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被視為中國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自媒體樣樣精通,而艾未未反對中國政局、對當權者比中指等反叛舉動,更讓他以「異議藝術家」的形象揚名國際,他把藝術當成顛覆權力的武器,也為自己招來中國官方嚴厲的封殺。

艾未未出生在1957年,他的父親是著名的詩人艾青,卻因文化大革命成為國家的敵人,被送到新疆和戈壁沙漠勞改,這個曾遠赴巴黎留學、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偉大詩人,只能成天打掃廁所和挨打,全家人住在地洞裡、生活條件低落,這份童年記憶深深刻在艾未未的腦海和心中,對中國政權的不信任刻在他的DNA裡。
1970年代,艾青獲准回到北京,艾未未憑藉出色的藝術天分,錄取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但他回顧道:「我年輕時並不太熱衷藝術,我從事藝術,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是逃避中國無聊政治局勢的好方法。」
1979年,鄧小平首次造訪華府,中美領袖握手,象徵兩國恢復外交關係,成千上萬名中國青年有望找到出路,使艾未未夢想著更好的未來。26歲的他,隻身來到紐約,他媽媽問他:「你身無分文,又不懂英文,怎麼生存?」他回答:「別擔心,幾年後我會成為畢卡索的接班人。」
考進名校帕森設計學院,卻不適應體制而退學
只是,艾未未的雄心壯志並沒有兌現,他憑藉出色畫工考進頂尖的帕森設計學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但卻因為英文不夠好、不適應學校體制而退學。
紐約街頭像是前衛派的遊樂場,讓艾未未體驗到自由,他熱愛創意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希望和他一樣,在藝術中注入思想。在紐約下東城,艾未未第一次參加示威活動,他拍下照片賣給報社,有機會發布自己掌握的資訊,這在中國幾乎無法想像。經過這段時間的洗禮,艾未未認清了藝術的價值,他說:「人性、人權、言論自由,不保護這些價值,你必輸無疑。」
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讓艾未未理解到,中國和他關心的政治界,實際上幾乎不可改變,所以他從事藝術不是為了改變政治人物的行為,他從事藝術是為了忠於他自己,藝術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
操刀設計「鳥巢」體育館,卻發現「政府只想為外國人辦派對」
在紐約待了10年,艾未未的才華沒有如願獲得藝術界的肯定,家鄉傳來父親生病的消息,讓艾未未決定回到中國,但是他的思想卻已經與中國格格不入。
在極權政權下,他要如何表達自己?受到安迪‧沃荷的啟發,與從事古董買賣的弟弟幫助,艾未未將古老的新石器時代花瓶,浸在房屋油漆中,展現中國是多麼精通複製與製造,這些充滿諷刺意味的藝術品,無聲地傳達抗議訊息,卻又不會被政府的審查員發現。
艾未未的創作引起全球第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時任瑞士駐華大使)的注意。因應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請來兩位烏利希克熟知的瑞士建築師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與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操刀,烏利希克趁機說服兩位外籍建築師與艾未未合作,在設計中融入中國觀點和文化。
於是,「鳥巢」體育場這項計劃誕生了,艾未未迅速成為公眾人物,聲名大噪,人們密切觀察他,視他為中國政治自由的試金石。
與德梅隆(右)共同操刀設計北京鳥巢體育館。圖/《艾未未:藝術行動家》.jpg)
北京奧運的到來,讓中國政府希望盡速將首都升級,向世界展現中國現代化的一面。中共當局毫不留情地摧毀北京較貧困的地區,數千戶人家遭到驅逐,勒令離開首都,沒有工作也沒有錢。
憤怒的艾未未,開始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批評鳥巢體育場被拿來進行國家宣傳,「那不是真正為北京人民建造的建築,政府把人民趕出去,他們只想為外國人辦派對,來歌頌共產黨的輝煌成就。」這使他頭一次在政府眼中成為真正的異議人士。
用汶川大地震學校劣質鋼筋創作,諷刺貪腐害死六千學童
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當局試圖掩蓋災害的嚴重程度,艾未未親赴災區,花費一年時間調查,他的調查顯示有七千所學校倒塌,政府大樓卻屹立不搖,顯示貪腐的政客刻意對建築品質低劣視而不見,造成近六千名孩子死亡的悲劇。
為了向全世界揭露中國貪腐風氣猖獗,艾未未從四川學校的廢墟中非法獲取鋼筋,把它們拉直,製作成重達90噸的後極簡主義作品《直》,在英國、巴西、義大利、德國和加拿大展出。在德國,他用書包覆蓋慕尼黑藝術之家,來向地震中逝去的學童致敬;在新加坡和馬尼拉,他展出了1815罐受污染的嬰兒奶粉,以此譴責中國的食安問題……。

「被消失」80多天,獲釋後流亡海外
這一切都激怒了中國政府,2009年8月12日,警察上門來逮捕艾未未,把他打到腦出血,差點沒命,艾未未開始在網路發布錄音、拍照、拍影片,放到網路上,獲得年輕世代的追隨,被網民稱為「艾神」。
當某件事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時,同時也會觸動政權的神經。中共對艾未未使出一貫「被消失」的手段,艾未未在登機前往香港前被逮捕,不知所蹤。中共的暴行引發國際的抗議,全世界都動員起來聲援艾未未,捍衛藝術與言論自由,共有來自174個國家、數萬人簽署請願書,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也與北京展開了一場外交角力,呼籲中國釋放所有因行使國際公認的言論自由權而遭到拘留的人。
在祕密拘留所關了80多天後,艾未未簽下條件書,獲得釋放。他把自己遭監禁時的非人道情況製作成裝置作品,於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中國政權不知道如何對付這位不服輸的藝術家,遂要求他離開中國,如同父親當年被流放到新疆,艾未未如今也成為政治難民,身為流亡者,他心中有一股哀傷久久不散。

艾未未在歐洲蓋了新的工作室,關注難民,帶著攝影機橫跨23國。他的作品再次引發媒體輿論,是2015年,艾未未模仿3歲敘利亞孩童伏屍海灘的照片,擺出一模一樣的姿勢,試圖引發人們對難民的關注。有人批評他靠象徵性的悲劇從中賺錢,有人質疑艾未未此舉是牟利還是挑釁。
而艾未未只是輕輕地說:「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數千名難民溺死在海中,我們在乎嗎?……人們實在很膚淺,他們的這種批評非常虛偽,因為他們愧於沒有幫助可憐的難民!」

名聲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他的作品總是讓人感到不自在,這樣才能強迫觀眾思考所發生的事。艾未未喜歡打破常規,質疑記憶和良心,並擊中痛處,他的作品使過去和現在發生碰撞,雕刻我們懦弱、失敗的歷史,以及不完美的人性,他說:「我有責任保護人類尊嚴、公平性與言論自由,對我來說,這些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我正好是藝術家,這是我行動的原因。」
【延伸推薦】
紀錄片|《艾未未:藝術行動家》:流亡海外的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將藝術化為顛覆權力的武器,在極權政權下掙扎出細微的縫隙,他的創作與人生始終與遭到壓迫的人同在。
文章|《長春事件》:流亡藝術家用漫畫還原法輪功305插播事件
文章|讓希特勒也沒轍的女同志戀人,是抗戰英雄也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23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