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吳敏欣 | 11 月 26, 2024 | 人物, 棒球, 運動, 運動人物
在郭東晏帶領下的壽山高中青棒隊,是充滿歡樂氣氛的E人球隊,郭東晏妙語如珠、像暖心大哥的執教風格帶人帶心也帶出競爭力,2024年黑豹旗青棒賽,壽山高中隊史首度闖入四強;棒球是失敗率高的運動,郭東晏認為不論選手運動生涯結果如何,都須要先學做人處事道理,心態成熟才能穩定表現,因為真正重要的永遠是人生,而不是棒球場上的勝負。 壽山高中教練郭東晏(左)妙語如珠,執教風格特殊又能帶出競爭力。圖片拍攝/吳敏欣...
by 余悅 | 11 月 25,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Coser余悅玩Cosplay過程中遇過網路謾罵、「奇裝異服」、「不男不女」、「怪咖」等閒言閒語,但是她也認識許多同好,互相鼓勵,不要因為世俗的異樣眼光影響自己。為了支持自己的興趣,余悅努力經營粉專、想出販售拍立得照片賺錢的方式,也變得更勇敢有自信,揮別過去不敢發表意見、不敢出聲的自己,積極地為了自己而活。 Coser余悅。圖片提供/余悅 日本動漫、漫畫約在1920年代開始盛行,每位「動漫黨」的心中都會存在一位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因為他很帥啊!」、「因為他很特別」、「因為他很漂亮」、「因為他很完美」、「他是我的英雄」…….。...
by 劉凱莉 | 11 月 20, 2024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鄭性澤因「台中十三姨KTV殺警案」冤罪入獄,他難以忘懷當年到殉職員警的告別式,看見員警幼子的悲戚眼神。冤獄14年後,鄭性澤重獲自由,念出寫給殉職員警家屬的信:「你我兩家都是受害人」、「法官還我清白,讓我有機會親口說出,我不是殺你爸爸的人」;當年幼童長大成人,也曾公開發言表示無法接受司法的反覆無常。《相見相忘》記錄案件雙方彼此牽引的生命,與修復式司法的可能性。 鄭性澤(中)。圖/《相見相忘》 2022年,鄭性澤獲無罪宣判四年後,導演施佑倫一度有機會跟「台中十三姨KTV殺警案」殉職員警蘇憲丕的兒子(蘇先生)碰面。...
by 瑪達拉.達努巴克 | 11 月 19, 2024 | 了解我們的世界, 政治
在我的輔導工作經驗中,協助過的自殺高風險原住民學生,大多是從部落離開後到都市求學不適應、遭受到他人種族歧視的異樣眼光或霸凌行為、課業不如預期、擔心家庭經濟、揹負家族期待等。情況與《苔原的絮語》中,阿拉斯加尤皮克族(Yup’ik)年輕族人類似,面對劇烈社會變遷,以海洋狩獵為主的尤皮克族人,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對未來茫然,導致相對的高自殺率。心理問題並不只是個人面對壓力的內在議題,也需要看到家庭、社區及族群的外在處境。 阿拉斯加尤皮克族人。圖/《苔原的絮語》...
by 文蔚然 | 11 月 18, 2024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台灣角落觀察, 教育, 社會
Cosplay指將二次元漫畫、動畫、遊戲中的虛擬角色,透過各式裝扮、造型技巧,立體呈現在三次元現實世界中。Coser常因裝扮常受到大眾誤解,但青少年透過Cosplay的行為,揭露自己對角色的認同,可以帶來金錢無法衡量的「情緒價值」,更能透過妝髮、服裝製作的複合式藝術創作,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Coser余悅希望Cosplay可以變成未來職業。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高中二年級的余悅,願望是將Cosplay(角色扮演、扮裝,costume...
by 文蔚然 | 11 月 13, 2024 | 人物, 藝文, 藝文人物, 藝術
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是「概念藝術之父」,他鑽研科學、空間、攝影、工藝等領域,認為藝術是在觀眾欣賞並詮釋之後才完成,更認為「每個人都能創作,一切都是藝術」。杜象簽名的小便斗《噴泉》也開啟了「現成物是不是藝術品?」的爭論,他透過現成物展現「所有東西都是藝術」的態度,為藝術家帶來極大的自由。 杜象認為藝術要在觀眾欣賞詮釋之後才算完成。圖/《杜象:反藝術至上》 如果你在1959年問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是誰,大家一定會回答是「畢卡索」,但若再晚個十年問同樣的問題,人們可能會回答,是「杜象」。...
by 莊堯亭 | 11 月 12, 2024 | 人物, 人物特寫,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玉山氣象站觀測員謝新添,在海拔3858公尺的「全臺最高公家機關」工作超過三十年,負責氣象觀測、設備維修,還有招呼山友與協助山難搜救等額外任務。謝新添每年有四個月在山上,算起來有十年都住在玉山,屆齡退休前,他的家人身體力行準備驚喜,總共花了五天四夜爬上山探望謝新添,讓他忍不住紅了眼眶,退休之後的第二人生也才要剛開始展開。 玉山氣象觀測員謝新添。圖/《誰來晚餐》...
by 劉凱莉 | 11 月 11, 2024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台灣角落觀察, 政治, 社會
「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價值就是相信被告,在無合理可疑的證據提出前,都應視為無罪的原則。影集《無罪推定》以「徐自強案」為原型,在富商黃春樹被綁架撕票的命案中,檢警無法提出直接證據,僅有兩名共同被告的供述作為證據,徐自強案自1995年起審理,歷經21年,前後有72位法官審理,期間大法官更通過582號釋憲文,降低台灣民眾因他人的任意性自白,即被判有罪的可能性。 徐自強。圖/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無罪推定原則」(presumption of...
by 廖泊喬 | 11 月 8, 2024 | 世界那麼大, 社會
「舒適圈」指讓人感到安穩、不確定感低的環境,若舒適圈始終不變,對自我的認識會受到限制,僅在熟悉的領域裡維持平常應有的水準;若能再往圈外多一點,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刻意練習」是擴大舒適圈、推展自我極限的關鍵,更是身心靈的修練,來自芬蘭的紀錄片《釋放超能力》中就有害怕冰水的旱鴨子挑戰者,經過一年專業教練的陪伴與練習,完成在浮冰下潛水的挑戰,以往最害怕的事情變成他最享受的經驗,更培養出堅韌的意志力與自信心。 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對自身五感的認識程度。圖/《釋放超能力》...
by 公視數位內容部 | 11 月 7, 2024 | 不可不知的中港台, 政治
中國勞改營在80年代起轉向資本主義發展,每座監獄就像一個企業,剝削囚犯的勞力與人權,有中間商向國際大廠接單、製造各種低廉商品,如試劑、口罩、人造花、紙袋、卡片。《中國監獄SOS》從一封在法國驗孕試劑裡的求救信出發,調查中國監獄非人道的虐囚行為與跨國供應鏈下的強迫勞動。 巴黎藥房賣的一盒驗孕試劑中,竟有來自中國監獄的求救信。圖/《中國監獄SOS》 親愛的朋友: 您可知道在您平靜生活的背後,中國囚犯在天津的監獄裡每日工作12到15小時。我們每天在這裡挨餓,一天只能睡5到6小時。...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