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宮崎駿父子的零相處矛盾心結,理解孩子最渴望的其實是陪伴

82歲的動畫大師宮崎駿,推出全新作品《蒼鷺與少年》,打著零宣傳口號再創生涯高峰。他一輩子投入動畫創作,卻也因此缺席長子宮崎吾朗的成長過程,宮崎駿曾說:「我對那個已經長大的男孩,感到非常抱歉。」宮崎吾朗也曾透露:「其實他只要能陪我就好了。」父子間的動畫傳承與相愛相殺的矛盾心結,都在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中一點一滴揭露。

宮崎駿手繪與長子宮崎吾朗的童年時光。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宮崎駿手繪與長子宮崎吾朗的童年時光。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日本NHK電視台從2006年開始就不斷跟拍動畫大師宮崎駿,製作成4集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這套紀錄片讓大眾看見宮崎駿創作《崖上的波妞》從無到有的歷程,並在推出《來自紅花坂》、《風起》後宣布引退,直到2016年又再度復出,除了忠實呈現這位國寶級大師對於創作的熱情,也揭露了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心結。

宮崎駿專注工作,陪伴吾朗長大的不是父親而是動畫

「您會刻意不跟他見面嗎?」記者問。宮崎駿回答:「與其說不見面,不如說是盡量別接近他。」從第一集開場,就處處看見宮崎駿和長子吾朗之間微妙的父子關係。吾朗出生時,宮崎駿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動畫師,他會手把手帶著兒子畫畫,製作動畫是為了要給兒子看,父子共渡了許多親密開心的時光。

隨著宮崎駿以《風之谷》獲得巨大的成功,和高畑勳共同成立「吉卜力工作室」,被視為日本的「華特˙迪士尼」,宮崎駿日以繼夜埋首於工作,孩子看「宮崎駿動畫」的時間比看到宮崎駿本人還多,進入青春期的吾朗認為父親的名聲對他而言只是壓力,他不喜歡被稱為「宮崎駿的兒子」,於是刻意和父親保持距離,父子二人之間幾乎全無交集。

擁有藝術天分的吾朗畢業後從事景觀設計,看似和「神一般的父親」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在製作人鈴木敏夫的邀請下,吾朗參與了吉卜力美術館的設計,鈴木敏夫認為他有導演天分,力薦他擔任《地海戰記》的導演。

宮崎駿(左)與長子動畫導演宮崎吾朗(右)。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宮崎駿(左)與長子動畫導演宮崎吾朗(右)。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10句稱讚抵不過1句批評,亞洲父母慣用嚴厲批判來包裝愛

或許是因為血液裡流著對動畫的熱情,從未有導演經驗的吾朗,不顧父親的反對,答應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地海戰記》讓宮崎駿和吾朗暗潮洶湧的心結全部浮上檯面。宮崎駿一方面認為兒子沒資格當導演,一方面又再三地向好友鈴木敏夫確認,「你真的覺得他可以?」兒子首次執導的電影製作完成後,宮崎駿不只在試映會上中途離席,跑出去抽菸,還毫不留情地在媒體面前批評:「做電影不能憑感覺,如果你不打算投注自己的人生,你是無法成為一名導演的。」隨後,他卻傳了訊息給兒子,鼓勵他:「踏實的電影,做得很好。」

紀錄片呈現了大多亞洲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總是希望孩子青出於藍,經常用批評指教來包裝這份望子成龍的愛。說出嚴厲、刻薄的話,然後再用「我批評是為了他好」、「總要有個人願意跟他說真話」、「他是我的孩子我才說他,換做別人我才不管他呢」……,試圖將自己話語中的尖刺合理化。

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這類「愛裡藏針」的批評從沒少過,而在我自己當了父母後,每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我也會延續上一輩的教育方式,「先檢討、後鼓勵」。我以為我採用改良版—「1:1」一半檢討、一半鼓勵的方式,就能掌握黃金比例,把刺激孩子的力道拿捏得恰如其分,殊不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10句稱讚抵不過1句批評」,好話往往讓人聽過就忘,逆耳忠言卻可以讓人記上一輩子。如何「引導孩子又不批評他、鼓勵孩子又不寵溺他」?真是天下父母最難的必修課。

宮崎吾朗不讓父親看分鏡圖,兩人曾活在平行時空

宮崎駿和兒子在《地海戰記》上映後,關係跌到了冰點。儘管在鈴木敏夫的延攬下,吾朗留在吉卜力工作室,擔任宮崎駿下一部電影《來自紅花坂》的導演,父子卻宛如活在平行時空裡。宮崎駿到工作室找朋友,會刻意避開兒子,吾朗也會把畫好的分鏡圖擋住不讓父親看,以免父親又來指指點點。

然而,在吾朗遲遲無法為角色的性格定調、畫不出角色的生命力時,這一回,宮崎駿選擇沉默,他在動畫師協助下,連夜畫出一張他心目中的電影分鏡,並悄悄地放在吾朗的辦公桌上。這張畫讓吾朗茅塞頓開,也讓後續作業益發順利,父子之間的關係也有了轉圜。電影上映後,宮崎吾朗的執導實力備受肯定,唯獨他的父親仍不滿意,倔強地對媒體放話說:「叫他想辦法威脅到我的地位吧!」

而吾朗卻在投入動畫製作的過程中,更加認識自己的父親,那份在宮崎駿身上燃燒數十年、「只有製作動畫時才能感覺到活著」的熱情,如今也蔓延到了自己身上,使他對於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有了多一份同理與和解。

長子宮崎吾朗認為宮崎駿做動畫,才有「活著」的感覺。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長子宮崎吾朗認為宮崎駿做動畫,才有「活著」的感覺。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好父親」的定義很多元,做給孩子看比任何批評都有用

「究竟什麼才是好父(母)親?」這角色的評分標準很模糊,卻讓無數父母被框在其中,很多家長把孩子擺第一,就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夠好、夠格」的父母親。但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的條件都不同,不是每個父母都有餘裕陪伴孩子,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對孩子說正面積極的讚美,更不是每個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都有能力出手相助……。

從宮崎駿身上,我看見「好父親」的定義可以很多元,他不是一個陪伴孩子長大的爸爸,他把工作和自己的夢想,看得比家庭還重要,為了製作出高品質的動畫,他從不對兒子說好話,但是他卻是一個懂得啟發孩子的「好父親」。想讓孩子畫出什麼樣的圖,就先畫給他看,父母以身作則,就是孩子最大的助力。

同樣的,父母希望孩子有合宜的禮貌態度,自己就要先輕聲細語;父母想要啟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自己也要先關上電視、放下手機……。教養的重點在於引導,不在灌輸與要求。「做給孩子看」,絕對比任何批評指教都更受用。

做給孩子看,絕對比任何批評指教都更受用。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做給孩子看,絕對比任何批評指教都更受用。圖/紀錄片《宮崎駿的十年瞬間》

鴿派教養會不會產生中二屁孩?

我們家大女兒正要步入青春期,這對我們的親子關係增加了不少張力。我期許自己「多傾聽、少碎唸」,對於我看不過眼的事情,如果我能做得比他更好,就不要廢話,直接示範給他看,倘若我不能,那就拿出畢生功力去勒住自己的舌頭,不要隨便給一些「沒有建設性的意見」。凡事以和為貴,不要把家裡變成戰場。

至於這種「鴿派教養」,會不會教出目中無人的「中二屁孩」?從我們自己成長的經驗就可以知道,成熟懂事的孩子,往往都不是父母教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體會出來的。

【延伸推薦】

節目|《宮崎駿的十年瞬間》:呈現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十年間的創作歷程,也探討他與兒子宮崎吾朗的父子關係。

文章|宮崎駿82歲新作《蒼鷺與少年》,投入動畫創作才有活著的感覺

文章|揭露宮崎駿《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蒼鷺的身分,原來米津玄師四年前就知道了真相!

作者:黎詩彥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10.12

黎詩彥

政大廣電系畢業。專職作家,斜槓新聞採訪、廣告文案等媒體工作。著有《一切從信心開始》、《親愛的老公》、《你在黑夜中閃耀》、《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