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Author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台灣每年的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大多難以接受與不解,就如同電影《年少日記》刻劃的情節,每個成人都不是壞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無形壓力與焦慮仍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為孩子好」的執念與被恐懼驅動的動力,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家長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躺平」「暫停」都有積極意義,跟《媽媽朋友的兒子》裴石榴一起學習好好倒下

「躺平」「暫停」都有積極意義,跟《媽媽朋友的兒子》裴石榴一起學習好好倒下

學直排輪的時候,第一堂課教練會教「如何安全跌倒」;學拳擊或柔道等項目,初階課程也一定練習「如何挨打」,那麼人生呢?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女主角職場失意辭職回鄉,總以女兒為傲的母親驚覺不對勁、自省調整心態,重新建立「讓孩子願意開口談傷心事的家庭氛圍」,母女一起在人生谷底伸展修補身心,為這段「暫停」賦予正面意義,成為生命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