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教養有礙自我成長,請父母別再說這沒什麼好哭的

新聞中越來越多孩子自殺自傷、關於失眠、憂鬱服藥的討論也逐漸增加,現在追求身體長壽健康的社會已開始重視「心理健康」。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以不同案例的症狀與背後成因,勾勒出現代人生活的困境與壓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覺察、呼吸和反思、每一種角色帶來的責任和選擇,都是自己與他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即使是護理師或醫生們也都需要面對自身生命的課題,誰又能說自己是完全健康的「正常」人呢?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以不同案例的症狀與背後成因,勾勒出現代人生活的困境與壓力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以不同案例的症狀與背後成因,勾勒出現代人生活的困境與壓力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第一個案例由43歲已婚、嫁給法官老公、生活優渥的吳莉娜登場,由母親安排入院的她一開始並未有病識感,而是當脫序行為產生後,逐漸接受自己發病事實,也才開始這趟「恢復自我」的甦醒旅程。

旁人無法理解生活應有盡有的她為何會崩潰,甚至覺得她無病呻吟,錯過早期人際關係支援網的支持,連表達難過都會覺得不應該,而鋪下這條通往地獄華美紅地毯的人,正是她最愛的母親。從小母親悉心照料,然而從衣服、包包、朋友到丈夫,莉娜的意見和情緒總是被否定,她的自尊心極低,沒有自信只能配合討好,當再也無法勉強自己假裝的時候,也就跨越發病的門檻了。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即使是護理師或醫生們也需要面對自身生命的課題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即使是護理師或醫生們也需要面對自身生命的課題 。劇照/NETFLIX

過度教養有礙自我成長,要特別留心「太懂事」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特別是對孩子高度關照、社經地位不錯的家庭,大人們會給予非常多「建議與分析」:這樣做比較好、這個東西比較好、做這個選擇比較聰明、這個朋友有什麼缺點、哪個朋友值得學習…。

大人以為分享的是理性邏輯的資訊,想要說服或影響孩子的決定,事實上傳達的潛台詞正是:你的看法是錯的、你的觀點不夠好、你沒有足夠判斷能力、你根本不懂什麼是好或不好…。

正如劇中吳莉娜從來不喜歡吃葡萄,但只因媽媽說過葡萄是很好的東西應該要喜歡而配合演出,冰箱裡堆滿母親探病時帶來昂貴、精心裝飾漂亮的葡萄水果盒,直到有一天對母親說出「我連自己想吃什麼都不知道」,母親才驚覺自己過往不斷否定孩子的表達和意願。

「好起來有什麼用呢?我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劇中吳莉娜的表白,也許是許多人毫無動力恢復健康的原因。直到有天打開水果盒,發現母親準備各式各樣的水果,並且告訴她「不想吃就不用吃沒關係」,沒有「應該」怎麼做的壓力,眼前的吳莉娜正要開始當真正的自己。

沒有嘗試,怎麼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孩子輕易接受大人的觀點,可能只是因為太愛父母、不想讓大人失望、想博取父母的笑與稱讚,卻一點一滴錯過了解自己的寶貴時間。

你的孩子也「很好說話」、「很懂事聽話」嗎?面對善良體貼、個性較為溫和的孩子,身為教養者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喜好,嘗試自己想要的活動,自己練習做主也練習承擔後果,大人陪伴成長的目的並非為了阻止孩子跌倒,而是跌倒時能及時拉他一把而已。

身為教養者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喜好。圖/示意圖
身為教養者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喜好。圖/示意圖

負面情緒有存在的必要,恐慌、憂鬱更需傾聽和安慰

在劇中會看見精神病人發作的「外化行為」,發病時會出現攻擊別人或傷害自己的各種動作,因此必須被隔離或住院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會如此外顯,其中「恐慌症」、「憂鬱症」正是隱藏於人群中常見的精神疾病。

一位照顧病人的護理師因為病人過世而得了憂鬱症,另一位實習護理師則是想盡全力隱瞞自己的恐慌症狀;隨著劇情推進,編劇將整個完整的病程與恢復治療過程寫進劇情,相信對於有類似症狀的人有很大幫助。

其實悲觀低潮、食慾降低、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這些描述似乎也都曾發生在你我身上,或者當緊張害怕時,身體也會有各種冒汗或呼吸急促的症狀,原本這些都是屬於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差別之一在於自身是否具有恢復調節的能力,一旦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就會需要外力的治療協助。

不願意承認負面情緒、不被允許發洩負面情緒,甚至被否定負面情緒,這些都是屬於傷害調節能力的原因。然而被要求高度自律、自制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很有可能都犯了類似的錯:

告訴孩子這沒有什麼好哭的;

告訴朋友這種事不值得傷心那麼久;

告訴自己怎麼可以這麼懦弱消極……。

正如劇中照護員所說,有的時候我們只是需要被傾聽或是渴望被安慰。不論是大人或是孩子,我們都需要有個朋友能夠讓自己盡情傾訴、有個小角落能讓自己痛哭失聲、把時間留下來好好體會自己心中複雜的各種感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恰巧提醒我們是該好好照顧自己一下了。

有的時候我們只是需要被傾聽或是渴望被安慰,不論是大人或是孩子。圖/示意圖
有的時候我們只是需要被傾聽或是渴望被安慰,不論是大人或是孩子。圖/示意圖

書寫治療誠實回顧內心,家長要先顧好自己才能陪伴孩子

某一集的主角是位忙於工作、努力照顧孩子卻反而忽略自身壓力,而造成假性失智的症狀的母親。精神科醫生請這位母親用書寫的方式,回顧自己印象中的重大事件,筆記成日記回憶錄後,再用螢光筆把書寫文字中屬於負面情感的描述,像標記重點一樣畫出來。將抽象情感視覺化之後,她漸漸恢復回顧自己內心感受的能力,也察覺出生活中的壓力來源。

這個方法與書寫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願意誠實接受自己內心高低起伏,就有方法面對迎向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而身為父母,我們更需要將自己照顧好,帶領孩子一起呼吸吐納、體驗身而為人才能擁有的情緒禮物。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透過模擬感受恐慌症者發作的焦慮 。劇照/NETFLIX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透過模擬感受恐慌症者發作的焦慮 。劇照/NETFLIX

【延伸推薦】

紀錄片|山頂小屋:位於吉隆坡城市中心一間以華德福教育為基礎教學的幼稚園,創辦人奧黛麗校長多年前有感社會小孩自殺事件提升而思考現代體制教育的問題。由於本身一直關注兒童議題,她決定從事兒童教育,希望自己可以給予孩子們一個有愛的學習環境。

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打我的人,是我媽媽。」在韓國,80% 以上的虐待兒童案件都發生在家裡, 且由「父母」造成。本片的主角是一名虐待兒子的母親,以一年時間跟拍,記錄她至警局檢舉自己、她的虐待行為和悔恨,以及兒子的希望與絕望。

文章|想成為《絕世網紅》?三種現象與提問,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文章|《王后傘下》遮的不是風雨,而是撐出親子之間的信任空間

文章|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文章|每個孩子都有《異能》?請守護孩子的天賦特質與自由選擇的權利

文章|人生不會一直都是黑夜,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故事理解精神疾患

作者:羅怡君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1.16

羅怡君

斜槓中年,現以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為主要身分。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與外商,擔任行銷公關與企業溝通之角色,離開職場後已溝通與教養為出發點,展開多元人生的探索與實踐,創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成立讀書會推廣兒少閱讀小說。

出版七本著作,fb粉專為:「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Home Page首頁讀書館」

Podcast:《K歌Su房》、親子天下《少年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