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視頻」、「洪荒之力」、「接地氣」等中國用語嗎?這個「非議題真討論」反映出的是臺灣人漸漸深化的不安與缺乏自信,也可以觀察到臺灣內部的政治極化與網路壓霸的現象。

2019年蘇貞昌回鍋行政院長,表示將捲袖接地氣,綠媒自由時報也毫不避諱的正面報導,但據說「接地氣」是中國用語。圖/轉載自蘇貞昌臉書

公視「觀點同不同」規劃了「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這個專題。我接到邀稿時是蠻訝異的,同時也感到些許的憂傷。訝異是因為這是一個答案非常明確的問題,竟然成了討論甚至辯論的議題。淡淡的憂傷則是因為這個「非議題真討論」反映出的是臺灣人漸漸深化的不安與缺乏自信。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從這裡面觀察到臺灣內部的政治極化與網路壓霸的現象,這也不禁讓我有些焦慮,寫這篇不知道會不會被「出征」。

真要討論這個問題的話,首先要知道「中國用語」是什麼意思,我是語言學家,但我真的不確定。在普通話裡有無數的用語和臺灣華語是一樣的,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子,講普通話的人完全看得懂。這些共通的用語,我相當確定通通不是所謂的「中國用語」。所以,必須是大陸獨有而臺灣沒有,才是中國用語。這就弔詭了,要想知道哪些用語是中國獨有,有兩種方法:一、對中國的語言時時留意處處觀察,發現有跟臺灣不同的就記下;或二、對於任何不熟悉或不確定來源的用語,立即上網多方查證看是否是中國獨有。如果你是對臺灣人講中國用語不爽的人,以上兩種作法都會讓你變成中國用語的專家,無論最後你用或不用,這豈不是適得其反。更弔詭的是,一個中國用語一旦被臺灣人大量使用,不就不再是中國用語了?

可是要如何認定一個用語是否中國獨有?在公視給我的三個例子裡「視頻、領盒飯、片花」,我只知道「視頻」,上網查了之後又結識了「領盒飯、片花」。可是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中,英語teaser的中文是「預告片、預告、片花、過場」。這樣還能說「片花」是中國用語嗎?誰說了算呢?

「山寨」自古就有,大陸改革開放後有了新的意思,這算不算?還是武俠小說裡的山寨可以講,手機就不行?「洪荒之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都是臺灣華語既有的語句,一度是中國的流行語。YYDS是「永遠的神」,這種簡寫手法臺灣的流行語也常用。李安導演的話「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是2021年中國十大流行語之一。這些是不是中國用語呢?中國年輕人「躺平」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樣的現象發生在臺灣,我們可以用「躺平」來稱呼,也可以另外創造一個名稱,哪一個選項比較好呢?投票的話,我「躺平」。

臺灣沒有人對於「公仔、大牌檔、波霸、左膠」這些中國港澳地區的用語有意見。假如有西藏用語或新疆用語或是中國異議人士有一些獨特的用語呢?如果對臺灣不構成威脅的中國人,他們的用語都OK的話,那中國小朋友的用語呢?

閣揆蘇貞昌上任第一天就強調自己會「身段軟,接地氣」,用了老共的話,依然被列為台獨頑固份子。「像極了愛情」從中國流行到臺灣,林佳龍、陳其邁、潘孟安等民進黨諸公以及不少政府部門相繼跟風。熱烈的程度連藍媒《聯合報》都吃醋了,在〈反中又跟風,像極了愛情〉社論中批評:「逢中必反的部會拿對岸的哏大玩台式政令宣導,也有點令人不是滋味。」可是民進黨對共產黨的愛,好像一點也沒有因此而增加。

有一次在一位教授的臉書看到他呼籲大家不要用中國用語,並且列舉了一長串,還給了對應的臺灣用語,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優化:最佳化」。我一直以為兩個都是臺灣科技人的用語,而我喜歡「優化」有兩個原因,一、「優化」聽起來很有fu,很優;二、這是構詞規則「形容詞+『化』」的自然產物,所以有「美化、醜化、軟化、硬化、綠化、白化」等等。上網一查,果真也有「劣化」。如果「優化」只是因為被對岸捷足先登,臺灣就不可以用,那最保險的方式是由教育部搶先公告,華語中所有構詞規則與其可能構成的詞都屬臺灣華語。

可是你別指望教育部。比如俄國、法國、亞洲三個地名,我從小的讀音就說「惡國」(該國總統普丁還真是惡毒)、「琺國」、「雅洲」,教育部卻認為我和大部分台灣人都錯了,讀音應該是「鵝國」、「髮國」和「訝洲」,跟央視的發音一樣!(天啦,「央視」是大陸用語嗎?搞得我神經兮兮的。)臺灣人所稱的「台語」,教育部一律稱之「閩南語」。「普通話」是中國用語無誤,但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陳建仁在促轉會演講中稱「國語」為「普通話」。這也難怪大仁哥,因為在教育部國語辭典裡,所標註的發音與普通話十分接近,ㄓㄔㄕ和ㄗㄘㄙ分得清清楚楚,ㄣ和ㄥ絲毫不含糊,輕聲也不少,跟大多數臺灣人的華語,包括我在內,反而相當有距離。

再告訴你一個你更大條的事。臺灣明明有20種「國家語言」,蔡賴政府卻積極推動在2030到來時臺灣成為「雙語國家」。是哪雙語,你用膝蓋想就知道。如果你是在乎語言議題的人,那就應該以洪荒之力批判這個價值扭曲的語言政策,不然至少也要參與連署「台灣語文學會」的抗議聲明,並支持符合臺灣價值與國際現實的「多語臺灣,英語友善」政策。

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臺灣用語進入普通話的詞彙。在中國可以講臺灣用語,臺灣的民主自由開放遠超過中國,所以在臺灣當然可以講中國用語!當然可以也就表示你當然也可以不講,也可以對講的人不爽,也可以在文明的尺度裡提出你的批評。重點在文明,文明必然有所包容、必然允許甚至享受多元;文明必然理性。

【延伸推薦

文章|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黃震南)

文章|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陳茻)

作者:何萬順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2.3.22

東海大學外文系林南&蒲慕蓉講座教授,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曾任科技部語言學門召集人,兩次獲頒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喜歡「平平是人」的價值觀、喜歡不卑不亢的態度、喜歡求真求簡、喜歡用理性的論證探求現象表面底層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