稿的詳盡報導,堪稱一場民主政治的震憾教育,刺激更多像陳定南、鄭南榕等民主志士,義無反顧的棄商投入黨外運動行列,開啟1980年代街頭運動的歷史新篇章。

耀伯見證並狂熱參與這個不斷累積民主聲勢與能量的1970年代,因此,談起美麗島事件爆發前的日子,經常不厭其煩的說明,快樂興奮的心情,來自於當時相信,黑暗即將走到盡頭,曙光就要出現。

當時的耀伯堅信,台灣人已經團結起來,惡魔黨終於要被正義打敗。值此時刻,即使只是在旁邊搖吶喊,敲鑼打鼓,也覺得人生自此有了意義般的熱血沸騰。黎明終於到來,只是在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美麗島人士歷盡苦難!

戴振耀於1989年競選之海報。圖片提供/邱萬興
戴振耀於1989年競選之海報。圖片提供/邱萬興

耀伯1989年12月當選職業代表的農民立委,隔年上任後成為國會殿堂首位全程用台語質詢的第一人。初時遭到來自中國,不曾改選的資深立委抗議「聽不懂」,以及閣揆郝柏村的覇氣拒絕答詢,結果由民進黨立委盧修一出面翻譯化解僵局。當年還是外省第二代記者佔多數的媒體生態,因此也遭到許多媒體記者的批判與封殺。縱使如此,耀伯要在國會殿堂堅持母語尊嚴的意志,從未動搖與後悔。

這即是我所認識的戴振耀「耀伯」,與他的燦爛時光。

前農委會副主委戴振耀 一生拍拚為臺灣農民 公視台語台新聞

【延伸推薦】

戲劇|《鹽水大飯店》:橋頭青年李文欽以行動追求民主自由,而他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和摯友間的兄弟情誼,交織構築了台灣1970年代的革命青春。

戲劇|《自由的向望》:三部短片呈現不同世代的台灣人們,對於民主、人權和自由的追尋和思考,以及台灣社會的進展和改變。

文章|《楊梅三部曲》是生命故事,也是台灣歷史縮影

作者:陳增芝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3.12

陳增芝

《鹽水大飯店》作者,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自立早報、台灣日報、東森新聞報、TVBS中國新聞中心等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