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紀念在1989年4月7日誓死捍衛言論自由、自焚身亡的《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鄭南榕離世當時,女兒鄭竹梅只有九歲,她回想爸爸曾經帶她到百貨公司買小百科,告訴她不懂的字可以查字典查書,但是爸爸也提醒她,「書上寫的不一定是對的。」鄭南榕曾活過什麼樣的人生?如同政治學家吳叡人所述:「鄭南榕的自焚是臺灣人一次精神上的成年禮,讓咱開始轉大人。」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中,攝影工作者謝三泰回憶鄭南榕過世當天的景況。

鄭南榕曾自述:「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這是鄭南榕政治覺醒後,自我賦予的象徵意義,也是他終生在面對台灣歷史創傷的自我認同。

誰是鄭南榕?提起這個名字,或許多數台灣人想到的是一個為言論自由自焚的烈士。但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哲學家、作家、雜誌編輯、社會運動倡議者,也是一個擁有家庭、親情與未竟的夢想的平凡人。

在「芋頭蕃薯」省籍衝突下成長

鄭南榕自稱「外省人第二代,臺灣人第一代」,社運圈的朋友則喜歡叫他Nylon,母語是台語(閩南話)。

鄭南榕出生那一年,二二八事件剛爆發不久,血腥鎮壓的煙哨味仍在社會角落蔓延,人心惶惶,本省與外省的族群衝突日益劇烈。鄭南榕是所謂的「芋頭蕃薯」,母親謝惠琛是基隆本地人,父親鄭木森則是戰前來台的福建移民。

鄭南榕七歲時,全家搬回宜蘭,父母在紙廠經營理髮院和美容院,鄭南榕曾描述,雖然小時候自認台灣人,說一口流利閩南話,但其他小孩仍把他看作外省人加以嘲笑欺侮。結婚時,岳父是客家人,也不希望將女兒嫁給外省人而反對婚事。在省籍衝突強烈的年代裡,鄭南榕的身份讓他能夠對台灣的族群、社會與歷史議題有更深層的同理。

日後,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公開發起二二八紀念行動的組織者,也是首位在戒嚴期間公開大聲說出:「我支持台灣獨立」的台灣之子。

敬仰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抵制必修「國父思想」寧可台大肄業

青年時期的鄭南榕愛看書,尤其熱愛哲學思想。北上念建國中學時,他不時流連於牯嶺街上的二手舊書攤挖寶,把買到的書編列造冊,一一蓋上自取筆名的「鄭恆書室」藏書章,可見對知識的求知若渴。

高中畢業後,他曾兩次休學重考,1968年才考上夢想的台大哲學系,奠定了他日後以自由主義哲學作為出發的思想基礎。鄭南榕深受古典自由主義影響,這一點和他所敬仰的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頗有淵源。當時,殷海光因《自由中國》案被軟禁於台大宿舍,鄭南榕多次探訪。殷海光也形容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其他人則形容他「平常安安靜靜,做起事來卻驚天動地」。說來沒錯,鄭南榕因抵制「國父思想」的必修課,認為課程箝制思想自由,寧可放棄學歷,從台大肄業。

在求學期間,鄭南榕遇見了葉菊蘭女士,儘管兩人的戀情不被女方家人祝福,他們仍義無反顧赴法院公證結婚,1972年兩人結為連理,婚後,為了照顧家庭,即便是理想主義者也得和現實妥協。鄭南榕曾有十年時間過著典型上班族的生活,他去過紡織、外貿公司上班,也創業賣過各種產品。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之際,鄭南榕鎮日埋首於職場打拼。最後,他曾在日記中自述,寶貴的青春十年,汲汲營營,最後落得一場空,與其蹉跎光陰,不如投入心中真正的志業。

要搞政治志業,就要辦雜誌

彼時,要搞政治,就辦雜誌。1975年第一本臺灣本土菁英創辦的黨外雜誌《臺灣政論》出刊,隨後,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崛起,一路到1979末至80年代初的《美麗島》、《政治家》、《深耕》系列等,這些挑戰「報禁」的刊物成為本土知識份子的武器,打破長年戒嚴的言論禁錮,為渴望社會真相的民眾打開了一扇窗。

1979年「美麗島事件」為社會運動狂飆的1980年代掀開序幕。戒嚴期間首度對國際媒體公開的美麗島大審,喚起了國際社會對蔣家威權政府恐怖行徑的關注,加上日後一連串重大刑案如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案等,震驚了國內外社會,許多台灣人走上街頭,人權團體和社會運動方興未艾,人民追求解嚴的聲浪攀上高峰。

同一時期,鄭南榕迎來生命中的喜悅——小女兒鄭竹梅出生了。他開始思考身為一個父親的責任,要如何為自己的孩子與台灣的下一代建造更好的社會制度?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讓他決心投入民主化運動。

鄭南榕在1981年代開始為《深耕》、《政治家》擔任自由作家,他寫政論、參與助選、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持續閱讀自學,逐漸累積日後創辦雜誌的經驗與人脈。

1984年3月12日,鄭南榕成立自由時代雜誌社,《自由時代》週刊正式發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名片上寫著:「新聞無畏,消息無偏 All the news without Fear or Favor」。《自由時代》歷時5年8個月未曾停刊,共發行302期,創下台灣雜誌史上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記錄,也是臺灣發行最久的黨外刊物。

《自由時代》批蔣揭弊,發行量曾高達六百萬份

鄭南榕相信,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基石。

《自由時代》秉持這樣的精神,勇於揭露真相,不畏國民黨政府的言論審查,打破政治禁忌,例如當時撼動國際社會的江南案、蔣經國病危等批判蔣家政府、揭露軍方弊案等主流媒體不敢報的新聞,只有在《自由時代》才能找到。週刊也成為當時傳遞自由、人權、民主制度以及社會運動的重要平台。

在那個一黨專政、人人自危的年代,從報刊、雜誌到集會結社都受到國家的管制監控。辦黨外雜誌得面臨查禁、扣押以及沒收執照,血本無歸的風險。鄭南榕是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不折不扣的務實工作者,他早已做好萬全準備。

早在創社之初,鄭南榕就四處向親友借大學畢業證書,向新聞局登記發行人,每次被停刊,就立刻用新的執照以新的名字發行,雜誌封面也總是留有「自由」的標題字,他曾用過20多張出版事業登記證,從未因查禁而停刊。

此外,鄭南榕結合過往商場經驗,建立起產銷合一的制度,他透過書報攤、文具行、政治人物辦公室、聯誼會等寄賣點,在全台累積上百家的經銷店家的網絡,雜誌到第四年發行量已達六百萬份,是當時最大黨外雜誌社,也反映出大眾對追求真相的迫切渴求。

此外,目錄頁上標明:「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鄭南榕為了保護作者不受到政治追殺,文章匿名之外,也一肩擔起了所有的政治責任。雜誌社除了週刊以外,也發行將近將近30本和台灣文史相關書籍,例如,台灣第一次取得史明授權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就是由自由時代雜誌社出版,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發起「新國家運動」,被以叛亂罪法辦

儘管鄭南榕並非政治人物,沒有入黨,更沒有群眾基礎,但他是一個「行動思想家」,將雜誌社轉變成為社運和動員基地,他發起三次大規模的社會運動:1986年「五一九反戒嚴綠色行動」、1987年「二二八事件40周年紀念行動」以及1988年「新國家運動」。

「五一九反戒嚴綠色行動」是近數十年直接挑戰國民黨的反對戒嚴示威行動,抗議並訴求國民黨政府解除37年前5月19日的戒嚴令,當日,被號召而來的群眾在龍山寺靜坐抗議,現場人潮洶湧,幾乎聚集了所有的黨外精英,大雨中群眾與兩千名軍警對峙超過12小時,引起當時媒體大肆報導。

事後,鄭南榕也被當局羅織罪名,關押了8個月後才無罪釋放。他在《獄中日記》(1986)曾寫下:「請讀者來保護大家知的權利。」

1987年2月3日,出獄不到一個月,鄭南榕在《自由時代》雜誌社正式宣告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宗旨為「公佈真相,平反冤屈,追求臺灣永久和平」。短短半個月,鄭南榕以雜誌社做基地,四處奔走,號召海內外50多個團體加入聯盟,並在全臺各地舉行演講、遊行,舉辦追悼會、籌設紀念館等,成為台灣推動二二八和平運動的先驅。

他說,「任何一種仇恨,都必須透過深刻的了解,才能獲得諒解與化解。另外,我們也唯有透過以事實真相為基礎的討論,才能獲得真正具有啟示性的『歷史教訓」,防止悲劇再度發生,並讓永久的和平降臨臺灣。」鄭南榕在《自由時代》159期評論這場二二八運動的理念。

1987年7月15日,台灣解除戒嚴,但民主與自由並未真正降臨,當時,許多限制人民自由之法條尚未廢止、國會無法全面改選、人民無法直選總統,更有《刑法》第一百條,最高刑責「唯一死刑」的言論叛亂罪掐住人民的喉舌,台灣離民主法治國家仍十分遙遠。

為了追求完全解嚴,鄭南榕隔年發起了「新國家運動」,與「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共同推動環島行軍40天,呼籲臺灣人站出來,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創造新國家和新憲法的理念,年底,雜誌刊登了留日學者許世楷的「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希望拋磚引玉帶動人民討論國家的新憲法,當時,已經解嚴一年半了,鄭南榕卻被政府以「叛亂罪」起訴移送偵辦。

自囚自焚以明志:「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收到傳票後,鄭南榕決定拒絕出庭,作為對國民黨政府迫害新聞自由和人民權利的回應。他誓言「國民黨只能捉到我的屍體,不能捉到我的人」,展開了71天自囚於雜誌社的行動。那時葉菊蘭曾問他,「我們怎麼辦?台灣人民怎麼辦?」他回:「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女兒鄭竹梅回憶,當時爸爸沒有回家睡覺、選擇睡在辦公室裡,但每天都能見到爸爸,他的言行舉止一如往常溫柔。

1989年4月7日清晨,國民黨派出大批軍警,荷槍實彈展開激烈攻堅,鄭南榕自知無法抵擋,將自身反鎖於總編輯室,最後點燃汽油與烈火,以明心志,為堅持的百分百言論自由殉道,享年42歲。

1989年5月19日,鄭南榕告別式那一天,正是他發起的第一個社會運動的三週年。當天,數以萬計的民眾在雨中陪伴他走向總統府,現場氣氛悲傷肅穆,總統府周邊被憲警以拒馬與蛇籠層層阻擋,彷彿是深怕死去的鄭南榕,同樣有召喚大規模動員的能力。

1999年,雜誌社原址改名為「鄭南榕基金會」,那個燒得漆黑的總編輯辦公室,仍留下一處原狀不動的角落,提醒著歷史上的那一天,一個生命如何為台灣的自由而殞落。

故事並未停在那一天,鄭南榕的犧牲催化了日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199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刑法》第100條修正案、廢止《懲治叛亂條例》,台灣人的思想、學術與言論自由,終於獲得進一步的保障。此後,有千千萬萬的台灣人受到行動思想家的啟發,延續他未完的轉型正義之路,莫忘鄭南榕。

鄭南榕女兒鄭竹梅接受公視專訪,分享她的家庭故事與對父親的回憶。《公視主題之夜SHOW》

【本文參考網路資料與文獻】

一、捍衛言論自由的民主鬥士───‌鄭南榕

二、2018「鄭南榕殉道29周年紀念會」吳叡人專題演講全文

三、鄭南榕這個人

四、鄭南榕紀念館(線上3D導覽)

五、「100%的言論自由:鄭南榕與自由時代特展」|高雄歷史博物館

【延伸推薦】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在台灣解嚴前後,有一群堅持信念的攝影記者們,無畏主流市場或是黨政干預壓力,勇闖各地,為大眾呈現第一手資料,不論角度客觀與否。

文|「鹽水大飯店」命名有洋蔥!農運先驅戴振耀獄中吞鹽水拌飯苦撐

文|白色恐怖下的「最強醫務所」:綠島「新生訓導處」政治犯除了教書還開刀

文|《幽暗小徑的鬼》如實轉化白色恐怖歷史,在國家暴力下沒有人是自由的

作者:藍雨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7

藝文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