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遺體也縫補生者破碎的心,吳品心入行20年為彌補至親遺憾

遺體修復包括清洗、縫合、重建、化妝等繁複流程,遺體修復師需要24小時待命且在時間壓力下完成修復。投入遺體修復行業20年的吳品心,曾義務修復社會重大案件現場遺體,也曾連續58小時工作,因為至親過世留下的遺憾,她堅持耕耘遺體修復技術,希望將往生者最美好的一面,留在家屬心中。

遺體修復師吳品心(中,原名鄭文萍)入行已20年。圖/《百夜縫生》
遺體修復師吳品心(中,原名鄭文萍)入行已20年。圖/《百夜縫生》

「我想要學遺體修復,是因為我不想讓其他人和我有相同的遺憾。」

十年執業,她親手縫合的大體難以計數,日日夜夜,以肉身的氣力拼搏,搶救亡者最後一絲尊嚴,遺體修復師吳品心(原名鄭文萍)領悟到一件事,與其說是修復遺體,不如說是修復在世者那破碎的心。

入行殯葬業二十年,從禮儀師成為獨當一面的遺體修復師,她不僅修補許多往生者破碎的身體,也參與了許多義務修復如2014年澎湖空難、2016年維冠金龍大樓倒塌、2018年新屋義消殉職事件等,她和一群遺體修復師,用雙手溫柔修補台灣社會的集體創傷。

怕鬼小女生卻進入殯葬業,至親遺憾開啟遺體修復之路

國中畢業,十五歲就出社會闖蕩,吳品心原本是個「怕鬼」的小女生,因緣際會進了殯葬業。多年前,一位至親因憂鬱症上吊自殺,當家人發現時,他的面貌與身體早已毀壞得面目全非,親眼目睹那不忍卒睹的一幕,她至今仍永生難忘,再也無法從記憶中抹滅。

那是個台灣社會尚無人知曉「遺體修復」這門專業的年代。

過去的年代,當大體因意外、疾病以及各種原因遭受毀損,親屬往往只能看最後一眼早已面目全非的親人樣貌,出殯火化,「但人們常常會沒有意識到,其實亡者的最後一面,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生命的缺憾,引領著吳品心下定決心,轉往學習遺體修復,這是一條須常年訓練,歷經千錘百鍊的修行之路,因每具毀損的大體,都有要克服的修復狀況,每場動輒四、五小時起跳,甚至長達十多小時以上的修復過程,耗損的體力與心力非常人所能忍受。

一切努力,只為了讓往生者能留下一絲尊嚴與美好,讓家屬能夠安心送親人最後一程,「人往生的時候是美美的,對家屬才是最美的祝福。」吳品心說。

每次遺體修復前,吳品心細心與家屬溝通、向往生者致意、著手進行修復、期間反覆與家屬確認、調整,直到完成。家屬的一個眼神,一聲謝謝,或是緊握她雙手的那瞬間,就是她撐下去的動力來源,「你知道那是真心的,我真的有安撫到家屬心裡那一塊。」

大體會腐壞不能慢慢來,曾連續58小時修復只為求完美

修復現場直面亡者,也見證人間的生離死別和人情冷暖。「其實遺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吳品心說,大體安安靜靜地躺著那裡,生命已然走到最後,不像活著的人,難以預測心機。

閱歷無數的她,曾見過亡者已逝世三日,遺體倒臥在房間內,屍臭味飄滿家中,家人卻依然帶著口罩吃飯睡覺,沒有人願意開門察看,直到鄰居聞到味道報警。她見親屬不願花錢修復遺體,自願義務幫忙。
她也見過一位體貼孝順的年輕女孩,為了不讓家人負擔醫藥費,默默忍著痛,直到傷口惡化至無藥可醫,在苦痛中死去,家人得知真相後崩潰不已。那一場修復,讓她難以克制地落淚許久。

「那時候感觸很深,因為覺得她跟我很像,什麼苦她都會自己吞,我真的是蠻心疼的,原本她的善良是要保護家人,她沒有想到她的善良,反而去傷害到她的家人。」

2014年,澎湖空難復興號墜毀,48具遺體面目全非,那時候,媒體大幅報導全台近30名禮儀師遠赴澎湖,義務協助遺體修復。「以前是一具一具的大體,一次看到一大群(遺體),真的會不太舒服,但修復大體不能夠拖太久的時間,會有腐敗的問題,所以當下你人不舒服,也必須硬撐的去做完。」當時,剛入行的吳品心,才剛拜師學藝第三天,她一具一具縫補如小山般支離破碎的大體,未曾動搖初心。

也曾有來自友人轉介的個案,因心中感受到家屬的悲痛和期待,她足足花了58個小時修補,覺得不夠完美,拆了繼續再縫補,連續拆了兩次,團隊都倒下了,只有她堅持要過心中那一關才肯收手,一切只為了追求心中極致的完美。

這也是她開業成立團隊時,取名為「信念」的原因。從事遺體修復身心靈都負荷如此強大高壓的工作,若沒有信念,就沒辦法有支撐的力量可以走下去。

遺體修復師需長時間站立與彎腰。圖/《百夜縫生》
遺體修復師需長時間站立與彎腰。圖/《百夜縫生》

沒有人能將亡者修復回百分百生前樣貌,但要有使命感追求極致

成為《百夜縫生》紀錄片主角,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體驗,在那之前,吳品心從沒想過有人會對這樣的題材有興趣。

「他們第一次來到現場的時候,其實有點嚇到,第一次看到大體的人都會很震撼,光是那個味道就……。」紀錄片拍攝兩年,經歷了雙方磨合、適應期,吳品心和導演也總是與家屬、廠商(葬儀社)協調溝通,取得拍攝同意。雖然多數人仍有忌諱而拒絕拍攝,但也有家屬願意協助,因為他們認同,遺體修復是一門值得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的產業,這也帶給吳品心新的靈感。

「拍攝團隊的出現,讓我覺得說,欸,我是不是應該轉換我的思維,藉由影片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這個產業的存在,也是被需要的。」

吳品心和她的年輕團隊成員,開始積極透過影音和社群媒體,紀錄工作點滴,讓更多人了解這麼神秘行業背後的真實樣貌。例如,因為連接好幾場而無法回家休息洗澡,團隊成員大白天在路邊就著水龍頭開始洗頭;在臉書上介紹如何研發黏土來擬仿真實的肉體,好達到更擬真的皮膚質感等。

紀錄片導演薛若儀,曾問她:「我覺得你們一直很努力一直很累,你們的核心是什麼?」這句話點醒了吳品心,讓她發覺到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的事,「我覺得我可以撐這麼久,是因為我在追求一個極致的完美。」

矛盾的是,在修復中「完美」是一個不可能的境界,沒有人能將亡者修復到百分百生前樣貌,但現實中吳品心看見許多交差了事,草率完成的修復,家屬幾乎認不出亡者生前樣貌,因而受到二次傷害,這是她無法認可的事。遺體修復對她而言,不只是職業,更是一份使命。

「哪怕真的做不到,我們都必須去追求極致。」

用豬腳練習修復遺體,研發特殊黏土傳承後輩

為了讓遺體修復更加逼近真實與完美,吳品心曾用過市面上各種材料,卻苦於沒有更合適的材料讓修復更為逼真。她決定,既然找不到,就自己來研發吧!「我會自己去買豬腳回來測試,因為豬腳最符合人體的組織。做完之後冰進冰箱,看會不會裂掉、是否易於附著等,模擬在冰櫃或放置在外的各種狀況。」經過兩、三年的實驗,研發出成品效果好的特殊黏土。

一般來說,國外做遺體修復使用的翻模技術,價格過於昂貴,一般台灣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吳品心認為,每個地方的殯葬文化、社會條件不同,透過本土技術加以研發提煉,找到最適合當地的材質,才能真正有助於台灣遺體修復界的進步。

「修復是一門學不完的行業。」每一具大體的狀況都是全新的挑戰,很多時候,在過度破損,甚至血肉模糊的情況下,遺體修復師只能憑幾張照片,按照自己長年累月的經驗與技術,重建身高、骨骼架構、臉形塑形等,才能幫忙拼湊回家屬記憶中熟悉的模樣,一切都是靠歲月累積的經驗。

為了將寶貴的經驗,傳承給給年輕一輩的遺體修復師,吳品心創立團隊,將自己遺體修復知識與技術:接骨、縫合、化妝等有系統地傳承與教學,如今,也越來越多年輕人有興趣來投入該領域。

至於入行的基本條件,需要什麼特質?,吳品心說,除了首先不怕大體,不為賺錢,心中還是要有信念。「我會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做遺體修復?如果是為了賺錢,肯定撐不了太久,他們會發現所付出的心力體力,和報酬是這麼不成正比。」吳品心的團隊,多數都和她一樣,心中曾有過一個難以抹滅的遺憾。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只有和亡者為伍時,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

吳品心點出,會選擇從事遺體修復行業的人,多數心理都有難以抹滅的遺憾。圖/《百夜縫生》
吳品心點出,會選擇從事遺體修復行業的人,多數心理都有難以抹滅的遺憾。圖/《百夜縫生》

遺體修復師高壓密集工作,24小時待命消耗心神

紀錄片鏡頭前的吳品心,溫柔中帶著堅毅,但也偶爾流露出一絲俏皮或幽默,她說,大家總是覺得修復遺體師很偉大,承受世人難忍之惡,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人間菩薩。但遺體修復師終究也是血肉之軀。

每天24小時小時待命,電話一來,不管幾點就要出發,她無法排休,高壓密集工作型態,長期站立或彎腰導致的腰痠背痛,每次消耗的心神與體力難以衡量,也常在過度勞累時嘔吐。「我覺得我一直沒辦法放鬆,因為其實我都還沒消化完一個案件,又一個案件來。當我真的覺得需要休息,已經到達絕對的臨界點,我會去汽車旅館,自己一個人在房間,不跟人聯絡,自己一個人好好靜一靜。」

又或者,一段時間她就會去造訪土地公,只是去宮廟走走,身體就會輕鬆不少。

「我覺得我跟土地公特別的有緣吧,我只要過去那邊,都會跟他講,我從事遺體修復的工作,希望能夠盡我的能力,來幫助更多不完整的大體,那希望土地公保佑,讓這些亡者自己來找我,讓我親身來幫他做服務,讓他們一路好走。」

每次跟土地公拜完,通常不久就會有工作,吳品心笑著說,所以有時候太累她也不敢去拜。

還有另外一件奇妙的事發生在她的生命中,「我要做到大體之前,我都會先夢到或者是聞到味道。夢境出現殘缺的大體,我就會大概知道,啊,我最近會接到案件,他先過來找我了,所以冥冥之中,其實真的都是因緣。」

吳品心自認為並非虔誠的道教信徒,只是她相信,因緣造化,一切自有安排,她順其自然地接受生命的指引。「我一直在堅持,可能有某個力量支撐我,我希望修復界不只是目前這樣,我想要傳達,遺體修復應該可以更完美,哪怕真的做不到,也要去追求。」

遺體修復師努力讓往生者留下尊嚴與美好。《百夜縫生》

【延伸推薦】

紀錄片|《百夜縫生》:密閉房間的空氣中,瀰漫著藥劑味,鄭文萍全神貫注地將破碎的大體縫合成形。二十年來,她與大體相處的時間比任何人都長。她成立團隊,身上背負著學員培訓和公司營運的壓力,明顯感受到狀態已不如從前,在身體和心靈都瀕臨緊繃的邊緣,她仍想著堅持下去。

文章|喪葬儀式中的「弄鐃」是什麼?用雜耍娛人娛靈,讓人又哭又笑的心靈療癒。

作者:藍雨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03.15

藝文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