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老師怎麼教轉型正義?|與轉型正義對話

國高中時期可以培養對轉型正義「理解、思辨、行動」的三個階段,除了課綱課本中的知識脈絡,更應實際在生活周遭覺察跟行動。

課綱中的轉型正義 透過主題單元強化系統學習

在108課綱上路之後,社會領域盤點中學六年的課程,服膺時代的變遷,針對課綱進行許多基礎性的改革,其中轉型正義也正式納入高中的社會領綱中。其實在99課綱的應用地理和公民與社會中,就已經談論「正義」和「人權」,也呼應現代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但是其中對於過去威權政府壓迫的各種不正義,在我國以往的社會領域中,都未有特別的章節談論跟省思。

108課綱延續99課綱中地理和公民與社會,對於公平跟正義不但專章論述,更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像是在公民與社會裡主題「D.民主社會的理想」就明訂「a.公平正義」為第一個子項目。其他像是刑罰、行政行為的正義、全球化下的區域公平正義,都是希冀透過具體的主題式單元,讓學生更有系統的學習。但特別的是,過去缺漏的轉型正義,也在幾經折衝後,納入高中的歷史課程綱要中,諸如:

「戰後臺灣人民對於政治民主化的追求與人權運動,包括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對人權的侵害,以及相關轉型正義的追求與推動。」

「國家邁入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中,如何面對過去的『不正義』問題,包括『誰』應該為過去負責?要如何負責?以及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政治、族群或種族衝突的問題。」

在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後,臺灣的民主制度已經成熟到能夠正面的看待過去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其中包括國家權力的濫用、政府對人民的不合法、不正義行為,甚至侵害基本權利乃至損及生命的迫害。唯有嚴肅的面對,還原歷史真相,尋求和解並給與受難者一定程度的補償。當正義得以伸張,民主的內涵才能真正落實,也是轉型正義納入課綱最重要的精神。

期許國高中學生 具備理解、思辨、行動特質

芳和實中是臺北市第一間公辦公營的完全實驗中學,在六年的社會課程中對於課程的規劃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理解、思辨、行動」。在七、八年級透過社會課程,梳理台灣過去歷史事件的脈絡,瞭解白色恐怖時期政府對於人民的威嚇壓迫;專題課程以每周兩節課共90分鐘,約會用六周的課程來處理臺灣人權的相關歷史,融合情境式的學習,從參訪監察院到景美人權園區的體驗活動,除了經由受難者的故事了解過去那段的悲愴歲月,以及當前政府為解開過去那段沉重的歷史枷鎖,正進行的努力。

在芳和實中九、十年級的社會課程,透過講述世界發展的脈絡進程,覺察人類社會演化的權力壓迫,乃至近代社會的戰爭和種族滅絕,期許學生從理解事件發生的始末,昇華到思辨政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我們期許芳和實中國中部的學生為「城市探索家」,當進入到高中階段則晉升為「城市行動家」,主要強調學生應該理解、思辨城市議題後,能做實質行動去改變城市。因此高中十年級的研究法、十一年級的專題,到十二年級的社會倡議,培養學生對於議題的探究外,更進一步能規劃並執行公民行動方案,衷心希望學習不僅是了解課綱課本中的知識脈絡,更能實際在生活周遭覺察跟行動。

轉型正義與公平正義的問題意識,如何落實在生活面向?

轉型正義是威權邁向民主很重要的檢核點,在現代國家邁向民主的同時,若不深切自省面對過去,難以走向更進步的未來。但同時如果有私心的掌權者不斷的操弄轉型正義,沒有透過法定的程序跟機制處理相關的議題,轉型正義將淪為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更該思考的是在轉型正義後呢?未來國家權力如何不被執政者濫用?國家的權力是否能更公平的保障個人的權利?身為公民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以覺察權力與正義的問題?108課綱中更提及了「社會不正義、環境不正義、生態不正義」,在社會發展過程若損及他人應有權益時,我們是否有將公平正義的問題意識,落實在生活周遭的每個面向?經濟學中的「柏拉圖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意旨在社會的資源分配中,沒有人因為自身的福利受損,而能提升改善其他人的福利,這或許也就是未來追求正義的理想狀態。

【延伸推薦】
映後論壇|公視主題之夜SHOW《談轉型正義 WHY SO 尷尬?》
戲劇|《返校》方芮欣事件後30年,一名轉學生劉芸香來到了翠華中學。走過讀書會事件悲劇30餘年的翠華,以升學為導向,高壓封閉依舊。時光彷彿在此停滯,學校流傳著不知源頭的禁忌與鬧鬼傳說。
紀錄片|《傷痕二二八》從蒐集相關史料、尋訪事件當事人、召開多次製作會議,以審慎的研究精神重建歷史現場,期望提供國人對此悲劇事件有更深入的瞭解與省思,讓長久以來族群間緊張對立的現象,在彼此相互理解包容下逐漸消除。
戲劇|《武裝台中:二七部隊,1947(台文字幕版)》二二八事件中,台中憤怒民眾集結佔領公署,組成民軍「二七部隊」。七十多年過去了,這是一段被遺忘的人民抵抗故事。
文章|國小老師應該怎麼教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對話(羅千倫)

作者:李卓勳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2.3.3

李卓勳

現任臺北市芳和實中高中部社會科教師。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研究所。在社會課程中導入歷史脈絡、地理空間和政治、經濟、社會分析,希冀學生對全球和區域之間互動模式,能從各種角度進行思辨,拓展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