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珊珊 | 6 月 3, 2022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當佩佩蛙創作者把它放上網路、進入迷因世界的那一刻,單純的漫畫就有了重大轉變。紀錄片《佩佩蛙:感覺不錯蛙》帶我們認識這隻小青蛙的奇幻旅程。 圖/《佩佩蛙:感覺不錯蛙》 故事的開頭非常單純:一位喜歡畫畫的男孩,從小就畫了一隻又一隻的青蛙。某天,他把用小畫家畫的青蛙放上網路,取名為「佩佩(Pepe)」,因為聽起來很像尿尿(pee)。佩佩蛙就像大家的弟弟,愛跟「男孩俱樂部」的朋友鬼混惡搞,靈感跟笑料來自畫家麥特弗利跟朋友的日常與鳥事。有粉絲說,「男孩俱樂部」是這十年來最好笑的漫畫之一。 原本故事到此為止,但有一格漫畫,讓事情發了重大轉變。...
by 林日璇 | 6 月 3, 2022 | 台灣角落觀察, 地獄梗, 社會
你常看卡提諾狂新聞、台八meme,或台灣迷因嗎?迷因透過各種網路平台演進變化,不同類型的迷因梗,正是型塑個人在網路上展演自己身分的方式。 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紀錄片:《佩佩蛙:感覺不錯蛙》 迷因(meme),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是以基因方式強調,如何透過大眾談話關注焦點,而得以垂直傳承生存。在傳播學中,也強調迷因是透過不同話語以及傳播的元素,橫向地去競爭閱聽者的眼球,以求成為爆紅的「梗」,成為眾小編以及閱聽人社交互動時的社交梳理工具。 迷因文化:作為一種社群認同 傳播學理論中「社會資訊處理程序理論」(Social...
by 周芷萱 | 5 月 31, 2022 |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慰安婦故事, 戰時性暴力, 歷史
我們該問的不是慰安婦阿媽們做了什麼所以發生這些事,要問的是國家跟社會做了什麼、讓性剝削的體制得以存在? 圖/《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身為接受過基本歷史教育的台灣人,大概沒有人不知道慰安婦歷史的存在,然而我們「知道」的到底是什麼?是日本人好壞、慰安婦阿媽好可憐?還是那不過就是過去的一段悲慘故事?隨著慰安婦阿媽們的凋零,這樣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嗎?活在當代台灣的你我,其實更需要持續關心慰安婦與戰時性暴力。...
by 匿名 | 5 月 19, 2022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by 朱家安 | 5 月 2, 2022 | 如何撕掉標籤?, 微歧視, 社會
「微歧視」言論之所以冒犯人,跟刻板印象脫不了關係。 前一陣子,我玩一個偵探解謎電玩,畫面漂亮音樂好聽,還沒破關,我就忍不住打開臉書寫動態推薦:「《Tangled Tower》是個點按式解謎遊戲,講述偵探 Grimoire 跟他的助手 Sally 調查一個兇殺…」我停下鍵盤,我發現目前的遊玩流程裡似乎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男性角色 Grimoire 是偵探,而女性角色 Sally 是助手。我似乎僅僅因為 Sally 是女的,就理所當然認為他是 Grimoire 的助手,而不是「偵探搭檔」甚至「上司」。 當然,Sally...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