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當我們感到低落而沮喪時,想法會隨之而轉為較為負面,有無助無望、有愧疚自責、甚或是人生沒什麼意義的感覺。然而同樣在此時,又會覺得這樣的負面想法似乎不應當跑出來,內心因此經常出現兩種以上相互矛盾的聲音,為此矛盾而衝突的想法,常常讓我們更感到無力。

負面思考會在情緒低落時自發而生。圖/示意圖
負面思考會在情緒低落時自發而生。圖/示意圖

「不能想尋死⋯⋯」「但我好想死⋯⋯」

這是NHK《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影片中,主角小桃(Momo,伊藤沙莉飾)不時出現的矛盾想法。如同她這樣揮之不去的想法,憂鬱者的思考也常常是自發而生、難以控制,要關也關不掉的。

除此之外,在憂煩苦悶時,又想要做自己,又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要微笑不讓大家發現而擔心好,還是要勇敢將現狀分享給其他人好。還要花時間反覆斟酌想著:這樣或那樣,怎麼做比較好⋯⋯,這些兩難的想法會自動一一冒出來,心神因此反覆消耗,而當矛盾與衝突升高到更為痛苦時,想要結束痛苦、甚至想結束生命的念頭就會跑出來。小桃會這樣想,若你我陷入憂鬱當中,也不一定能避免這種想法。

NHK紀錄片《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NHK《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不是單靠轉念就能解決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憂鬱症症狀表現,是大腦生病時會有的症狀表現。

當一個人腳踝扭到、不良於行,因而心情不佳,平常的我們便會給他建議:「你只要少走路、多休息就好!」同樣地,當一個人憂鬱症發作,因而情緒低落、精神不佳,作為旁觀的人,我們若是直觀地去想,就可能不小心給予類似的建議:「你只要少去想、多休息就好!」雖然我們的出發點一定是好意,但在當下,這樣的建議可能稍微難去執行。

腳踝扭到與憂鬱症發作,一樣會此感到煩心擔憂,一樣會因此而低落不舒服,而兩者最主要的差別是:腳踝扭到的病徵在腳,我們要用「大腦」去轉個念頭,調整自己的情緒、想法與因應行動,似乎還可以嚐試;而憂鬱症發作的變化來自於「大腦」,若是此時我們要求「大腦」去轉個念頭,去調整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難度就會較高。我們較少希求扭傷的人趕緊積極運動復原,因此,我們也較難去期盼憂傷的人「不要去想就沒事了!」若是我們知道病徵出自於腦部,這樣轉念本身並不容易。

憂鬱症親友避免雷句:「你不要想太多!」、「你就是太糾結!」

「你不要想太多!」「你就是太糾結!」作為從旁著急的親友,有時候會忍不住想給一點提醒與建議,時常出現的這幾句,正好都是面對憂鬱症的人,因為「憂鬱」而產生的表現。憂鬱不僅僅是情緒的變化,想法與思考時常都有明顯改變。

「你不要想太多」,從憂鬱的症狀表現來看,這是思考的「量」改變,似乎若是負面想法的「總量」減少,就可以比較輕鬆地往前行。然而,想法的多少,來自於當時失常的大腦,要去控制並不容易。「你就是太糾結」,這也是思考的「質」改變,似乎若是想法的「內容」從負面轉為正面,那就會更快解決現在的難題。只是,想法的角度是負面或正面,也來自於與過往不同的大腦,要立馬改變也不容易。同樣地,「你就去做XXX就好了!」若我們理解憂鬱是大腦的改變,體力精神、睡眠時間與生活習性,都會與以往不同,那可能要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樣子,就會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為困難。

每個人需要的協助不同,過於直接闖入的舉動,往往適得其反。圖/示意圖
每個人需要的協助不同,過於直接闖入的舉動,往往適得其反。圖/示意圖

憂鬱症發作時真正需要的,是旁人的理解與陪伴

如同小桃在《不去上班的那天》中,努力追尋其他憂鬱者,聽聽他們的想法,其實,她是在面對憂鬱者心中一個真實卻微弱的聲音:她希望有人了解自己,她企盼有人可以對自己的處境「感同身受」。

面對孤單感時最需要的,是陪伴。而這樣的陪伴,不一定是視野上我看得到你、你看得到我的陪伴,它可以是「我不管你在不在我眼前,我知道有人會支持我」的陪伴,它也可以是「當我最糟的時候,總是還可以想到有人默默守護」,它也更可以是「不論有沒有在身旁,就算沒有人陪著我,我知道有人理解我。」

作為陪伴者,安靜的聆聽,能更理解憂鬱者主觀的感受是什麼,而同理就是給予人們面對憂鬱症症狀時重要的勇氣;若陪伴者在陪伴時,一同感受到無助與無望感,或是憂鬱者做了過度的負面解讀,感到愧疚或自責,甚至曲解了陪伴者的好意,此時,或許便是一同尋求專業協助的時刻。

NHK紀錄片《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NHK紀錄片《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影片的最後,是個動人的時刻,這是小桃與一位他認定的陪伴者,在道別的時候的一段對話:

小桃:「今晚來熬夜吧?」

對方:「怎樣?你會打電話給我嗎?」

小桃:「不會。但想到有人跟我一樣睡不著,感覺挺安心的。」

對方:「好啊。我會撐到想睡為止。」

作為陪伴者,不一定時時刻刻在憂鬱者的身旁,但若是能讓憂鬱者感到陪伴、感到理解、感到安心,或許就足夠了。若是這樣想,說不定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那個陪伴的人。

【延伸推薦】

節目|世界公視大展精選《不去上班的那天》:25 歲的小桃(伊藤莎莉飾)有著平凡的工作、戀情跟生活,但她有一個從未跟別人說過的秘密:「我好想死。」在日本,帕帕基諾(Papageno)指的是曾經考慮自殺,但選擇活下去的人們。在這些帕帕基諾的旅程中,慢慢發覺除了結束生命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節目|《青春發言人: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青少年自傷自殺專題,預訪將近十所國高中的輔導老師。設計互動體驗網頁幫助一般人認清對自傷自殺的迷思。

文章|當憂鬱症女孩遇上絕症患者,生命會發生變化嗎?【改變】

文章|當憂鬱症女孩遇上絕症患者,生命會發生變化嗎?【相遇】

文章|南韓教師因惡意投訴接連輕生,怪獸家長把管教當虐童

書籍|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作者:洪培芸;出版社:寶瓶文化。

書籍|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微笑下隱藏的其實是不安!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寫給自己的和解之書;作者:高愛倫;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書籍|笑著笑著就哭了:微笑憂鬱者的告白;作者:郡俏哲理;出版社:台灣東販。

書籍|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作者:左燈;出版社:三采。

書籍|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作者:白洗嬉;出版社:野人。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10.06

廖泊喬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