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強制就醫的兩難:《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反應社會安全網不「漏接」的期待與落空的困境

精神病患強制就醫的兩難:《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反應社會安全網不「漏接」的期待與落空的困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劇情出現「為什麼不把神經病顧好,為什麼要讓他亂跑?」的質疑,現實中專業人員可能因個案量超載、資源不足、經費有限,或判斷上的偶然失準而未能即時介入,這種漏接非單一專業失職,而和資源配置的系統性問題相關。但社會的韌性不在於永不漏接,而在於每次漏接後,仍有人願意伸手,一起研討怎麼減少漏接、漏接後如何修復的可能。 精神疾病的污名與標籤恐造成治療障礙。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我兒子是有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嗎?你憑什麼把他抓起來,你們這些醫師、護理師,我跟你們說,我兒子要是有任何一點受傷,我要告死你們!」...
普門中學捕手張育豪對上強敵一夜長大,控場腦袋永遠在想下一場要如何改進

普門中學捕手張育豪對上強敵一夜長大,控場腦袋永遠在想下一場要如何改進

從升高中時的乏人問津,到2024年入選亞洲U18錦標賽,成表臺灣青棒最出色的捕手之一,張育豪只花了3年的時間,捕手這個守備位置如同場上的教練,蹲在本壘不只接球,還有配球、牽制、阻殺、戰術等許多零碎的「眉角」,他可以在短時間內速成,除了是因為有顆清晰的腦袋外,更多部分源自體內那顆不服輸的心,與專注投入捕手訓練的大量心力。 普門中學張育豪是球隊當家捕手。圖片拍攝/吳敏欣...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你覺得台灣人是什麼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拉開了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認同的深層討論,也是這一代家長、教育者與學生亟需正視的集體課題。《公視主題之夜SHOW》從政治、歷史、文化等社會脈絡下出發,爬梳個人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討論台灣人共通的特質與成因。 台灣人是什麼做的?論壇討論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背後的精神世界: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疾病、復原與「接住」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背後的精神世界: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疾病、復原與「接住」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深度觸及多樣化的社會議題,其中精神疾病的刻畫尤其引人關注。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在訪談中,詳細解析了劇中所呈現的精神疾病類型、成因、治療、以及社會和家庭在「接住」這些個案中所扮演的角色。 周渝民飾演的馬亦森在劇中因一場縱火案失去妻兒。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三民高中投手蘇嵐鴻從菜鳥變王牌,成長最多是跟打者玩「心理戰」的心態

三民高中投手蘇嵐鴻從菜鳥變王牌,成長最多是跟打者玩「心理戰」的心態

將近190公分的身高、球速直逼150公里,三民高中投手蘇嵐鴻已成為海外球探關注旅外的焦點選手之一,每一場贏球都是支撐他繼續在棒球路上發展的動力,低調內斂的他更加專心致志琢磨自己球技,比別人練得更多是基本,連過年也只休息一天就開始動身,往職業選手的目標堅定邁進。 蘇嵐鴻身高近190公分,手長腳長有天生的投手優勢。攝影/吳敏欣...
蔡明亮的《西寧國宅》看似漠然,其實有著城市邊陲日常的千言萬語

蔡明亮的《西寧國宅》看似漠然,其實有著城市邊陲日常的千言萬語

西寧國宅建於1981年,預計於2026年拆除,其後改建為福星社會住宅第二期。蔡明亮曾在此地拍攝過《海角天涯》、《洞》等作品,對此地有獨到體會。蔡明亮《西寧國宅》的鏡頭並沒有美化那超過四十年歲的它,溫柔地邀請觀者由物理空間的底層出發,逐漸看見了城市基底的勞動者與家戶角落,看似什麼都沒說,又說了城市居民但求遮簷蔽體的日常。 圖/《西寧國宅》...
平鎮鐵捕江庭毅危機意識強,目標成為攻守均衡的本壘司令官

平鎮鐵捕江庭毅危機意識強,目標成為攻守均衡的本壘司令官

平鎮高中主戰捕手江庭毅從國小二年級打社區棒球開始蹲捕,反應迅速頭腦靈巧的天賦讓他成為長駐防守本壘的強將,從U12、U15到U18都入選國家隊為國爭光,進入平鎮高中後,體會到就算是佼佼者也必須持續努力的道理,更加積極苦練打擊特訓,現階段目標是拿下2025年U18世界盃冠軍、再進入職業棒壇發光發熱。 18歲的江庭毅,已經有十年蹲捕經驗。圖片拍攝/吳敏欣...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青少年憂鬱症外顯症狀常為「生氣」,家長恐誤解讀為叛逆

大眾普遍認為青春是陽光燦爛、充滿活力的人生階段,因此難以理解「這麼年輕,怎麼會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強調,憂鬱其實並不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憂鬱症與挫折導致低落的憂鬱情緒不同,「憂鬱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疾病症狀,難以從外在表現來判斷;有心理師指出「生氣」是青少年憂鬱症較明顯的表徵,但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叛逆,因此若有憂鬱傾向建議可先做量表測試,發現異狀需要就醫求助專業。 示意圖...
《國王排名》波吉教我的事:放下「完美」,陪孩子走向「完整」的自己

《國王排名》波吉教我的事:放下「完美」,陪孩子走向「完整」的自己

《國王排名》中想當偉大國王的瘦弱王子波吉,面對沒有人看好的艱難困境,他總能帶著笑容再試一次,他慢慢發現自己看似「不符合國王風範」與「缺陷」的特質,在適合的時機和使用方式下,反而是力量的來源。孩子不是要成為「完美」的樣子,而是在家長的信任與穩定陪伴下,逐漸發掘自己的力量、脆弱和限制,慢慢變得「完整」。 瘦弱的波吉王子想當偉大的國王,卻沒有人看好他。圖/《國王排名》...
串流媒體時代的緩慢美學,蔡明亮《日子》《你的臉》挑戰觀者時間感知

串流媒體時代的緩慢美學,蔡明亮《日子》《你的臉》挑戰觀者時間感知

線上影音平台已成為與傳統電影院並行的主要觀影途徑之一,隨心所欲地調整影像速也成常態,我們何時有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地凝望一張臉上的喜怒哀樂,或端詳一系列姿勢的變換,甚至細緻地觀察一對愛欲交融的身體?導演蔡明亮持續用《你的臉》、《日子》等創作呈現超越日常、極度放大的世界,獨到的「緩慢美學」挑戰與觀者的內在經驗、記憶與情感緊密結合。 亞儂(左)與李康生。圖/《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