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林日璇 | 6 月 3, 2022 | 台灣角落觀察, 地獄梗, 社會
你常看卡提諾狂新聞、台八meme,或台灣迷因嗎?迷因透過各種網路平台演進變化,不同類型的迷因梗,正是型塑個人在網路上展演自己身分的方式。 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紀錄片:《佩佩蛙:感覺不錯蛙》 迷因(meme),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是以基因方式強調,如何透過大眾談話關注焦點,而得以垂直傳承生存。在傳播學中,也強調迷因是透過不同話語以及傳播的元素,橫向地去競爭閱聽者的眼球,以求成為爆紅的「梗」,成為眾小編以及閱聽人社交互動時的社交梳理工具。 迷因文化:作為一種社群認同 傳播學理論中「社會資訊處理程序理論」(Social...
by 周芷萱 | 5 月 31, 2022 |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慰安婦故事, 戰時性暴力, 歷史
我們該問的不是慰安婦阿媽們做了什麼所以發生這些事,要問的是國家跟社會做了什麼、讓性剝削的體制得以存在? 圖/《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身為接受過基本歷史教育的台灣人,大概沒有人不知道慰安婦歷史的存在,然而我們「知道」的到底是什麼?是日本人好壞、慰安婦阿媽好可憐?還是那不過就是過去的一段悲慘故事?隨著慰安婦阿媽們的凋零,這樣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嗎?活在當代台灣的你我,其實更需要持續關心慰安婦與戰時性暴力。...
by 匿名 | 5 月 19, 2022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by 朱家安 | 5 月 2, 2022 | 如何撕掉標籤?, 微歧視, 社會
「微歧視」言論之所以冒犯人,跟刻板印象脫不了關係。 前一陣子,我玩一個偵探解謎電玩,畫面漂亮音樂好聽,還沒破關,我就忍不住打開臉書寫動態推薦:「《Tangled Tower》是個點按式解謎遊戲,講述偵探 Grimoire 跟他的助手 Sally 調查一個兇殺…」我停下鍵盤,我發現目前的遊玩流程裡似乎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男性角色 Grimoire 是偵探,而女性角色 Sally 是助手。我似乎僅僅因為 Sally 是女的,就理所當然認為他是 Grimoire 的助手,而不是「偵探搭檔」甚至「上司」。 當然,Sally...
by 跋熱‧達瓦才仁 | 4 月 25, 2022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政治
西藏的遭遇、維吾爾的集中營、蒙古的被同化、香港法治自由的嚴重倒退等等,無疑是人類公義與正義橫遭踐踏或侵犯的最顯著例子。 圖/《新疆再教育營》 編按:「新疆再教育營」屢傳出多種針對維吾爾族人的暴行,類似行為在西藏也持續發生。「觀點同不同」邀請西藏流亡政府駐台灣代表跋熱·達瓦才仁撰文,剖析台灣與西藏、新疆、香港的共同處境。 達賴喇嘛說:我們人類太過於自我中心,且短視,也不關心地球上其他人類的生命或權利。達賴喇嘛認為我們都是人類,因此相互之間是有一種於生俱有的責任,他將其稱為人類一體的全球責任感。...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