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鐵道迷變成阿里山林鐵人員,追火車後才真正認識家鄉

以前我覺得家鄉嘉義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但開始追火車的興趣之後,為了捕捉列車行駛的畫面,我開始研究如何前往每個拍攝點,路途中的意外之景,一次次刷新我對於家鄉的美好印象。我從幼時那個摀住耳朵向火車招手的男孩,到現在成為林鐵的一員、參與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的重要時刻,希望能將鐵路的文化價值傳承給下一代的台灣囝仔。

阿里山林鐵是許多台灣人的重要記憶。圖/《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
阿里山林鐵是許多台灣人的重要記憶。圖/《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

阿里山林鐵,是我成長歷程的重要陪伴、是帶領我認識家鄉的起源、更是讓我留在嘉義打拚的原因。許多人覺得鐵路就是一種嫌惡設施,是生活的干擾,但林鐵班次少,特定時間才會有列車通過,每當平交道響起,幼年的我總是匆匆跑到窗前等待列車通過,我還記得小時候總會被火車的鳴笛嚇到,即使如此,熱愛鐵道的火苗仍逐漸地在心中燃起。

高中時,校內有專題課程,專題的研究方向讓人苦惱了許久,當時看到阿里山林鐵即將全線通車的新聞,便靈光一閃決定以阿里山林鐵作為發想方向,但在鐵路即將全通之際隨即傳出颱風造成路線中斷的新聞,雖然期待全通的希望破滅,但也更確立林鐵充滿轉折的歷史就是最好的專題素材。我選擇把家裡的外牆變成畫布,把林鐵各個階段一幕幕地繪製,除了希望自己的專題與他人更加不同,也期待往來的民眾能夠有機會認識這條鐵路,這項專題製作的過程與成果獲得代表學校競爭全國專題競賽的機會,也開啟了我認識林鐵,認識家鄉的大門。

蔡文淇高中時做專題壁畫。圖片提供/蔡文淇
蔡文淇高中時做專題壁畫。圖片提供/蔡文淇

原本不認識家鄉,追火車後發現超多美好事物

喜愛火車的我,除了拍攝阿里山林鐵,也對其他鐵路有所涉略,但紀錄了一段時間,漸漸感受到林鐵的與眾不同。也許是因為鐵路深入山林,不少拍攝點公路無法抵達,需要靠自己的雙腳爬上層層階梯,甚至得自備工具披荊斬棘,累人的路途僅為了幾秒快門,卻使照片背後的情景歷歷在目。

隨著紀錄的時間越來越長,司機、車長也慢慢認得常出沒在鐵道旁的不知名人物,他們逐漸會招手、問候。除了像我這種常出沒在鐵道旁的怪異鐵道迷,沿線居民與林鐵員工互動更加緊密,也許有空時會順便替道班人員的午餐加菜、或是在無站務員看守的車站提醒遊客列車即將進站,種種場景皆訴說著鐵路與沿線聚落的關係,皆代表著林鐵相比其他鐵路更獨特的一面。

追火車前,我不曉得嘉義長什麼樣子,只覺得自己成長的土地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改變我這一看法的就是追火車這興趣,鐵路在山林裡縱橫,為了能拍攝列車行駛在不同場景的畫面,我也從零開始地研究如何前往每個拍攝點。路途中,一幕幕的意外之景,就好像世外桃源一樣一次次的刷新自己對於家鄉的印象,幾次的旅行過後,我不只想讓更多人了解阿里山林鐵,也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成長的土地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發現。

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試車,老師傅淚光閃閃的感動

逐漸地,加入林鐵成了我的職涯方向之一,面試時林鐵處副處長曾問我為何不像多數人一樣選擇去機會多的地方發展,「當你被自己成長的土地所感動,你會更想把這份感動傳染給更多人知道。」儘管聽起來有些狗血,但當時的我這麼回答。

進來林鐵時,最期待自己能夠在這條鐵路的每個里程碑中都能有參與的痕跡,雖然現在回想起來充滿天真(因為不用許願就非常忙碌了),但仍期盼全線通車的到來。

「搭火車去阿里山」是昔日足以代表臺灣的旅遊方式之一,但天災的襲擾,不僅讓這國民記憶始終懷念於人們心中,甚至讓八、九年級生無法體會搭成林鐵盤旋山間、扶搖直上的樂趣。

火車重回阿里山不僅是國人的期待,更是林鐵人的成就,2024年四月參與首次嘉義至阿里山的試車時,列車行駛近四個鐘頭終於抵達阿里山的那一刻,看到平常直來直往不喜歡感性的師傅大哥們,突然眼光泛淚聊起十幾年前剛踏入林鐵的回憶,雖然看著他們強忍情緒的樣子有些逗趣,但仍替這群幕後功臣們感到動容。對於我來說,年幼時是那位摀住耳朵向火車招手的男孩,現今則成為將林鐵價值傳承至下一代的一員,能成為小時候所景仰的人物,也算是成長歷程中最大的成就了吧。

紀錄片宛如緩步的小火車,讓觀眾飽覽美景

因為對於鐵道攝影有所著墨,我在機關內時常接觸影像相關的工作。當我第一次聽到公視與NHK向林業保育署提案拍攝阿里山林鐵紀錄片,感到異常興奮,尤其看到影片設定的長度及預計拍攝的內容,即可預知事一項具空前規模的拍攝合作案,於是便自告奮勇向長官請求加入工作小組,開始與拍攝團隊進行拍攝協調。而實際上也如預期,不管是拍攝前多次勘景、拍攝期間各種特殊的列車編組與各個鐵道職人的訪談,除了讓我得意累積許久的林鐵冷知識終能有用武之地,這項拍攝案所創造的許多空前絕後也讓人難以忘懷。

阿里山林鐵的文資保存對下一代至關重要。圖/《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
阿里山林鐵的文資保存對下一代至關重要。圖/《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

第一次看到拍攝成果,坦白說我可能與不少觀眾一樣納悶,為何節奏會如此緩慢。適應影片的速度後,慢慢想起林鐵的火車也是因為緩緩爬升,乘客才有機會能飽覽沿線美景與鐵道特色,也許影片緩慢的步調,除了讓每個鏡頭更有空間強調8K畫質能達到的細膩,另一個目的或許就是讓觀眾融入小火車的慢速,搭配上22.2聲道所呈現的各種「音鐵」(列車運轉時的各種聲音),使觀眾能更加沉浸在8K世界的阿里山林鐵之旅。

除了精緻的畫質與聲音鋪陳,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蒸汽火車與騎腳踏的孩童同框的這一畫面。在幕後,這應該是最耗力氣,動員最多協力人員的一場拍攝,當下的我拿著無線電專心協調,並無太多感想,但一看到初剪影片,我突然意會到這一幕的弦外之音,蒸汽火車與孩童的組合似乎在訴說林鐵的文資保存精神正在傳承至下一代,讓孩子們能對成長環境中的鐵路產生連結,接力延續這條鐵路的文化價值。

《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

【延伸推薦】

紀錄片|《神木之森: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圍繞著阿里山森林鐵道的歷史人文、特色車站、自然景觀和人文聚落,從嘉義站出發,沿途欣賞到多個特色車站和景點,到達海拔2451米的最高點祝山車站,享受壯麗的日出景觀。

節目|《軌道傳奇》:紀錄台灣現有或即將被拆毀、停駛的火車,以及鐵道和依存在鐵道旁的產業與人民。紀錄具有人文風景特色的鐵路之旅,保留軌道相關歷史照片、文件和影像。

節目|《奔馳世界絕景鐵道》:系列飛越壯麗風景,從空中拍攝並呈現世界上最令人屏息的壯觀鐵道,帶領觀眾踏上難忘的冒險之旅。

文章|搭乘阿里山林鐵飽覽阿里山絕美五奇:森林、鐵路、日出、雲海、晚霞

文章|阿里山小火車將全線通車!林鐵團隊鑽研史料與電腦動畫,修復百年國寶阿里山蒸汽火車

文章|重溫台灣的「軌道傳奇」,台鐵的捷運化與觀光化將成為未來的新趨勢

文章|環遊世界鐵道五十多國,蘇昭旭:鐵道之旅首重精緻的服務,回歸心靈需求才能真正享受旅程

作者:蔡文淇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7.02

蔡文淇

從小自林鐵鐵路旁長大,因此對鐵路產生濃厚興趣,但相比其他鐵路,對兒時一路陪伴的阿里山林鐵更加關注與喜愛。大學畢業不久即注意到林鐵招募國際交流人員,因與所學科系符合,亦希望工作能與興趣結合,便決定爭取加入林鐵,也如願以常,目前除辦理國際交流,也辦理與鐵道知識、影像拍攝、展覽策劃等業務,期盼能讓更多人看見家鄉之美、林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