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特勒也沒轍的女同志戀人,是抗戰英雄也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露西斯沃博(Lucy Shwob),又名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是中性時尚、無性別風潮的始祖,他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女同性戀,也是抗戰勇士,他和他的伴侶蘇珊馬勒博(Suzanna Malherbe)在20世紀初期,一同挑戰性別邊界,透過文學、繪畫、攝影,向世界發聲。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露西斯沃博(左)與蘇珊馬勒博(右)。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露西斯沃博(左)與蘇珊馬勒博(右)。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09年,露西和蘇珊在法國南特就讀高中,她們兩個人都來自富裕的家庭,蘇珊頭腦聰明,除了法語以外,還精通英語和德語,並且對繪畫相當有天賦,露西和蘇珊成天形影不離,別人以為她們是閨密,而事實上,她們是一對情侶。

露西和蘇珊成天形影不離,別人以為她們是閨密,事實上她們是一對情侶。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露西和蘇珊成天形影不離,別人以為她們是閨密,事實上她們是一對情侶。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蘇珊的爸爸是醫師,露西的爸爸是最大地方報社的老闆,雙方家庭經常往來,讓蘇珊和露西時常有機會私下約會。露西的媽媽長年患有失智症,發作時會情緒失控,做出怪異的舉動,最終被拘留在安養院,露西的爸爸也向她提出離婚。在爸爸壓抑又苛刻的教育下,露西感到窒息,她靠看書逃避現實,靠攝影發揮她的想像力,創作和蘇珊,成為她心靈的出口。

素描作品《她們彼此相愛》(Elles s'aiment),畫作上有露西斯沃博與蘇珊馬勒博交織的簽名。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素描作品《她們彼此相愛》(Elles s’aiment),畫作上有露西斯沃博與蘇珊馬勒博交織的簽名。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10年,她們合作畫了一幅素描,命名為《她們彼此相愛》(Elles s’aiment),畫作上有她們交織在一起的簽名,標誌她們藝術合作的起點,也以白紙黑字確認她們的秘密戀情。1913年,這兩個女孩開始投稿到當地日報,露西為時尚專欄撰稿,由蘇珊畫插圖,她用簡潔的素描勾勒出雌雄同體的女子,堅毅又不失性感,展現她們早期的自由意志主義精神。

蘇珊馬勒博用簡潔的素描勾勒出雌雄同體的女子,展現自由意志主義精神。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蘇珊馬勒博用簡潔的素描勾勒出雌雄同體的女子,展現自由意志主義精神。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露西斯沃博:中性,是唯一適合我的性別

1917年,25歲的蘇珊和23歲的露西成為法律上的姊妹,因為蘇珊的媽媽在守寡兩年後,嫁給了露西的父親,這對蘇珊和露西來說,無疑是親上加親,他們不只是情人,更是名符其實的家人,他們住在一起,親密程度更甚以往。兩年後,這兩名女孩出版了第一部共同作品—《觀點與願景》(Vues et Visions),蘇珊出眾的現代主義繪畫,完全捕捉住露西的詩作精髓,這兩名藝術家打破視覺圖像與文字之間的分野,她們的創作相互重疊,彼此互補。

兩人的第一部共同作品《觀點與願景》。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兩人的第一部共同作品《觀點與願景》。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在那個沒有女性藝術家的時代,只有男人有機會出頭。為了讓這部作品能夠出版問世,她們想出一個點子,蘇珊在畫作上署名「馬塞爾摩爾」(Marcel Moore),露西斯沃博則以「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作為筆名,露西在日記中寫下:「我是男性或女性?全看當時的狀況而定。中性,是唯一適合我的性別。」他的餘生都用「克勞德卡恩」這個名字。

露西在日記中寫下:「中性,是唯一適合我的性別。」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露西在日記中寫下:「中性,是唯一適合我的性別。」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肖像照剃光頭髮和眉毛,宣示女性也可以決定自己的形象

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戰時男性勞動力減少,部分女性開始外出工作,社會地位提高,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留短髮的時髦現代女性,展示她們的自由,當中不乏有許多女同性戀者。

1922年,克勞德卡恩和蘇珊一同搬到巴黎藝術聖地蒙帕納斯區,她們展臂擁抱戰後新時代、新體驗,克勞德刻意強化他的性別曖昧,遊走於模稜兩可的界線,並且樂在其中,蘇珊受到裝飾藝術影響,她為詩集繪製的插圖風格簡約,搭配中性的人物,呈現自由的精神。

蘇珊為詩集繪製的插圖風格簡約。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蘇珊為詩集繪製的插圖風格簡約。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他們經常在巴黎公寓舉辦沙龍,邀請先鋒派知識份子一同分享文化、社會和性愛觀點,這是他們自由實驗的場域,在伴侶會心的凝視下,克勞德卡恩不斷創新與蛻變,透過各種精緻打扮和神祕角色扮演,透過鏡頭保留下來,在這次神秘的角色扮演,告訴世界:女性本身也可以決定自己的形象。

克勞德卡恩的神祕角色扮演。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的神祕角色扮演。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28年,克勞德卡恩的父親去世,他剃光頭髮和眉毛,用挑釁的目光直視鏡頭,製造出一個直接有力的形象,用藝術手法展現內心的激動。這系列《人類邊境》肖像照反映他對自我身分的無限探索,他拍攝大量超現實照片,創造出雙胞胎臉孔,反映他的孤獨和格格不入。

《人類邊境》肖像照,克勞德卡恩剃光頭髮和眉毛,用藝術手法展現內心的激動。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人類邊境》肖像照,克勞德卡恩剃光頭髮和眉毛,用藝術手法展現內心的激動。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人類邊境》肖像照,克勞德卡恩用挑釁的目光直視鏡頭,製造出一個直接有力的形象。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人類邊境》肖像照,克勞德卡恩用挑釁的目光直視鏡頭,製造出一個直接有力的形象。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化身無名抗戰英雄,用藝術對抗希特勒與法西斯主義

1930年,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一起出版了《否認》(Aveux non avenus)這本自傳物件書,否認是兩人共同創作的高峰,克勞德挑戰圖像處理的極限,運用影像重疊、遮罩、疊印、雙重曝光等技巧,創造出巴黎超現實主義的獨特世界,試圖透過黑色幽默挑釁與反抗,把同道中人從自鳴得意的盲從中拉出來。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一起出版了《否認》(Aveux non avenus)這本自傳物件書。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一起出版了《否認》(Aveux non avenus)這本自傳物件書。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法西斯主義興起,這兩名富有理想的女子在超現實主義詩人布勒東的邀請下,加入革命知識份子的聯盟,希望用藝術來對抗法西斯主義。她們搬到澤西島,一邊享受偏遠小島的恬靜生活,一邊偷偷製作署名「無名士兵」(Der Soldat Ohne Namen)的抗戰宣傳小冊,這些小冊力圖打擊納粹的士氣,甚至鼓勵其中一些人逃兵。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搬到澤西島,希望用藝術來對抗法西斯主義。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搬到澤西島,希望用藝術來對抗法西斯主義。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一邊享受偏遠小島的恬靜生活,一邊偷偷製作署名「無名士兵」(Der Soldat Ohne Namen)的抗戰宣傳小冊。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一邊享受偏遠小島的恬靜生活,一邊偷偷製作署名「無名士兵」(Der Soldat Ohne Namen)的抗戰宣傳小冊。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這個瓦解士氣的心理戰術大大惹惱了敵軍,德軍費盡力氣想要找出製作小冊的幕後藏鏡人,卻搜查了4年未果,因為誰也想不到,製作這些小冊的抗戰英雄竟然是兩名女子。1944年,德軍佔領了澤西島,克勞德和蘇珊因抵抗行動證據確鑿,被捕入獄,他們分別被關起來,這是他們相識以來第一次分開。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因抵抗行動證據確鑿被捕入獄,兩人相識以來第一次分開。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因抵抗行動證據確鑿被捕入獄,兩人相識以來第一次分開。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他們在德國軍事法庭受審,差點被判處死刑,幸好德國於1945年戰敗投降,克勞德和蘇珊才得以被釋放。經歷牢獄之災後,克勞德的健康狀況惡化、視力受損,她想像失明的自己走在懸崖邊緣,在貓的引導下踏入未知世界,她將這系列自拍照題名為《貓的方式》(The Way of Cats,1949)。

克勞德卡恩視力受損後的系列自拍照《貓的方式》(The Way of Cats,1949)。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視力受損後的系列自拍照《貓的方式》(The Way of Cats,1949)。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1954年,克勞德因病去世,享年58歲。蘇珊留在澤西島獨自生活,她一無所求,無所畏懼,清心寡慾,什麼都不怕,因她已無牽無掛。

蘇珊於80歲時自殺,和一生摯愛一同埋葬在澤西島的小墓園,永遠陪伴在彼此身邊。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相知相伴一輩子。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克勞德卡恩和蘇珊馬勒博相知相伴一輩子。圖/《藝術家與他的情人》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家與他的情人》:藝術家的愛情故事跟一般人不同嗎?愛情和藝術創作會起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本系列紀錄片挑選了八對藝術家,帶大家一窺藝術家最私密的關係,繼而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影集|《世界名畫的故事》:走一趟時光旅行,介紹10幅西洋藝術史上知名畫作,這些圖像創作的過程、畫家的人生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將一一重現螢光幕前。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戴圍巾的珍妮.赫布特尼》不只是情人的繆思女神,還是被遺忘的藝術家

文章|藍騎士康丁斯基靠藝術聯覺作畫,能聽見色彩、看到聲音,百幅作品被情人深藏地窖

文章|拍下士兵倒地的決定性瞬間,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用生命和勇氣勇闖最前線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3.06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