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孩子遇困難時需要父母的鼓勵,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支持與回饋,教導孩子的同時,也在學習解決問題和情感管理。這種親子間的雙向互動就像《朝聖之路:一路平安》的兩位長途旅伴,從陌生到熟悉,看過彼此最好與最壞的樣子,在互信基礎下勇於表達情感、支持對方,成為彼此成長的助力。 親子關係就像長途旅伴,需要情感支持與相互理解。圖/《朝聖之路:一路平安》 能和孩子相遇和相處,是難得的緣分。在孩子仍需要許多照顧和渴望父母陪伴的時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照顧與陪伴,其實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孩子給予父母的那些歡笑、暖心及動人時刻,讓人心醉。...
一位自殺教友留給教會的疑問:性取向與基督信仰有牴觸嗎?

一位自殺教友留給教會的疑問:性取向與基督信仰有牴觸嗎?

張原境生前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記者,他染了一頭鮮明的彩虹髮色,他原本不認為自己的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有牴觸,但「下一代幸福聯盟」等教會組織反同的氛圍,加深了他的心理壓力。曾遭霸凌、躁鬱症纏身、多次自殺未遂的他,成為紀錄片《上帝上帝,祢在哪?》的受訪對象,想讓教會界聽見同志基督徒的心聲,但在疫情期間,張原境的躁鬱症益發嚴重,於2021年6月結束生命。 張原境。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張原境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他在日記裡寫道:「我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同志基督徒,我愛神,我也相信神愛我。」...
農業不是信仰而是生活,要有家人與社群支持才能永續

農業不是信仰而是生活,要有家人與社群支持才能永續

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要選擇種田前,建議先去農場實習,尋找喜歡的種類,一開始小小種,培養技術和人脈,來鄉下務農就是交朋友,要有家人與社群支持才能走得遠。《種土》主角對農業的理想的堅持沒有對錯,但是不要忘了身旁美麗的風景,家人的看法與支持,也是重要的一環。 阿仁放棄高薪選擇務農,夢想將垃圾果皮變成富生命力的有機土。圖/《種土》 我認為,農業,是一種生活和養家活口的「工作」,不是「信仰」。...
爸媽力挺他的跨性別之路,鄧涵文用自媒體分享賀爾蒙治療的跨男旅程

爸媽力挺他的跨性別之路,鄧涵文用自媒體分享賀爾蒙治療的跨男旅程

鄧涵文小時候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卻被放在錯的身體裡,他想回復「原廠設定」做性別重置手術,18歲出櫃坦白後意外得到爸媽全力支持,爸媽還幫他跟家族長輩溝通。爸媽認為若有更多人能理解跨性別族群,孩子的人生路會更順利;鄧涵文也進一步經營自媒體分享跨性別大小事,擔任同志諮詢熱線志工,不論「他」還是「她」,都是鄧家人最珍愛的寶貝。 鄧涵文(右)與爸媽。圖/《誰來晚餐》 「長胸部和月經這兩件事,是我人生中最崩潰的兩大事件。」...
中印衝突與達賴繼任,用兩個事件看懂西藏的國際地位

中印衝突與達賴繼任,用兩個事件看懂西藏的國際地位

西藏擁有特殊的地勢與地理位置,夾在亞洲兩大強權國家印度和中國之間,牽動著整個亞洲和世界的政治局勢。1951年中國解放軍攻入拉薩,中藏簽定《十七條協議》後,西藏從此失去自由與人權,印度達蘭薩拉成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流亡藏人的政治宗教中心。世界關注西藏的民主與人權,卻因經濟利益而選邊站;中印邊境衝突不斷,中國從不掩飾擴張的企圖,更在西藏肆意開採礦產、建立數十座水壩,藏人夢中的故土恐不復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圖/《西藏抗中,最後一搏?》 作為一個台灣人,即便你不關心西藏,也必須要了解西藏問題。...
荷蘭公視打造共融職場,《保羅歡樂秀》幕前幕後都有身心障礙者高比例參與

荷蘭公視打造共融職場,《保羅歡樂秀》幕前幕後都有身心障礙者高比例參與

「我們希望與身心障礙者共同討論議題,而不是談論他們。」來自荷蘭的《保羅歡樂秀》從節目來賓到幕後工作人員,包括企劃人員、攝影師、化妝師、助理與樂隊成員,都有不同比例由身心障礙者共同參與製作,製作人特別強調,「我們不稱呼他們為身心障礙者,而稱為有潛力的人,」是文化平權與共融職場的最佳範例。 荷蘭公視邀請身心障礙夥伴參與節目製播。圖/《保羅歡樂秀》 「我們不稱呼他們為身心障礙或殘疾人士,而是叫做『有潛力的人』。」這是荷蘭電視製作人紐蘭(Hidde...
坂本龍一嚮往永恆不滅的聲音,留給世界內斂謙遜的大師典範

坂本龍一嚮往永恆不滅的聲音,留給世界內斂謙遜的大師典範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習慣以鋼琴思考音樂,但琴聲會消散,他始終嚮往永恆不滅的聲音,他常在生活中蒐集風聲雨聲,還到過北極冰床「釣」聲音;電影配樂經典「末代皇帝」「俘虜」更為人津津樂道。坂本龍一也走在社會運動前線,反核、反戰、關注環保與地球暖化議題,將自然元素融入音樂創作,再用音樂保護他摯愛的大自然、電影與文學。 坂本龍一彈奏著因311海嘯遭損的鋼琴,他說這是一架「被自然調過音」的海嘯鋼琴。圖/《坂本龍一:終章》 坂本龍一說:「我內心可能一直很嚮往,那種持久不消失不衰弱的聲音。」...
《再見機器人》教我們學會告別,「愛」會轉換成尊重、珍惜與祝福延伸下去

《再見機器人》教我們學會告別,「愛」會轉換成尊重、珍惜與祝福延伸下去

旅居歐洲的日子,作家吳俞萱與孩子走過十數個國家,不可避免地也必須頻繁地學習跟剛熟悉的土地及友誼告別,練習再啟程、把愛與信任分享給新的朋友。就如同《再見機器人》兩個主角雖因不可抗拒的際遇無法重逢,但曾付出過的陪伴和關愛不會消失,會持續滋養著雙方的過去與未來。 吳俞萱與孩子小川在義大利撿到《再見機器人》海報。圖片提供/吳俞萱 2024年年末,我們旅居瑞典的濱海小島。深夜,蒸了兩顆芝麻包,霧氣隨即伸出白色的手指,抹掉窗外停泊的小船和地平線上的閃耀光點。跨了年,我們就要移居到挪威,白雪將抹掉我們在這座小島上的足跡。...
蔡康永與吳曉樂關於成長的N個提問: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當我們漸變成小時候討厭的模樣又會怎樣?

蔡康永與吳曉樂關於成長的N個提問: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當我們漸變成小時候討厭的模樣又會怎樣?

當青少年想到「轉大人、出社會」總會有壓力湧上心頭,作家吳曉樂與蔡康永深度對談分享「成長」與「轉大人」的經驗,提出對彼此的人生提問。可以選擇不要長大嗎?「當大人」又有那些好處? 吳曉樂與蔡康永。圖/《換邊發球》 編註:以下為《換邊發球》蔡康永X吳曉樂 對談逐字稿。 吳曉樂提問:身為大人的你,覺得成為大人有什麼不錯的事嗎? 吳曉樂(以下簡稱吳):其實有很多青少年跟我說,他們現在會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出社會。那是因為我們好像一講到「出社會、變成大人」,我們把這件事情弄得超不吸引人的。...
同志受刑人的獄中處境:掌握「權力」比你的「性別氣質」更重要

同志受刑人的獄中處境:掌握「權力」比你的「性別氣質」更重要

同志來自各種社會階層,不只有媒體呈現的都會中產形象,在獄中受權威與管制下的同志受刑人、崇尚陽剛傳統的宮廟文化中,都有同志的身影與多元生命經驗,推動著台灣性別運動更加前進。電影《愛作歹》就從一對江湖兄弟在獄中的情慾出發,在充滿陽剛、高度管控與權威制度下,是否能自在地認同並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受污名化的壓力? 圖/《愛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