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黃烽嘉 | 9 月 23,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 教育 , 網友都在看
國中時我們班小圈圈林立、常有衝突,表演藝術老師沈邑蓎帶我們進行「酷凌計畫」,把班上的衝突經驗搬上舞台表演,過程中我們練習換位思考,理解「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者」的想法,重新經歷衝突,也有機會重新表達感受。後來我們班並沒有變成和諧樂園,也沒有消除所有矛盾,但它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傷口,學習理解他人已經是一種改變。 學生演出被霸凌的狀況。圖片提供/沈邑蓎...
by 文蔚然 | 9 月 22, 2025 | 藝文 , 藝文人物
兩百多年前,一位英國鄉村少女,憑藉犀利筆觸與敏銳觀察,寫下《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愛瑪》等經典之作。她讓讀者看見女性不只是附屬於婚姻與家庭的存在,而是擁有思想、選擇與渴望的獨立個體。她,就是珍奧斯汀(Jane Austen)。 珍奧斯汀筆下的女主角,是擁有思想、選擇與渴望的獨立個體。圖/天才珍奧斯汀 在女性被期望循規蹈矩的年代,珍奧斯汀筆下的角色卻敢於挑戰規則。她不只是愛情小說家,更是透過喜劇與諷刺,揭開時代矛盾與社會不平等的「政治小說家」。...
by 沈邑蓎 | 9 月 22,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 教育
學生如何透過戲劇學會理解自己與他人,累積應對霸凌與衝突的力量?源自瑞典與英國的「酷凌計畫」(Cooling Conflict),引導學生以真實事件建構出劇本、親自表演、溝通互動的過程,重新認識衝突與解決方式。在理解霸凌者、受霸凌者、旁觀者的心理層面時,培養出同理心,還可以在演出時喊「暫停」來重新表達,有機會改變原本的應對模式,轉化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靈活運用的情緒能力。 「酷凌計畫」引導學生用真實事件建構劇本並表演出來。圖/《青春發言人》...
by 福澤喬 | 9 月 16, 2025 | 了解我們的世界 , 政治
根據日本警察廳資料顯示,日本黑道人數總量從1963年的18萬4千名一路下滑,到2024年僅剩1萬八千多名,平均年齡50歲以上佔比過半,20多歲僅約5%,呈現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組織斷層。《日本黑道文化》追蹤這個特殊群體如何一路攀升至公共與企業領域的高位,又在法規與社會排除的雙重夾擊下走向瓦解,正在湧出的新興犯罪型態「地痞」,則是更難以傳統名冊治理的犯罪對象。 圖/《日本黑道文化》 在犯罪題材層出不窮的內容市場裡,法國德國公共電視Arte出品、麥克·普拉贊(Michael Prazan)執導的紀錄片《日本黑道文化》(The Hidden...
by 文蔚然 | 9 月 15, 2025 | 人物 , 藝文人物
1791年12月5日,維也納。35歲的莫札特走到生命的盡頭。即使病入膏肓,他仍執著於音樂創作,努力完成最後一部《d小調安魂曲》(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五天後,他的追悼會上響起這部未竟之作——一首獻給人類、也獻給自己的安魂曲。這位天才,一生寫下八百多首作品,早已超越凡俗,成為古典音樂的化身。 莫札特的一生跌宕起伏,留下八百多首作品。圖/天才莫札特 父發現家有音樂神童!巡迴歐洲天份獲專家認證...
by 莫莫尼 | 9 月 15, 2025 | 人物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 教育 , 關於生命的故事
我是莫莫尼,曾在15歲犯下殺人未遂案,16歲因誤會情緒失控、犯下殺人案,進入桃園少年輔育院(現為敦品中學)接受感化教育。我現在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講師,陪伴觸法少年爬梳自己的生命歷程,試著讓他們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生命故事講師莫莫尼,陪伴觸法少年爬梳生命歷程。圖/《青春發言人》...
by 劉凱莉 | 9 月 13, 2025 | 世界那麼大 , 性別 , 性別平權了嗎? , 社會
法國女性吉賽兒・佩利科(Gisele Pelicot)遭前夫下藥,被數十位看似無害的陌生男子強暴超過兩百次,過程長達十年。此案震驚全世界,吉賽兒堅持全程審判過程公開,「應該感到羞恥的不是我們,而是他們,」希望藉由自身遭遇呼籲大眾重新思考性犯罪定義,也激起法國性侵罪行的修改倡議。 法國女性吉賽兒・佩利科(Gisele Pelicot)。圖/公視新聞網 從職場退休後,法國婦女吉賽兒一度認為與丈夫多明尼克・佩利科(Dominique...
by 吳敏欣 | 9 月 10, 2025 | 人物 , 棒球 , 運動 , 運動人物
台鋼雄鷹主戰二壘手林家鋐攻守俱佳的優秀表現,讓他成為外界眼中閃亮的新星,但林家鋐坦言不太適應,還是想當「小透明」全心貫注於球場。林家鋐從小在台鋼雄鷹主場的高雄長大,一路就讀屏山國小、七賢國中、三民高中、臺灣體大,大專時期獲得台鋼雄鷹球團青睞以第七順位入隊,他相信持續精進自己,就能走出一條路。 林家鋐。圖片提供/台鋼雄鷹粉專...
by 致頴 | 9 月 10, 2025 | 台灣史上的人事物 , 歷史
有人稱李雙澤是台灣的巴布狄倫,他與胡德夫等人被尊為70年代台灣校園民歌運動關鍵人物,曾在淡江大學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上直問觀眾:為什麼我們不唱自己的歌?之後點燃民歌創作的火苗,譜寫《我知道》《送別歌》《愚公移山》《美麗島》等歌曲。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為了拯救一名溺水的外國遊客不幸溺斃,來不及發表的《美麗島》則由友人楊祖珺與胡德夫整理其手稿編錄而成,傳唱至今。 李雙澤。圖/《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
by 趙逸帆 | 9 月 9,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 教育
這幾年走入中學校園,我發現孩子憂鬱、躺平、沒動力的狀況變多,學習動力因為情緒困擾而「卡住了」,一切的根本,還是回到孩子的「情緒穩定度」。近年來台灣開始討論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強調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與他人互動、解決問題,在生活中找到健康的表達方式,學齡前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情緒表達,因為情緒就像肌肉,練習得愈早,越能在長大的過程中面對挑戰時有「內建工具箱」。 孩子的情緒問題處理,幾乎每個家長都曾遇過。圖/示意照...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