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語

禁止「魔芋爽」不如教孩子辨別,用「一日鈉存摺」量化數據學食育

禁止「魔芋爽」不如教孩子辨別,用「一日鈉存摺」量化數據學食育

我詢問家長孩子在家的娛樂活動,得到的答案大都是「看抖音、滑手機」;期末表演孩子選擇跳「科目三」「我姓石」;書局、早餐店、安親班也開始出現「魔芋爽」、「辣條」等零食。與其一味禁止,不如教孩子辨別零食與抖音內容的好壞。我設計「一日鈉存摺」讓孩子學會看營養標示、也在課堂討論短影音壞處和益處,辨別不實不當訊息。 鈉含量超高的「魔芋爽」成為小學生流行零食。 「老師!我們選好期末要表演的曲目了!我們要跳『科目三』還有『我姓石』!」。...
你能接受台灣小學生說「中國台灣」嗎?丘美珍談抖音挑戰現象的風險與控管

你能接受台灣小學生說「中國台灣」嗎?丘美珍談抖音挑戰現象的風險與控管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有墨西哥小學生為了響應「#最後入睡者」的抖音挑戰,服用鎮定劑而送醫;有印尼青少年因為「#死亡天使挑戰」被車撞死;有台灣小學生看抖音後習慣寫簡體字、說「中國台灣」。對此,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認為,家長可以先從分散載具、規劃網路使用時間等方法,降低抖音/TikTok帶來的影響。 示意照片 在3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思考著3C產品的使用,怎樣才是合宜的尺度?如今,在我心中似乎有了定論。...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中國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強力傳播,臺灣人朗朗上口。這是一種文化統戰?還是流行文化的板塊變遷呢? 十幾年前,在PTT八卦板上的鄉民開始討論:這些國高中生滿口「北車北車」的,是在北車什麼?原來當時在學生族群裡,開始有人將「臺北車站」簡稱「北車」,引起當時二三十歲主流鄉民的反感;甚至有人故意跑出來反串,發文談起北車附近的發展,大家一讀,覺得不解,他講的情景不像是臺北車站週邊,後來原PO才出來說明,他說的是「嘉北車站」,藉此突顯「北車」一詞的荒謬性。...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文化之間的影響是正常現象,為何我們對「受中國影響」特別焦慮呢?有問題的不是「視頻」這種詞彙本身,而是背後可能意味著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政治認同、思維模式,已全面佔據主導位置。 前陣子處理公司的事情,隨口與妻說起我正要和人簽「合同」。妻皺眉,說什麼是合同?合約就合約,合同是中國用語。當時聽到一時沒反應過來,合同這個詞我從讀書的時候就在用,難不成不知不覺間也受到中國「視頻」的影響了嗎?仔細一想,「合同」這個詞也不那麼現代,大概我當年不知道在哪本古書上看到,用起來順,就這樣用到今天。...
「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視頻」、「洪荒之力」、「接地氣」等中國用語嗎?這個「非議題真討論」反映出的是臺灣人漸漸深化的不安與缺乏自信,也可以觀察到臺灣內部的政治極化與網路壓霸的現象。 2019年蘇貞昌回鍋行政院長,表示將捲袖接地氣,綠媒自由時報也毫不避諱的正面報導,但據說「接地氣」是中國用語。圖/轉載自蘇貞昌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