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流行次文化是一種發展過程,不如先以欣賞取代擔憂

身為安親班老師,可以第一線接觸孩子們的流行用語、觀察同學彼此間的互動、感受時下最夯的次文化,像是蘿蔔刀、科目三,都很常在孩子間的對話出現。但也經常接到家長們的擔憂詢問,覺得似乎跟不上孩子們的思維,甚至被過於露骨的不雅用語所驚嚇。這時我都會先請父母放寬心,因為這是孩子融入團體生活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屬於正常的發展歷程,唯有先認同後教養、以欣賞取代擔憂,才有機會將好的價值觀種子,埋到孩子的心中。

孩子流行的次文化是一種融入團體生活的社會化過程。圖/示意圖
孩子流行的次文化是一種融入團體生活的社會化過程。圖/示意圖

「郭子老師,可以幫我留意一下王小明嗎?他最近常常講不好聽的話,問他哪裡學來的,他說同學都在講…」

「老師你看我的蘿蔔刀、老師我跳科目三給你看、老師我唱在小小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給你聽…」

其實現在的小學上課都是比較活潑的,所以當孩子想要耍寶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展現自我,如果站在欣賞的角度來看,其實他們都很有天分,因為孩子也需要被看見,透過獻寶的方式跟大人分享,也幫助我們不會跟時代脫節。所以我覺得流行文化其實對孩子的創意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越有趣、越KUSO的主題,他們就越喜歡,而這些都是來自多元創意,而不是單靠學校所能教導的。

但每學期,總會有一些父母憂心忡忡跟我說相同的話,擔心孩子看短影音,或是從抖音學到不好的用語怎麼辦?我大都會請父母先用輕鬆角度來看待這樣的「發展」,是的,這是一項發展,是孩子逐漸要融入群體生活的社會化過程之一。

孩子間流行次文化,其實是一種尋求認同的過程

所謂次文化是指相對於主流社會大團體,某些小團體所流行的文化,例如:在過去的傳統社會中,刺青文化屬於比較小團體的特殊文化,在當時就會被認為是次文化。

以目前國小生及青少年而言,抖音上有趣短影音、當下流行電玩直播主的言論及YouTuber的酷炫行為,往往都會變成孩子們模仿的對象,並在同儕間不斷的流傳及炫耀,誰會的越多或是講出越有趣的話語,在同儕間就越有地位越有人氣。然而有些模仿具有危險性,例如前陣子把塑膠袋套頭上的「昏迷挑戰」、比賽誰能服食大量藥物的「鎮定劑挑戰」,都曾經被青少年爭相模仿,甚至造成遺憾,難道孩子們不知道有危險嗎?

次文化的形成,其實可以看成孩子們在所屬團體間尋求認同的一個過程,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團體社會,每個人都希望被自己所屬的團體完全接納,甚至會希望變成該團體地位較高者。因此,當父母從這個角度來欣賞自己孩子的種種作為時,我們就能知道孩子正在努力變成團體的一份子,只是他們的生命厚度還不夠,所以,有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需要加以引導及修正。

而一昧的禁止、斥責,或是無條件的接受,都有可能將孩子推向父母不樂見的方向,所以,及早將一些好的觀念導入孩子的心中,等待種子的發芽,當孩子心中的種子發芽後,自然會形成內在驅力,讓孩子擁有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進而能分辨不同團體的屬性,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會盲目的做出不理性或不好的行為。

抖音上有趣短影音、當下流行電玩直播主的言論及YouTuber的酷炫行為,往往都會變成孩子們模仿的對象。圖/示意圖
抖音上有趣短影音、當下流行電玩直播主的言論及YouTuber的酷炫行為,往往都會變成孩子們模仿的對象。圖/示意圖

先認同後教養,欣賞孩子的亮點才有機會改變價值觀

該如何幫孩子埋下種子呢?我建議可以嘗試下列三個方法:

1、 先欣賞、後討論:

先欣賞孩子目前的流行文化,再跟孩子討論流行文化的優缺及隱藏風險,並抱持好奇的態度來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親子對立的產生。只有先接受孩子的想法,才有機會改變孩子。

2、建立自我認同,讓孩子擁有自信:

盡量避免以學業成績來評價孩子,欣賞孩子的亮點,而不是一直試圖補強孩子的弱點。讓孩子對自己的強項有自信,進而能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就不為了追求認同而加入不好的次級團體。

3、 內化普世認同的價值觀:

藉由閱讀品格教育方面的書籍,從小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在親子交談時,可以多聊父母成長及目前職場上的倫理,避免說教方式的產生,讓孩子養成共同分享生活大小事的習慣。

孩子們接觸到次文化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是每個階段孩子們在他所屬團體,建立自己地位、價值及同儕關係,必須發展的過程,所以不用太擔心,只要將好的種子埋到孩子們的心裡,然後站在欣賞的角度,多跟孩子聊聊孩子當下的流行事物,孩子們會更有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先認同後教養,以欣賞取代擔憂。圖/示意圖
先認同後教養,以欣賞取代擔憂。圖/示意圖

【延伸推薦】

節目|《Lazy MAMA_媽媽不想努力了》:耍廢合理,拒絕說教!我們不是Lady MaMa,是Lazy MaMa!教養路上挫折重重,不想努力的你遇到哪些難題?如何才能輕鬆優雅教小孩?

文章|大家都喜歡地獄梗?一份來自地獄梗社團的觀察

文章|台灣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特色是?元宇宙概念中那些迷因最紅?

文章|如何找到地獄梗的合理道德界線?迷因創作者葉力瑋的告白

文章|禁止「魔芋爽」不如教孩子辨別,用「一日鈉存摺」量化數據學食育

文章|抖音演算法抓準情感需求與慣性,讓你欲罷不能

文章|抖音名曲《黑桃A》風靡校園,與其禁制幼兒唱跳「寶貝乾一杯」,不如嘗試溝通讓孩子練習思辨

作者:郭子老師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5.16

郭子老師

逢甲大學會計系學士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肄業

西亞特美語創辦人

親密之旅初階帶領人

艾爾協會專任講師

享家親職團體講師

郭子老師早期是從事金融業,在會計師事務所及證券公司都有歷練,但由於熱愛孩子,並對教育有熱忱,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熟悉的金融業,投入教育行業。

為了更了解孩子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郭子老師積極進修,除取得保母執照外,也考取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在職碩士班,在碩士班的研讀過程中,對於兒童發展、婚姻關係越研究越有興趣,於是創辦西亞特美語,來實現心中想要的教育環境。

一個孩子的外顯行為,其實就代表一個家庭結構、夫妻關係及親子相處模式,這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要調整孩子的行為,通常需要調整整個家庭系統,每天看著孩子成長與改變,這就是從事教育行業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