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著慢速人生的愛拖拉女孩,其實只是渴望溫柔的陪伴

「快點!快點!快一點!」孩子老是拖拖拉拉,做什麼事都要人家叫,是許多家長的煩惱。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培養自動自發的習慣,也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呢?

九歲的琬蓉,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家裡有十個人,她是同輩中最大的小孩,媽媽覺得她吃飯、寫功課都拖拖拉拉,洗澡要洗一個小時以上,有時會寫媽媽出的課外延伸題寫到半夜十二點。琬蓉也覺得很委屈,為什麼弟弟妹妹寫完功課就可以玩,她卻要繼續做練習,讓她心裡很不平衡,平時她只有吃飯時才能看影片,她當然要配著抖音慢慢吃、慢慢享受!琬蓉覺得媽媽好兇,在家裡都是媽媽說了算,她希望能換到一個有哥哥姊姊陪她玩、媽媽很溫柔的家庭。

九歲的琬蓉希望能換到一個有哥哥姊姊陪她玩、媽媽很溫柔的家庭。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九歲的琬蓉希望能換到一個有哥哥姊姊陪她玩、媽媽很溫柔的家庭。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約定吃飯不能配手機,親子共同遵守3C規則

琬蓉來到竹北一個重視溝通、重視多元發展的四口之家,有一個大姊姊Q寶,和一個與琬蓉年齡相仿的小哥哥「弟仔」。琬蓉活潑外向、很會跳抖音神曲,讓新家人驚艷不已。來到新家庭的第一天,琬蓉覺得和自己家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新家庭吃飯不能使用手機、大家會圍著餐桌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她說:「不像我們家,吃飯的時候都是看影片的聲音。」她很喜歡這種全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氣氛。琬蓉也觀察到,Home媽會陪著大女兒一起追星,而自己平時在家時,根本不敢向媽媽提出這類要求。

除了吃飯時不能用手機,新家庭也有明確的3C規則:週一到週五,只有八點到九點可以使用手機。因此,孩子們必須在八點以前把該做的事情完成。在完成作業後,Home媽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琬蓉做起家事來,動作迅速又細心,和平時拖拖拉拉的樣子截然不同。琬蓉天真的解釋說:「在家裡都是熟人,已經很熟了,所以懶懶的,在別人家要做得比較好啊!」

琬蓉活潑外向、很會跳抖音神曲,讓新家人驚艷不已。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你們家是不是很有錢?」金錢觀敏感源於不安全感

琬蓉很喜歡新家庭的生活模式,尤其喜歡她的新哥哥「弟仔」,不管「弟仔」去到哪裡,琬蓉都會黏著「弟仔」,但女孩的強力黏功卻讓「弟仔」想要保持距離。在大夥兒出遊騎協力車時,琬蓉一直用手觸碰「弟仔」,想要引起「弟仔」的注意,讓「弟仔」忍不住情緒爆發。

節目主持人、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分析,「孩子不適當的親近模式,通常來自深深的孤單。」外表看似活潑好動的琬蓉,內心其實覺得很寂寞。琬蓉說:「我就是想要有人陪,沒有為什麼。」

Home媽還觀察到,琬蓉似乎對金錢特別在意,看到新家庭的大房子、金色閃亮的吊燈,她會問Home媽,「你們家是不是很有錢?」即使去戶外散步遛狗,琬蓉也堅持要穿單薄的公主裙、白皮鞋,維持好形象。

細問之下,Home媽才知道琬蓉對於金錢的敏感度,來自媽媽的影響。琬蓉媽媽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苦,她經常告訴琬蓉:「賺錢才能換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唯有靠讀書才能鹹魚翻身」。媽媽還曾經因故離家出走,琬蓉覺得媽媽不在家時,感覺空氣都是靜止的。

琬蓉似乎對金錢特別在意,即使去戶外散步遛狗,也堅持要穿單薄的公主裙、白皮鞋,維持好形象。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琬蓉似乎對金錢特別在意,即使去戶外散步遛狗,也堅持要穿單薄的公主裙、白皮鞋,維持好形象。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有錢想買僕人陪聊,想要溫柔的機器人媽媽

Home媽希望讓琬蓉知道,快樂並不是建立在金錢上,她規劃任務,讓三姊弟自己去買東西,學習金錢的運用。琬蓉第一次擁有支配金錢的能力,一進到文具店立刻迷失在玩具堆裡,到最後,姊姊和「弟仔」用剩下的零錢買飲料,琬蓉卻已經把她的錢花光了,看著同伴們都有飲料喝,琬蓉不禁感到深深的失落。

製作單位也曾經問琬蓉,「最想用錢來買什麼?」琬蓉說:「想買僕人跟我講話,想買一個溫柔的機器人,然後把它捏成媽媽的樣子。」琬蓉的童言童語,讓在攝影棚看影片的媽媽潸然淚下,心疼琬蓉嘻笑的表象下,竟然隱藏了這麼多的壓力。媽媽第一次向琬蓉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真誠地向琬蓉道歉,表示:「如果媽媽曾經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讓妳受到傷害,媽媽要跟妳說對不起……。」

琬蓉說:「想買僕人跟我講話,想買一個溫柔的機器人,然後把它捏成媽媽的樣子。」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琬蓉說:「想買僕人跟我講話,想買一個溫柔的機器人,然後把它捏成媽媽的樣子。」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

透過高質量的陪伴,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

琬蓉回家後,媽媽也改變親子的相處模式,平時總是每天讓爸爸帶便當回來的媽媽,現在為了創造母女的獨特時光,每週五改成母女兩人自己去外面晚餐約會,讓孩子感受到高質量的陪伴。琬蓉也做出了改變,洗澡、吃飯、睡覺都不用大人在旁催逼,媽媽現在很少施展獅吼功了!

馬大元醫師說明,孩子老是拖拖拉拉,有可能是因為專注力不足;另外一種拖拉的原因,可能是對大人指派的工作、對事情本身的抗拒。想要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絕不是只靠小孩或是爸媽單方面的改變,親子共同努力,讓彼此的心越來越靠近,在沒有需要逃避的事情下,孩子就會有更多動力,積極地去完成目標。

 【延伸推薦】

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一項社會實驗,探索自己並找到親子衝突的解方。

節目|《Lazy MAMA_媽媽不想努力了》:耍廢合理,拒絕說教!我們不是Lady MaMa,是Lazy MaMa!教養路上挫折重重,不想努力的你遇到哪些難題?如何才能輕鬆優雅教小孩?

文章|女孩為手機不惜與媽媽互槓,母女心疼彼此的感受卻說不出口

文章|漫畫少女揮別負面批判,突破框架的勇氣來自一句簡單的支持

文章|蘿蔔刀?科目三?媽媽不懂孩子在流行什麼沒關係,讓孩子有表現機會講給你聽

文章|易怒男孩寄宿花蓮長出同理心,離家旅程都在想念家人的好

文章|想養寵物的十一歲男孩,最想要的是父母的寵愛

文章|從宮崎駿父子的零相處矛盾心結,理解孩子最渴望的其實是陪伴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8.23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