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台灣是我未來的安居之所:一位在台港人,致香港,也致台灣。

台灣是我未來的安居之所:一位在台港人,致香港,也致台灣。

台灣作為亞洲的民主與人權運動重地,不僅是香港人,也會有來自東南亞與世界各地的人,視這裡為安身立命之地。 四月初,王喜事件(註)引起台港兩地網民的熱烈爭議。台灣的網路社群充斥大量的仇港言論,包括不歡迎香港移民等,同時民間也陸續出現廢除《港澳關係條例》的聯署聲明。在香港在運動期間興起的「連登」討論區也出現大量稱台灣為「繁體支那」的帖文,大量港人也重新審視移民台灣的決定。而臨近畢業季,身邊很多即將在台灣畢業的港人同學,因為歐美國家逐漸開放港人移民優待政策,也計劃離開台灣到國外展開新生活。 逾四成港人有計劃移民,港人身影散布台灣各處...
魔都上海的「瘋」控日記(下): 除了疫情,連人民的聲音也「動態清零」

魔都上海的「瘋」控日記(下): 除了疫情,連人民的聲音也「動態清零」

上海封控期間,各種謠言和非人道影片頻傳,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上海人怎麼看待這段時間政府的作為?以下是在上海的台灣人最真實的經歷。 上海封控期間,每個人都居家,但比平時還要忙碌,因為不只要忙生計還要大量消化四面八方的消息,才能跟上社會的腳步。我將這些消息分為五大類:「疫情類」「管理措施類」「物資類」「闢謠類」及「娛樂類」。 疫情類訊息:「羊」性確診者非人道消息頻傳...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中國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強力傳播,臺灣人朗朗上口。這是一種文化統戰?還是流行文化的板塊變遷呢? 十幾年前,在PTT八卦板上的鄉民開始討論:這些國高中生滿口「北車北車」的,是在北車什麼?原來當時在學生族群裡,開始有人將「臺北車站」簡稱「北車」,引起當時二三十歲主流鄉民的反感;甚至有人故意跑出來反串,發文談起北車附近的發展,大家一讀,覺得不解,他講的情景不像是臺北車站週邊,後來原PO才出來說明,他說的是「嘉北車站」,藉此突顯「北車」一詞的荒謬性。...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文化之間的影響是正常現象,為何我們對「受中國影響」特別焦慮呢?有問題的不是「視頻」這種詞彙本身,而是背後可能意味著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政治認同、思維模式,已全面佔據主導位置。 前陣子處理公司的事情,隨口與妻說起我正要和人簽「合同」。妻皺眉,說什麼是合同?合約就合約,合同是中國用語。當時聽到一時沒反應過來,合同這個詞我從讀書的時候就在用,難不成不知不覺間也受到中國「視頻」的影響了嗎?仔細一想,「合同」這個詞也不那麼現代,大概我當年不知道在哪本古書上看到,用起來順,就這樣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