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台灣每年的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大多難以接受與不解,就如同電影《年少日記》刻劃的情節,每個成人都不是壞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無形壓力與焦慮仍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為孩子好」的執念與被恐懼驅動的動力,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家長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菁英教育制度下,親師生的壓力都節節上升。圖/《年少日記》...
舉世聞名的兒童權倡議者愛麗絲·米勒,被兒子揭露長期旁觀丈夫施暴

舉世聞名的兒童權倡議者愛麗絲·米勒,被兒子揭露長期旁觀丈夫施暴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是備受尊崇的兒童權倡議者和精神分析師,她的著作《幸福童年的秘密》、《都是為你好》、《你不該知道》為無數兒童發聲。然而她的兒子馬丁·米勒自述父親從小就對他施暴,母親從未保護過他,當馬丁質問她時,愛麗絲·米勒總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如今已成為心理治療師的馬丁,至今仍深受童年創傷所苦,決心尋找父母經歷過的戰爭與政治迫害真相,以理解他們表裡不一的行為。 愛麗絲·米勒是舉世聞名的兒童權倡議者。圖/《誰怕愛麗絲·米勒?》 愛麗絲·米勒(Alice...
保護令也無用?從跨世紀三件殺夫案,聽見受暴女性的悲鳴

保護令也無用?從跨世紀三件殺夫案,聽見受暴女性的悲鳴

作家李昂小說《殺夫》雛型的「周春蘭殺夫案」、台灣「鄧如雯殺夫案」、「季姓婦人殺夫案」等悲劇的發生,共通點皆來自長期在傳統父權觀念暴力下,隱忍偷生的女性,即使在家暴法與保護令實施近20年的台灣社會,仍有「法不入家門」「以夫為天」的傳統陋見,成為婚內暴力難解之結。 圖片提供/疑案辦 1945年3月,「周春蘭殺夫案」轟動上海。...
只有喪心病狂才會虐待兒童?日常言語與情緒暴力也會讓孩子像活在地獄

只有喪心病狂才會虐待兒童?日常言語與情緒暴力也會讓孩子像活在地獄

韓國有一位獨力撫養兒子的單親媽媽,發現孩子偷錢又說謊。她報名電視節目想管教小孩,但製作單位卻發現這位母親有虐待孩子的傾向。積極溝通後,母親向警方自我檢舉,接受心理諮商,孩子也入住兒童保護機關。製作單位拍下一年來的過程。導演賓貞炫表示,兒童虐待是跟你我息息相關的議題,並非肢體暴力才是家暴,情緒語言暴力或放任不管,都有可能被評估為施虐。 示意照...
用自我覺察與求助的勇氣,終結受虐者變施暴者的惡性循環

用自我覺察與求助的勇氣,終結受虐者變施暴者的惡性循環

家長對兒童施虐的行為不只是「因」,也可能是家長生命中承擔多年的苦「果」。童年遭遇身心創傷、在壓力情境長大的成人,有可能呈現攻擊、逃避或失聯無互動等行為,需要自我覺察並求助社會資源,才能打破內外在的心理孤立。 多數兒少保護案件中,施虐者是孩子親近的父母或照顧者。圖/《成為更好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