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在自然中累積經驗提升體能與自信

現在越來越多人嘗試海洋休閒活動,但社會對於海域活動仍然有著擔心和恐懼,然而「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最好的作法也許就是陪孩子學習準備,相信孩子在冒險時會對自身安全負責,而每一個階段目標的完成,父母都會看見孩子的成長與自信!

《海洋日記》的小主角們。圖/海洋日記
《海洋日記》的小主角們。圖/海洋日記

如今的生活娛樂明明是越來越多,但感受卻是越來越無聊。不過《海洋日記》在公視首播之後,我每週都期待著收看不同孩子與海洋的故事,也羨慕著他們小小年紀在海中的水性和散發出的自信,那樣的童年真是一點也不無聊!但也因此好奇的思考著,他們的父母究竟是如何陪伴和支持著孩子結交海洋這位青梅竹馬呢?

體驗過海洋美好的人,成為種子與重要陪伴者

從《海洋日記》第一集看著LUCA駕馭衝浪板與海浪一起奔馳,第二集看著艾霏、佳柔、思妤一起挑戰潛入海中的深度,都不禁讓我嚮往的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生長在花蓮,我的爸媽也樂於帶我和哥哥親近自然,從小時候在市民農園田間探索,五六年級騎著單車遊歷太魯閣、縱谷和海岸線,國高中時走遍了合歡山幾條較簡單的步道,但唯獨海洋是一直停在海灘上,除了踏浪之外就沒有再更進一步。雖然那時自己也未曾想過,或是不敢想像自己能夠自在的徜徉在大海中。

直到我大學參與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海上解說員培訓課程,對於海洋才開始有了海上航行和生態觀察的經驗,開始被海洋深深地吸引,那是我走向海洋的契機。看著《海洋日記》我好奇著想像著:觀看著影像的孩子們,是否也會對海洋產生嚮往?回想著自己的經歷,似乎不得不承認在臺灣要親近海洋仍然有著一定的門檻,要親近海洋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或許只能尋找如同黑潮這樣的組織或單位來增加接觸的機會。想來雖然有些哀傷,但值得高興的是近年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海洋休閒活動,對於海洋生物保育也有更多的關心,相信這些體驗過海洋美好的人,未來都能夠成為其他海島子民走近海洋的重要陪伴者。

與身心障礙孩子共同尋找鯨豚創造回憶

雖然我的童年沒有那麼精彩的海洋經驗,但幸好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累積一些,而今自己有了小孩也就會想如何讓海洋成為孩子的玩伴一起長大呢?其實沒有經驗也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學習嘗試新的經驗,不過一開始也許會有點困難。

就像黑潮今年陪伴慢飛天使(身心障礙的孩子)航向大海尋找鯨豚,已經第十屆了,起初我們擔心自己對於身心障礙的孩子和各種障礙類別的特質不瞭解,更缺乏相關照護專業,儘管黑潮夥伴充滿對海洋的熱情和鯨豚生態的專業,可是在沒有經驗時還是會懷疑這一切能否達成?然而,跨領域的合作讓這一切變得可能,在花蓮幾位熱心的語言治療師和特教老師的合作下,不僅促成陪伴慢飛天使出海的計畫,更在過程中互補彼此的不足之處。這樣的合作要說難不難,要說簡單也不簡單,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於海洋有著共同的想望,因而希望為平常不太有機會出航體驗海洋,和觀察鯨豚生態的慢飛天使創造親近海洋的機會,雖然只是很少很少的機會,卻會是慢飛天使很深刻且難得的記憶。

《海洋日記第五集:一隻在陸地長大的鯨魚》主角海ㄤ是小胖威力的慢飛天使,為了保持身體的強壯爸爸會和海ㄤ一起運動,也會一起去海邊浮潛,看著海ㄤ在海裡靈活自在的樣子,能夠理解照顧者一步一步的陪伴海ㄤ熟悉海洋,一定付出很多的耐心與時間,讓海ㄤ也在海中找到了嚮往與動機。那也許海ㄤ與海洋將不只是青梅竹馬,更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走進山林潛入大海,讓孩子在自然中感受能力提升

雖然現在的娛樂選擇很多,但多數都偏重視覺與聽覺,不像走進山林和潛入大海般讓我們透過運用身體與感官,來接收環境中豐富的資訊獲得完整的第一手經驗,伴隨著經驗累積也會感受到自然的原則。那原則是絕對的,像是長天數的登山行程考驗的會是負重能力、體力與戶外生活技能等,而為了讓自己獲得長天數登山的經驗,就會開始幫自己設定目標,逐步的達成目標時也會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與成長。

《海洋日記第二集:船帆石的人魚傳說》艾霏、佳柔、思妤三位喜愛自由潛水的女孩,依自己的狀態各自設定不同的下潛深度當作目標,遇到平壓做不好、肢體動作沒到位就不斷練習調整,透過彼此觀察發現問題,也透過交流經驗探索克服困難的方法,同伴無疑是幫助彼此成長的最佳環境。儘管,當我們面對困難多少會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卻仍能在同伴的相互激勵下不斷嘗試,或是暫緩對於克服困難的執著調適情緒,我在這一集的故事中看見一個很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有了彼此支持的同伴往往能夠陪伴孩子們在探索夢想的旅程中走的更遠。

對海洋活動安全的「擔心」,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

雖然現在海洋的休閒活動越來越多人嘗試,但社會對於海域活動仍然有著很大的擔心和恐懼,特別是身為父母要說不擔心孩子是不可能的,然而擔心是父母自身的課題,不該成為對孩子的限制。

如同電影《逐夢大海》(True Spirit)中,當主角潔西卡‧華森準備啟航挑戰成為最年輕不靠岸補給獨立航行世界一周的水手時,媽媽給她的叮嚀是「欣賞夕陽、慶祝里程碑,還有在雨中跳舞,還有一定要平安回來。」祝福孩子享受過程中的美好,並相信孩子在準備冒險時也會對自身安全負責,而要真的放下擔心,最好的作法也許就是陪伴著孩子一起學習與準備,相信每一個階段目標的完成,父母也都會看見孩子的成長與自信!

當我們看見且感受到了,反而會捨不得孩子因為一點點挫折而放棄夢想。就像《海洋日記第一集:LUCA!浪來了!》紀錄到LUCA在衝浪時發生了小意外而受傷,後來LUCA說:「雖然會覺得很可怕,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衝,衝浪的快樂比受傷大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我想,對LUCA來說不能繼續衝浪的人生,遠比受傷更可怕。

【延伸推薦】

節目|《海洋日記》:以孩子和海洋的互動為重點,用好奇和觀察的眼光陪伴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們在海洋中自由發展他們童趣的靈性。

文章|小一學穿救生衣、小二學浮潛……打開墾丁國小老師的獨門海洋課程

文章|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作者:林東良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9.28

林東良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土生「海」長的花蓮人。2008年帶著對海洋與鯨豚的好奇參與黑潮海上解說員培訓,是我和鯨豚、海洋真正建立起連結的時光,之後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與海洋分不開,持續以志工、海上解說員、專案經理、執行長的身份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海洋服務,期望讓更多人一起認識、體驗海洋,也將黑潮經營成海島子民連結海洋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