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演算法抓準情感需求與慣性,讓你欲罷不能

抖音針對使用者的喜好,建立客製化的推送演算法,滿足使用者的情緒需求,讓使用者有「這平台怎麼這麼懂我!」的好感,成為許多人的社群首選。但自我認同還在建立中的兒少族群,有可能學習模仿挑戰或有害內容,亟需要培養抖音的媒體素養。

示意照片

最近我收到許多採訪邀約,都是詢問學校是否該禁止抖音這個平台。

上網蒐尋新聞,發現抖音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從抖音上內容對於兒少安全、平台蒐集用戶行為進行分析、或是用戶加入抖音挑戰造成生命危險、以及透明濾鏡可以被破解,以至於可以看到裸體等話題,從行銷層面來看,抖音還真的是話題滿滿,使用以及關注度都相當高。關於校園政策或是禁止,都不是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這篇文章從抖音平台設計的各種affordances (能供性/直觀功能),深入探討如何形塑並影響使用者的行為。

想到我這輩子用抖音的契機,是因為在臉書一直看到抖音廣告,當初是一個女生針對一段15秒的音樂進行即興跳舞,搭配音樂的節奏以及動感舞蹈,真的很吸睛。這個影片中的舞蹈還成為韓國綜藝節目的表演項目。因此,我上網找了相關影片,沒想到一看就看了半小時。我記得我只滑了幾次,竟然就過了半小時!而且看到好多音樂舞蹈即興表演,除了讚嘆大家的創意外,自己也很想試試看!

第二次是看了韓國歌手Zico在抖音上發起的AnySongChallenge,邀請大家即興表演他的新歌Any Song,透過許多明星還有KOL的挑戰,短短時間內累積觀看流量飆超高,Zico的新歌也獲得非常多的關注與流量,這其實是社群媒體行銷的成功案例。

抖音演算法蒐集海量數據,讓使用者黏在抖音上

我們先從抖音這個社群平台的設計來探討。抖音的每一個影片,會透過使用者跟影片的互動來記錄推算使用者的喜好。譬如,第一,抖音可以從觀看時間長短來推估喜愛程度,如果只看三秒就滑掉,演算法就會減少推送類似的影片。第二,抖音可以從按愛心或收藏來計算該名使用者喜歡的影片類型,就會推播類似影片。第三,如果使用者追蹤其他影片發布者,演算法也會多推送該發布者的影片給使用者。

由於是短影音,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收集到非常多的數據,譬如使用者可能在一分鐘內就滑了十次,三十分鐘內也許就可以收集到300次的數據,很快可以針對使用者的喜好建立客製化的推送演算法。也因為這樣的設計,使用者很快就會發現,「這平台怎麼這麼懂我?我喜歡的就拼命推給我看,真的很好看!」

這種演算法是以興趣影片作為依據,相較於YouTube,是以你追蹤的頻道以及YouTuber去推送,以人為主的影片,相似度就不會太高;因此,TikTok或是小紅書都是用這種推送演算法,在影音平台上很快就獲得許多關注,因為很好用。

抖音演算法滿足使用者情感需求,還沒發現就愛上了

那為什麼使用者會這麼喜歡使用這樣的社群媒體呢?從傳播心理學理論來探討,心情調節理論(mood management theory)認為,使用者會依據現在的情緒,去選擇想要的媒體內容,以進行情緒的調節。情緒在理論上可以分成兩種面向,一是valence(價性),也就是正向還是負向的情緒;第二是arousal(喚起),意思是心情是激昂激動的(喚起程度高)還是懶洋洋到快睡著(喚起程度低)。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喚起程度低或是中性情緒,都會比較喜歡找歡快、動感、好笑、或讓人放鬆的內容,讓自己的情緒可以調節到正向以及較有喚起程度。因此,抖音上的短影音,可以快速的給予這樣的滿足。因為演算法可以快速調整到我喜歡的內容,每次都可以滿足自己不同心情下的需求,使用者就會傾向倚賴抖音或是這類型可以給予快速滿足的社群媒體。舉例來說,由於演算法可以直接一兩個愛心或是跳過就給予相似內容,比起在Netflix或是YouTube上找半天還是找不到喜歡的影音,抖音超便捷,就成為許多使用者的首選。

再從媒體慣習/習慣(Media Habit)來談,當我們每天的心情調節需求可以快速被抖音或一些平台滿足,久而久之,這樣快速滿足需求的行為模式,就會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有兩大面向,第一是缺乏行為意識(lack of awareness),也就是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滑抖音了;第二是缺乏反應行動(lack of reactance),對於自己的抖音使用無法克制或反應。一旦成為習慣,尤其是快速滿足自己情緒調節需求的習慣,要打破就很不容易。

兒少自我認同尚未形成,模仿網路挑戰易出問題

那麼抖音上內容帶來的影響呢?其實這些內容都曾在其他平台如YouTube或IG/Facebook上出現,譬如各種挑戰、或是血腥暴力的偽卡通影片「Elsa Gate」等對兒少有害的內容。各種平台上都容易出現有害的內容,只是當某個平台非常受關注時,就會常出現新聞。但有趣的是,當使用者大量看到相似的影片時,很容易會產生社群歸屬感,覺得也參與在社群中,這種虛擬社群的建構,很容易透過平台的設計與互動產生,人都喜歡參與社群,較為激動或樂於參與個性的使用者,就可能會加入挑戰。

這其實是人與人互動的一種社交方式,對於成人來說是有趣的選擇,但對於兒少來說,當自身自我認同或身分identity都尚未成形時,建議少接觸這樣的內容。從兒童發展理論來說,模仿佔據好一段時間,是透過生活中模仿他人行為以獲得相似後果的模式,譬如因為同學勤於練習投籃因此比賽有好結果,這樣的觀察讓兒童以對方為模範加以學習模仿(如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但網路上的各種挑戰與內容,僅呈現挑戰行為,卻沒有顯示出後果時,這樣的模仿就會容易出問題。

抖音識讀很重要!想不被留下紀錄就不要上傳

終歸來說,抖音識讀或是社群影音識讀,成為目前兒少中重要的課題。譬如需要知道,如果透過透明濾鏡進行脫衣服挑戰,其實使用者裸體的影片原檔是直接存在平台中,而濾鏡結果可以透過調高解析或是顏色反差,還是可以刊出身體形貌。兒少需要知道,數位世界中,想不要留下紀錄,就不應該上傳,任何濾鏡或是密碼保護,都有破解的方式。此外,抖音影片的真偽,也需要使用者的素養,對於所有的影片內容都保持著能思考而不是純接收的模式。

這種素養不分年齡,也不限於抖音平台,LINE群組中的各種訊息更需要這樣的媒體素養。我們馬上進入AI人工智慧生成創作時代,能了解各種技術並理解分辨內容製作的方式,會是培養素養的好方式。無論是抖音還是未來的其他社群媒體,不變的是每一位使用者對於自己使用動機與行為的思考,才能形塑好的素養。

公視主題之夜SHOW論壇

【延伸推薦】
文章|你能接受台灣小學生說「中國台灣」嗎?丘美珍談抖音挑戰現象的風險與控管
文章|抖音名曲《黑桃A》風靡校園,與其禁制幼兒唱跳「寶貝乾一杯」,不如嘗試溝通讓孩子練習思辨
文章|玩TikTok的國中生,其實沒你想像得那麼負面?

作者:林日璇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2.16

林日璇

現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研究主要以媒體心理學為取徑,專長虛擬實境、數位遊戲以及社群媒體。目前擔任全球傳播頂尖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副主編,曾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以及吳大猷獎榮譽。有絕對音感,熱愛爵士樂、數位遊戲與虛擬實境,曾破過Net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