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吳敏欣 | 6 月 26, 2025 | 人物, 運動, 運動人物, 那些運動教我的事
北投國中女壘隊於2025年6月參加U15女壘世界盃、7月赴美參加貝比魯斯聯盟U16世界女子壘球賽,選手們幾乎都來自弱勢家庭,在各界善心募款相助下,得以出國一圓夢想。除了跨海增廣見聞,教練陳美分更希望學生透過運動發掘出更多可能,就有畢業學生後來當防護員、考律師、當老師或教練,以壘球運動培養出的抗壓與韌性來翻轉人生。 北投國中女壘隊獲邀U16國際賽。公視新聞...
by 林薇、鄭涵馨 | 6 月 25, 2025 | 性別, 月經貧窮
小至月經來潮時沒帶生理用品、經血沾染到衣褲,大至因缺乏生理用品而無法就學、因羞恥而不敢請生理假,都是令生理女性倍感煩惱的日常。在地球另一端缺乏乾淨水源的墨西哥,《打雷的日子》講述當地青少女日常面臨月經困境、決定起身行動,向對女性處境無感的生理男校長抗爭力求改變現況。每一次自在談論月經的對話、每一次尊重與同理,每一點理解與改變,都是向前邁進的點滴力量。 墨西哥缺乏乾淨水源,成為女性生理期的困境之一。圖/《打雷的日子》...
by 林逸欣 Susan | 6 月 23,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新」與「舊」,並不對應著「好」與「壞」,新的物品可能為我們帶來「獲得」的喜悅,或是對於生活多樣性的興奮與期待;而舊物所代表的,可能是時間堆疊成的安全感,或是過往美好時光的見證。物品的價值,從來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我們「怎麼看它」而改變。如果能「看多一點、想深一點」,讓孩子參與其中,不只幫助他們了解資源的價值,更能培養觀察、創造與換位思考的能力。 女孩本想丟掉一顆舊球,卻展開了意外的冒險旅程。圖/《奇蹟花園》...
by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小組 | 6 月 22,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以下簡稱《與惡Ⅱ》)播出後,劇中呈現的特殊需求兒童議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劇中冠駿這個角色的過動症表現,以及家庭教養的困境,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擁有20多年特殊教育輔導經驗的特教老師曲智鑛從專業角度解讀,劇中過動症兒童問題的根源在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父母若能放下心理糾結,正確理解過動症,會更有能力去學習教養有相關特質的孩子。 罹患過動症的孩子需要長期醫療與輔導資源,更需要家庭支持。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by 公視數位內容部 | 6 月 17,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近日「避難包」成為全民話題,但是避難包裡該裝什麼?求生必須掌握「333原則」,也就是人的生理極限是失溫三小時、沒喝水三天、無進食三周,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避難包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衣物」、「水」與「食物」,另外通訊設備、醫療用品、個人證件、貴重物品、求生工具,都建議攜帶,但防災士也指出,避難包大小要視個人的體型與體力而定。 避難包建議攜帶的項目。圖/《鹹魚小隊》...
by 吳敏欣 | 6 月 16, 2025 | 人物, 棒球, 運動, 運動人物
富邦悍將投手張奕高中就赴日本闖蕩,經過日職落選、育成上榜,再棄打從投飆出火球,用投手身份在12強賽締造歷史,接著被釋出返台成為中職「老菜鳥」,又再登上另一座生涯巔峰,笑迎2024世界12強金牌。經歷過大風大浪,張奕把一切波折都視為經驗,只在乎自己能控制的,懂得調適堅定步伐、持續邁進。 富邦悍將投手張弈。圖片提供/富邦悍將球團...
by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小組 | 6 月 15,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的不同角色讓觀眾看見精神疾病的多樣面貌,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精神疾病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或許就能在較少污名壓力下尋求協助,不僅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控制,也能讓患者有機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劇中又茗的角色面臨複雜的壓力源。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by 廖泊喬 | 6 月 12,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劇情出現「為什麼不把神經病顧好,為什麼要讓他亂跑?」的質疑,現實中專業人員可能因個案量超載、資源不足、經費有限,或判斷上的偶然失準而未能即時介入,這種漏接非單一專業失職,而和資源配置的系統性問題相關。但社會的韌性不在於永不漏接,而在於每次漏接後,仍有人願意伸手,一起研討怎麼減少漏接、漏接後如何修復的可能。 精神疾病的污名與標籤恐造成治療障礙。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我兒子是有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嗎?你憑什麼把他抓起來,你們這些醫師、護理師,我跟你們說,我兒子要是有任何一點受傷,我要告死你們!」...
by 吳敏欣 | 6 月 11, 2025 | 人物, 棒球, 運動, 運動人物
從升高中時的乏人問津,到2024年入選亞洲U18錦標賽,成表臺灣青棒最出色的捕手之一,張育豪只花了3年的時間,捕手這個守備位置如同場上的教練,蹲在本壘不只接球,還有配球、牽制、阻殺、戰術等許多零碎的「眉角」,他可以在短時間內速成,除了是因為有顆清晰的腦袋外,更多部分源自體內那顆不服輸的心,與專注投入捕手訓練的大量心力。 普門中學張育豪是球隊當家捕手。圖片拍攝/吳敏欣...
by 方嵐萱 | 6 月 9, 2025 | 社會
「你覺得台灣人是什麼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拉開了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認同的深層討論,也是這一代家長、教育者與學生亟需正視的集體課題。《公視主題之夜SHOW》從政治、歷史、文化等社會脈絡下出發,爬梳個人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討論台灣人共通的特質與成因。 台灣人是什麼做的?論壇討論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