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少年想到「轉大人、出社會」總會有壓力湧上心頭,作家吳曉樂與蔡康永深度對談分享「成長」與「轉大人」的經驗,提出對彼此的人生提問。可以選擇不要長大嗎?「當大人」又有那些好處?
About The Author
伊藤詩織:性侵倖存者最重要是「活下去」,找到發聲方法說出自己的故事
伊藤詩織是第一位公開具名指控遭權勢性侵的日本女性,她對資深記者山口敬之的指控引起日本輿論嘩然,即使民事訴訟認定山口敬之性侵之實,網路攻訐謾罵檢討受害者的風向仍沒有停過。但伊藤從未放棄,她出書並拍攝紀錄片《黑箱日記》,呼籲世上性侵倖存者,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嘗試以自己的方式說出來,從賦權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故事。
法國驗孕劑驚見中國囚犯求救信!跨國供應鏈的虐囚血淚與強迫勞動
中國勞改營在80年代起轉向資本主義發展,每座監獄就像一個企業,剝削囚犯的勞力與人權,有中間商向國際大廠接單、製造各種低廉商品,如試劑、口罩、人造花、紙袋、卡片。《中國監獄SOS》從一封在法國驗孕試劑裡的求救信出發,調查中國監獄非人道的虐囚行為與跨國供應鏈下的強迫勞動。
政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歷史劇從歷史取材,但歷史劇不是歷史
公共電視視舉辦【真實與虛構—時代戲劇創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以《聽海湧》為例】座談會,本文為政大歷史系教授、《聽海湧》歷史顧問藍適齊發言之逐字稿整理。
《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虛構創作
公共電視視舉辦【真實與虛構—時代戲劇創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以《聽海湧》為例】座談會,以下為《聽海湧》製作人/導演孫介珩發言之逐字稿整理。
律師黃秀蘭:《聽海湧》運用人物「元素」的領事身分創造新角色
公共電視視舉辦【真實與虛構—時代戲劇創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以《聽海湧》為例】座談會,本文為律師黃秀蘭發言之逐字稿整理。
媽媽追劇其實是在享受Me Time,卸下母職做回原初的自己
有一句話說「媽媽追的不是劇,是自由。」媽媽的一天通常被工作家庭與生活填滿,夜深人靜時的追劇黃金時光,可以暫時卸下照顧別人的母職角色,滿足跟自己相處、享受Me Time的儀式感。
「為什麼孩子老說我偏心不公平?」處理手足衝突時,爸媽要做的是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爸媽處理小孩吵架是司空見慣的戲碼,為什麼明明爸媽已經拼命努力想做到公平、卻還是...
孩子的爸去天堂旅行了,生命教育從一支能跟爸爸聯絡的玩具手機開始
另一半因病過世後,媽媽與孩子的人生路該如何走下去?兩位媽媽分享她們的人生體悟,她們被迫變成母代父職的「萬能媽媽」,即使生活中有許多心酸時刻,但她們選擇將難關變成養分傳承給孩子,也告訴孩子爸爸永遠在身邊,拿起模型手機跟爸爸說話,祂都聽得見。
蘿蔔刀?科目三?媽媽不懂孩子在流行什麼沒關係,讓孩子有表現機會講給你聽
你家孩子唱跳過「科目三」「我姓石」、甩過「蘿蔔刀」嗎?在小學、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中,孩子們找到樂趣或KUSO改編,蘊含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安親班老師郭宜達建議家長,欣賞孩子的創意與表現,同理孩子好奇、需要被看見的需求,從旁觀察,適時提供正確的觀念,可以拉近親子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