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中國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強力傳播,臺灣人朗朗上口。這是一種文化統戰?還是流行文化的板塊變遷呢?

十幾年前,在PTT八卦板上的鄉民開始討論:這些國高中生滿口「北車北車」的,是在北車什麼?原來當時在學生族群裡,開始有人將「臺北車站」簡稱「北車」,引起當時二三十歲主流鄉民的反感;甚至有人故意跑出來反串,發文談起北車附近的發展,大家一讀,覺得不解,他講的情景不像是臺北車站週邊,後來原PO才出來說明,他說的是「嘉北車站」,藉此突顯「北車」一詞的荒謬性。

雖然當時鄉民大家都對「北車」之名反感,但也有人感慨:再過十年,現在的國中生都變大學生鄉民之時,八卦板或許就充斥著「北車」的講法,就連5566都變成鄉民的懷念偶像了。

不知是幸或不幸,當時的感慨竟然成為預言;如今的八卦板,提起「北車」,再也沒有人噓了。

文化是一種大勢,大勢至時,城牆都擋不住。

如今的臺灣社會,詞彙更新、變動的速度比起以前不知快上多少。你一輩子只聽過「那男的很花心」,不知何時周圍的人突然都改說「他是渣男」,當你好不容易學會「渣男」這詞,已經又流行講「海王」了,而你卻還搞不懂這個詞和「中央空調」有何差異。

這些彷彿沒頭沒腦、空降而來的語詞,蠻大部份是從中國傳入,也成為當代部份文化人的擔憂。

我還小的時候,政府對中國採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交流是個禁忌,連我國小時偶然從同學處拿到了幾張印有簡體字的貼紙,家父都得緊張兮兮問我從哪取得的。後來開放「大陸探親」,臺灣的電視節目也進入中國拍攝,「江山萬里情」之類的旅遊節目還會介紹中國的流行語、順口溜,甚至在闔家觀賞的時段大談「牛屄烘烘」怎麼用,這尺度也真夠牛屄烘烘。但是當時,臺灣民眾也只是笑一笑而已,沒有人掛在嘴上。

直到千禧年左右,臺灣的流行文化還是比中國強勢的,當時我跑去逛中國各大學的BBS,影視歌曲板談的都是臺灣藝人,正是臺灣文化強力輸出的時代。而中國的當代文化是否也輸入到臺灣?有的,比如臺灣的電子郵件轉寄笑話,整理出一系列「大陸電腦用語超爆笑」:「登出電腦」在中國說成「註銷計算機」,後頭還要講評「要不要考慮直接報廢算了」;「重新整理」在中國說「刷新」,作者吐槽「汽車雨刷嗎」;「我的最愛」在中國說「收藏」,諷曰「自以為很帥,有文藝氣息」……這類文章旨在嘲笑中國的「土俗」,但有點不分青紅皂白為嘲而嘲,平心而論,「收藏」反而翻譯得比臺灣的「我的最愛」好(愛,愛你去死啦);「刷新」倒也比「重新整理」簡潔。然而當時臺灣社會仗著現代文明較中國發達,不管怎樣,中國用語先笑再說,硬說中國把電影「TOP GUN」翻譯成「好大的一把槍」,其實人家叫「壯志凌雲」,私以為這名字甚至比「捍衛戰士」更佳,畢竟是飛行員的故事。

然而到2010年之後,情勢漸漸有所改變。中國的資金多了,拍得出引人入勝的戲劇;中國的網路普及了,網路小說在臺灣有廣大的讀者……種種的因素,使得大量中國用語反攻臺灣,這下,再也沒有人笑這些詞彙土俗了。

我能從腦袋裡回想出最早流行的中國用語是「立馬」,印象中當時剛玩臉書沒幾年,突然間朋友們一個個忘記「立刻、立即、馬上」怎麼用,不用「立馬」彷彿無法表現出急迫性。有些人會說「立馬」這個詞中國古典小說就有、眷村會講、國中老師早就教了……但各人知道歸知道,與造成大流行畢竟是兩回事。用Google照年代搜尋「立馬」,2011年開始有人在網路論壇發問:「為什麼最近有出現了『立馬』這個名詞?『立馬』這不是大陸人的用語嗎」;2013年在八卦板也開始有鄉民發文質疑,這些凡走過必留痕跡都證明了「立馬」火紅的時間點。但是其實不只「立馬」,大約同一時間,中國用語「小三」也隨著臺劇「犀利人妻」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詞。此後,就正式進入了中國用語大洪水的時代。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的強力傳播下,使臺灣人朗朗上口,若不用這些詞,講話還會卡頓。而「狼人殺」更是中國用語密度最高的節目,因為這款桌遊在中國爆紅已久,廣大玩家在長期密集的語言溝通之下,語言已經翻新進化了不知多少代:「今天但凡在座都是高玩,看麥序往後置位就能盤出刀口和狼坑,我跳預,誰穿我衣服就票他!8金水、9暈民、10聊爆!」——千萬不要拿這一段問國文老師是什麼意思,他會惱羞的。

有識之士擔憂: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統戰呢?

面對中國,我們確實要防範任何事情都有統戰的可能,有時是機關單位自己把關不嚴——日曆的國慶日印在十月一日、將印有「Always ready struggle for the communist cause」字樣的便條紙當國小耶誕禮物;或是名人真心或為了人民幣發言「沒有Google我們還有百度」,在在都要注意是不是統戰的一環。

但是除了「內地」(殖民地或邊陲對母國的稱呼)這種主權錯亂的詞彙,明顯突顯臺灣使用者的無知或統戰傾向之外,其他中國用語是否會造成「文化統戰」、「文化清洗」,我倒也沒有這麼悲觀。就如同二十年前,中國BBS討論的都是港臺藝人;三十年前,連東南亞都在看華視的「包青天」,而臺灣反而滿嘴「卡哇伊」、「暴走族」、「哈日」,其實就是往強勢流行文化靠攏而已。有識之士憂心是沒用的,禁絕也沒有用,連治標都治不了;唯一能治本的方法,就是努力使臺灣的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比中國更強勢。

再說,「中國用語」大量入侵臺灣,也不是第一次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北京話帶入臺灣開始算起,臺灣本地的各種語言,就走向滅絕的路上。更早之前,日治時代也引入「北京話文」(只有文字文法用語,不包括發音),引起「新舊文學論戰」,舊文人指責新文學家只會在文章裡加些了吧呢啊,就以為新潮,是不是也像似今日有些老作家跳出來指責社會的「弱智用語」?

語言之輪會一直前進,碾壓過阻止它的人。而且它也不斷拋棄曾發燒過的流行語,80年代末號角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流行語的書,其中記載的「清涼有勁」、「痞子痞子痞,帕子帕子帕」、「對呀」、「很好我喜歡」,不是曾經走過那時代的人,鐵定讀得一頭霧水,想不通這些東西為何流行。如今「梗」更迭的速度之快,大概甚於衣服換季,「是在哈囉」早就消失了,當時趁熱潮取名的店家現在看來只有滿滿尷尬;而更早幾年流行的「pollo、pavone」(註),已經沒有人聽得懂了吧?

語言之輪對誰都無情,包括自己。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跳上這個輪子的駕駛座,自己有駕馭它的力量。

註:「pollo」為義大利文的「雞」、「pavone」為義大利文的「孔雀」,批踢踢網友將「pollo」衍生為「噓文」「差的」、「pavone」為「好文」「優秀的」,約在2015年短暫流行。

【延伸推薦】
公視主題之夜SHOW論壇|《「TIKTOK『紅』什麼?會被滲透、思想改造嗎?」》

文章|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陳茻)

文章|「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何萬順)

作者:黃震南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3.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