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冒險是基因也是天性!孩子追求新奇刺激別急著阻止,先學會擬計畫與風險管理

「冒險者常常把恐懼比擬為『老鼠』,每次冒險,就像拿恐懼感餵老鼠,而每次都把牠越餵越肥。所以你得增加恐懼的份量才能滿足牠。越加越多,永不饜足。直到牠瘋狂地反咬一口。電影《極限巔峰》(Mountain)的畫面絕美,呈現了崇山峻嶺的雄偉壯闊,也突顯了登山者的渺小。一幕幕屏氣斂息的攀登驚險畫面,常讓一般觀眾困惑,不顧艱難而冒險登山,所求為何?透過影中旁白威廉達佛(Willem Dafoe)娓娓道來,我們明白與恐懼、期待、內在情緒、外在動機都有相關。人們對於新奇事物感到興趣,透過冒險獲得興奮感,甚至追求更內在的自我實現感,其實這些都與大腦機制有關,皆是腦內多巴胺系統所調控負責。

電影《極限巔峰》(Mountain)的畫面絕美,呈現了崇山峻嶺的雄偉壯闊。圖/《極限巔峰》
電影《極限巔峰》(Mountain)的畫面絕美,呈現了崇山峻嶺的雄偉壯闊。圖/《極限巔峰》

「跳舞的人,在聽不見音樂的人眼中是瘋狂的。」

喜愛冒險的人,在不愛冒險的人眼中,是瘋狂的,這一部分來是天性,也就是和基因有關。基因會有不同的變化型,微小的基因差異可能會有鮮明的不同個性。若將目光看向D4多巴胺受體(DRD4)基因,可以發現DRD4有分成7R(較長)和4R(較短)等不同變化型。全世界大約五個人中有一人擁有較長的DRD4基因。較長的基因對多巴胺的「感受性較低」,同樣的刺激便因為感受性較低而覺得不夠,人們將因而透過更多的追求新奇(novelty-seeking)行為,刺激多巴胺系統生成更多的多巴胺來作為彌補。因此,有人甚至把DRD4基因叫做「冒險基因」。

喜愛冒險與基因有關。圖/《極限巔峰》
喜愛冒險與基因有關。圖/《極限巔峰》

冒險性格是天性,相同基因也影響過動症

DRD4基因中,沒有哪型基因較好或較差。從擁有較長基因的人中,可以觀察到這些人像是熱情的冒險者,會更積極地追尋新的體驗、探索新的地方;相對的,較短基因的人則較為謹慎、善於反思。若從史前人類大遷徙的路徑中去觀察,會發現遷徙路徑越長、走得越遠的族群,有越高比例的人擁有較長的基因。可以做的解讀是,因為較長基因者較願意去探索新的環境,較有機會獲得更多資源,因此更容易在異地之中生存繁衍。

而在當代,較長的DRD4基因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中的「不專心」症狀表現具有關聯,因為ADHD個案的好奇與分心,可能會比同年齡者熱愛冒險,同時也可能更早接觸非法物質。或許家人在發現孩子有像是ADHD特質表現時,也可以觀察是否同時有熱愛冒險的一面,事前討論其中的細節能盡量避免危險,也能增進親子互動。

擁有較長的DRD4基因的人,是熱情的冒險者,會更積極地追尋新的體驗、探索新的地方。圖/《極限巔峰》
擁有較長的DRD4基因的人,是熱情的冒險者,會更積極地追尋新的體驗、探索新的地方。圖/《極限巔峰》

青少年叛逆愛冒險,與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有關

追求新奇的行為,除了基因外,也和年紀變化有關。人隨著年紀增長,追求新奇的行為會更多,到了20歲前後達到最高峰。在這年紀的青少年常常做事衝動、追求新鮮感而不顧危險。所謂的「青春期」被稱作「叛逆期」,這與不同腦區發育速度不一、部分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有關。20歲之後,追求新奇的行為的強度與比例會逐漸減少。

由於「負責控制行為、衝動與情感調節的前額葉,要到25歲才會發育成熟。」在前額葉尚未成熟前,因為煞車調節系統較弱,青少年一有新點子,變更有可能化作具體的行為,也就是當新奇事物的刺激到來,青少年將會「冒險犯難」,「不顧一切」去探索新鮮事、嘗試新冒險。舉例來說,大學每年都有人「夜衝」,晚上騎機車衝上山看夜景,但最高比例的都是大一新鮮人;而願意嘗試新型成癮物質的人,也以20至30歲的人為多。

青少年較會「冒險犯難」,「不顧一切」去探索新鮮事、嘗試新冒險。圖/示意圖
青少年較會「冒險犯難」,「不顧一切」去探索新鮮事、嘗試新冒險。圖/示意圖

追求新奇是人類本能,冒險前先擬好計畫與清楚代價

從基因與腦部發育的角度來看,「追求新奇」是人本來就擁有的,只是每個人在不同年紀會有強度上的差別。新奇事物還可以細分,許多人選擇追求快樂(happiness),這是一種當下的正面情感狀態;也有許多人選擇追求意義(meaningfulness),這則是更深層次的價值與自我實現感。就像《極限巔峰》中旁白威廉達佛所言:「我們爬的,其實是心中之山。」

《極限巔峰》中旁白威廉達佛所言:「我們爬的,其實是心中之山。」圖/《極限巔峰》
《極限巔峰》中旁白威廉達佛所言:「我們爬的,其實是心中之山。」圖/《極限巔峰》

對於尚未發展完全但勇於嘗試與冒險的孩子,先別急著阻止與否定,而是要試著開啟一場對談,冒險追求新奇事之前,我們應該先做兩件事:

  1. 事前擬定好計畫
    冒險的「險」,是深思後可以接受的「風險」。在冒險追求新奇事之前,需要先做較完整的計畫與盤點,評估各樣的可能與時機,並規劃一連串的步驟。就算是冒險,也絕對不只是衝動,仍然是需要完善規劃與循序漸進的行動。面對孩子的冒險心,事前或許可以聽聽孩子們的計畫,不一定馬上給予建議或提出擔憂,在還可以容錯的範圍之中讓孩子嘗試冒險。而若是冒險事件已然發生,千萬別輕易放過,好好與孩子討論從中獲得了什麼新的經驗或教訓,下次如何避免,這些經驗同樣珍貴。
  2. 要先讓孩子摸清自己期待與相應代價
    冒險其實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在選擇要去追求新奇事之前,要先探問自己想要什麼、期待又是什麼。同樣地,在孩子提出冒險想法時,也需要好好聽他們的期待、理想中會得到或經歷的是什麼,而當期待落空時,面對可能最糟的代價,自己的最壞打算又會是如何,風險是否可以承擔。選擇冒險前,了解自己冒險所求與代價為何是必要的。

當孩子想要探索新事物、尋求刺激時,或許我們可以支持他們,而不是讓他們感覺好像沒有人理解。但同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其他人的擔憂,不管是邀請孩子提前擬好計畫,還是讓他們想清楚自己期待的事情和可能的風險。這樣一來,冒險將變得更有意義,孩子在獲得冒險刺激下也感到滿足。

【延伸推薦】

紀錄片|《極限巔峰》:震撼的視野搭配磅礡的樂音,引領觀眾隨著極限運動員攀岩、滑雪、滑翔,穿梭世界各地險峻危谷,跟著鏡頭抵達不可能的視角,馳騁於幻化多變的峰嶺之巔。

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這是來自台灣高山嚮導的四個故事,跟著他們回到最初的啟蒙之山,一同探尋他們的登山哲學。

文章|人們恐懼感與生俱來,用三步驟培養孩子面對未知的勇氣

文章|「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在自然中累積經驗提升體能與自信

文章|無氧攀登世界高峰,呂忠翰:臺灣需要會探險的小孩

文章|臺灣溪降先鋒李佳珊:深谷就像壓抑情感的沉積,理解山下世界是最巨大的攀登

文章|登山者張國威:別在意高度與名氣,也別滿足於既有路線

文章|冒險的本質:從尼泊爾登山隊成功登頂K2峰談起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06.12

廖泊喬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