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進金 | 3 月 26, 2025 |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歷史
負責感訓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在1951年遷至綠島,收容匪俘、思想犯、感化犯、叛亂犯等「新生」,和綠島民眾發展出近似於家人的情感。這些「新生」有許多是學養豐富的知識份子,有醫師群組成醫務所,他們協助居民就醫、開刀或生產等醫療需求,也有課業補習班、讓教育普及整座綠島學子。新生對綠島貢獻良多,所以有綠島孩子寫「我的志願」作文時甚至發願:「我長大要當新生。」 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綠島)。圖片來源/國家人權記憶庫CC授權...
by 陳增芝 | 3 月 12,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歷史
戴振耀出生於1948年、一個高雄橋頭的貧農家庭,在父親影響下,從小就非常尊敬追求社會公義的黨外前輩;初中曾在週記上為「雷震案」抱不平嚇壞了班導。美麗島事件後被捕入獄,明明是歷經折磨的苦難,三餐只能鹽水配飯,他卻笑說是住「鹽水大飯店」;判刑後,在獄中認識魏廷朝、紀萬生、楊青矗、陳忠信與王拓等人,增進不少學識,像讀「美麗島大學」。 戴振耀於1988年參加民進黨全代會。圖片提供/邱萬興...
by 蘇健倫 | 1 月 2, 2024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政治, 歷史
我曾參與人權教案《新生》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原先對「白色恐怖」的不理解,到融入情境地認真思考「我要怎麼活下去?」體認自由的可貴。在觀看以白色恐怖史實為素材的《幽暗小徑的鬼》時,心情也相當沉重,隨著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及國家檔案的解密,教育現場應當深入探究曾經走過的幽暗小徑,以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的觀點看待這段過往。 《幽暗小徑的鬼》以白色恐怖時代為創作背景。圖/《幽暗小徑的鬼》...
by 江婉琦 | 5 月 23, 2023 | 人物,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文化, 歷史, 藝文, 藝文人物
黃娟生於日治時期,1960年代活躍於台灣文壇,《楊梅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也被譽為台灣第一部女性書寫的大河小說。它跨越了三個世代,寫主角幸子從小時候日治時期的童年,到她出國、台灣兩千年政黨輪替,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圖/《文化容顏:楊梅三部曲 黃娟》 「現在閉起眼睛,想像你是從嘉應州度過險惡的黑水溝,來台灣尋求新天地的一個客家人,你們沿著S溪往上游走,走了很久,正因累極而想休息時,眼前突然出現了滿山滿谷的野生楊梅。」—《楊梅三部曲》。...
by 林瓊華、呂柏翰 | 6 月 5, 2022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台灣角落觀察, 政治,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社會
導演傅榆曾在紀錄片《不曾消失的臺灣省》中說,身為一個從「非本省」家庭長大的小孩,她其實本來對「臺灣」是不存在認同感的。紀錄片直指臺灣人的省籍與族群認同,而兩位不同世代的大學師生觀影後,如何對照自我的生命經驗? 編按:本文為《觀點同不同》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瓊華、學生呂柏翰,觀看《不曾消失的臺灣省》後,一同對談分享。 在《不曾消失的臺灣省》紀錄片中,傅榆導演運用幾段戒嚴時期的臺語電影片段,配合著在影片中以口述的方式闡明的觀點,以自己的生命經驗道出了眼中的外省與本省。...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