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孩子3C成癮變成抖音腦!不帶批評尋找被隱藏的內在需求才是解決之道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症頭」:從求學階段的《六人行》、《慾望城市》那種動輒好幾季的美劇,或是可能一次就要拍個上百集的鄉土劇,到逐漸希望不要追那麼久而開始改看可能只有10集上下的日韓劇,下一個階段又開始迷上了某類「5分鐘帶你看完某部電影」的YouTube影片。一步步地,發覺自己接觸到的影片越來越短,身為心理師更發現,年輕世代的孩子們,習慣看的影片大概都落在15秒左右而已,也有越來越多家長表達孩子有「短影音成癮」或是「抖音腦(TikTok brain)」的狀態。

越來越多家長表達孩子有「短影音成癮」或是「抖音腦(TikTok brain)」的狀態。圖/示意圖
越來越多家長表達孩子有「短影音成癮」或是「抖音腦(TikTok brain)」的狀態。圖/示意圖

前一陣子跟好友聊天,朋友推薦了最近她在網路上追的一些劇給我,我告訴她:「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劇了,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好像都沒有耐性把一部劇看完。」,其實,遑論是一部劇,其實連只有短短的一集影片,可能也看到一半就覺得想要快轉。尤其有賴於科技的進步,真的有蠻多時長50分鐘的影片,被我用1.5倍速或2倍速快速看完。

前陣子還從網路新聞看到,目前影音平台上能得到較多人點閱的影片,已經落在4到6分鐘左右了。這樣的影片已經稱得上「短影音」了嗎?差得遠了!比我年輕幾個世代的孩子們,習慣看的影片大概都落在15秒左右而已。

身為心理師從工作經驗中更發現,已經不只一個青少年在諮商室裡拿出手機跟我分享網路上的短影音,有的孩子單純分享網路爆紅的短影音,而有的孩子甚至自己已經開始從事拍攝短影音,要在15秒的長度裡剪出一個有爆點、勾動人情緒的影片,我不得不佩服這些短影音創作者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有的孩子已經開始拍攝短影音,要在15秒的長度裡剪出爆點。圖/示意圖
有的孩子已經開始拍攝短影音,要在15秒的長度裡剪出爆點。圖/示意圖

短影音的成癮機制:大腦瞬間高潮的興奮感

看影片的時間省下來了,那我們花在3C上的時間有因此而減少嗎?很遺憾,並沒有。在心理諮商時常會聽到很多家長們抱怨,很多孩子反而因為影片時間不長,可能把IPad帶進廁所裡,以為只是花費個蹲馬桶的時間,沒想到一部接著一部看,最後一到二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的確,短影音因為時長較短,所以內容通常都相對浮誇,追求在有限時間內帶給我們的腦神經高強度的刺激,於是大腦的多巴胺酬賞機制開始運作,那種「大腦瞬間高潮」的興奮感會讓人出現依賴性。

在心理層面,短影音在心靈上給予我們一種「反正每部影片都那麼短,不會花太多時間啦」的預期心態,於是我們就會「允許」自己不斷地再看下一部,不知不覺就將看影片的時間無限拉長。

短影音的主要觀看者是非常年輕化的族群,青少年在這個年齡層有幾個特色:追求自主性、勇於冒險,且期待有歸屬感、期望被周遭的夥伴認可。於是我們觀察到這個世代的短影音裡有一個重要的主題:挑戰。透過挑戰,青少年試圖擺脫平日生活給他們的束縛、在挑戰中認知與實踐自己的能力,且也獲得了友伴們的目光。在心理學上所說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因子通通都具備了,於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表達孩子有「短影音成癮」或是「抖音腦(TikTok brain)」的狀態。

「大腦瞬間高潮」的興奮感會讓人出現依賴性。圖/示意圖
「大腦瞬間高潮」的興奮感會讓人出現依賴性。圖/示意圖

短影音世代,人的專注力不到七秒

身為臨床心理師,其實對於這個現象也有所擔憂,除了近年新聞中常看到年輕族群因短影音上流行的挑戰,而嘗試各種具有破壞性的行為、甚至有人因此失去性命之外,另一個令人憂心的部分,就是研究其實也證實了:短影音正在縮短孩子們的專注力。

前陣子上了一堂公關公司的課程,講師詢問現場的參與者知不知道一個人的專注力可以維持多久?身為心理師,很清楚學校課堂的設計與專注力的維持度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就回答國小學童大概可維持30分鐘上下,殊不知講師表示在短影音的時代裡,人維持專注力的時間其實不到七秒,也就是比傳說中金魚的記憶時間還要短暫。

另一方面,因為短影音能乘載的資訊量有限,因此蠻多的操作都放在了捷思法(heuristic,意指人因為經驗而來的直覺)上來減少影片需要給的背景資訊,這也間接導致很多短影音其實會讓人吸收不完全正確的、甚至是是斷章取義的知識內容,更容易造成刻板印象。

家長先安頓好自己的擔憂,重新省視、靠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才是真正治本之道。。圖/示意圖
家長先安頓好自己的擔憂,重新省視、靠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才是真正治本之道。圖/示意圖

3C成癮只是外顯行為,找出孩子隱藏的內在需求才能治本

短影音作為這個世代的產物,有它一定的迷人之處和優點,短影音創作者其實是極富創造力的,而無論是3C或短影音,它本身都是一個沒有好或壞的存在,關鍵在於使用者的方式和習慣養成。

短影音過度著迷,其實是一個外顯行為,根據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行為像是冰山表面,底下一定隱藏有孩子的內在需求,諸如自主性、冒險慾和歸屬感,當我們只是站在對立面,一昧打壓或貼負面標籤在短影音上時,似乎也錯過了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的機會。

有一個我常在3C成癮的演講跟參與者分享的故事:我曾經遇過某個3C成癮的孩子,家長急欲處理孩子3C成癮的行為,但後來探索後發現,家人間的爭吵才是造成孩子需要透過外在行為來逃離現實的主因,那個成癮的孩子還有一個手足是用離家的方式逃離,而這個孩子選擇使用3C的方式來逃走而已。

所以回到家長身上,先安頓好自己的擔憂,重新省視、靠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才是真正治本之道。至於要如何靠近呢?我想就從不帶有評價的好奇與分享開始,好好去好奇一下孩子喜歡短影音的原因,也不吝嗇地去分享自己看了短影音的感覺;如果孩子喜歡拍短影音,也可以在取得他允許下一同參與,記得尊重孩子的意願,把彼此的關係穩固住,我們才能慢慢找出孩子被外顯行為掩蓋的底層需求,一起陪著孩子去尋找解決之道。

【延伸推薦】

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一項社會實驗,探索自己並找到親子衝突的解方。

節目|《Lazy MAMA_媽媽不想努力了》:耍廢合理,拒絕說教!我們不是Lady MaMa,是Lazy MaMa!教養路上挫折重重,不想努力的你遇到哪些難題?如何才能輕鬆優雅教小孩?

文章|抖音演算法抓準情感需求與慣性,讓你欲罷不能

文章|孩子間流行次文化是一種發展過程,不如先以欣賞取代擔憂

文章|當孩子迷上地獄梗與短影音?運動、靜坐與閱讀有效降低數位焦慮

文章|蘿蔔刀?科目三?媽媽不懂孩子在流行什麼沒關係,讓孩子有表現機會講給你聽

文章|女孩為手機不惜與媽媽互槓,母女心疼彼此的感受卻說不出口

文章|家有青少年像刺蝟好難搞,青春期風暴原來問題出在大腦

作者:趙奕霽(泰坦)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8.06

趙奕霽(泰坦)臨床心理師

趙奕霽(泰坦)臨床心理師

謐境心理治療所所長/馬大元診所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一個喜歡murmur、關注性別平等、社會現象與壓迫議題的I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