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移工、是守護愛人的女同志,更是勞資爭議的抗爭前鋒。

2004年,上百名菲律賓女性移工,因老闆掏空資產落跑,開始進行集體抗爭。導演陳素香拍攝《T婆工廠》記錄她們以史無前例的勇氣,挑戰台灣移工政策,為了工作抗爭、為了同志愛人勇往直前。

圖/《T婆工廠》

2004年底,位在新北三重生產電腦主機板、介面板等零組件的「飛盟國際電子公司」,因老闆掏空資產轉往中國,員工面臨關廠的命運。其中一百多名來自菲律賓的女性移工,因三個月沒拿到薪水無法生活,憂心忡忡來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求助。

其實「T婆工廠」的遭遇在當時不是少數,在台灣政府以「發展經濟」為名,鼓勵資本家「南向」、「西進」的政策指導下,勞資產生出的爭議案件更是層出不窮。移工為了實踐脫離貧困的自由,跨越國界,讓自己作為勞動力被廉價地買入,卻掉進了奴工的囚牢中。

「我要薪水」、「我要吃飯」、「No wage! No food! CLA help!」拿著布條高喊的Lan,當初只是想減輕母親的負擔而來台工作賺錢,回想自己在菲律賓學校念書時,都不曾加入學生的集會抗爭,反而在台灣為了工作、為了愛而懂得抗爭。

圖/《T婆工廠》

紀錄抗爭的鏡頭裡,意外發展成愛的故事

導演陳素香拿起攝影機記錄時,卻有意外的發展。「我們一邊組織她們抗爭行動,也一邊記錄下難得的女移工集體抗爭事件。但是拍著拍著,鏡頭裡出現雙雙對對的同志伴侶,互相依偎,溫馨甜蜜。」

「我只能說我現在是罪人,聖經有說,但我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主角之一的Glenda面對鏡頭訴說自己的處境與感情,語氣卻是平靜而坦然。或許因導演本身在整個抗爭事件中就一直扮演協助的角色,才能毫無界線地獲得信任和接納。事後導演陳素香有感而發:「從拍紀錄片的題材來說,『T婆工廠』絕對是上帝送的禮物,千載難逢,此生應該不會再遇到了。」

談起戀情的發展經過,離鄉背井來台的Bing仍是甜蜜蜜,「如果有人喜歡妳,妳很容易可以感覺到,這和只是朋友的關係不同。」身為被異樣眼光對待的同志;身為被台灣社會所歧視的移工,她們的處境始終是在「移」動變化,像似紫斑蝶的遷徙過程,常常會遇到各種阻礙,卻沒有永恆的棲息地。但也正因為性別得以自在地在工廠被實踐,在囚牢之中反倒是開展出另一個超越囚牢界線的生活社群、生活圈。

圖/《T婆工廠》

雨過天晴才有彩虹

移工填補了台灣基層勞動力的缺口,但台灣移工政策中不得自由選擇及轉換雇主的非人性設計,呈現台灣移工政策中明顯的歧視性,片中的「T婆」們在抗爭後,也因政策的限制而不得不面臨心碎分離的命運。這命運就好比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一樣多舛、一樣被打壓忽視,她們曾經曇花一現,最後仍得回歸現實,可惜沒有王子拿著玻璃鞋來招親,童話終究是童話。

時至今日的台灣,表面是全亞洲最尊重、最認同彩虹旗的地方,但相比英女王駕崩時,倫敦天際出現的雙彩虹,台灣的移工政策卻仍鮮少被人們所重視與討論。導演陳素香希望觀影者觀看《T婆工廠》同時,能看見台灣移工政策及台灣社會對待移工的方式和態度,從而反思,願意一起努力,一起嘗試各種改變的可能。

圖/《T婆工廠》

試想當初「T婆」們若沒有像灰姑娘那般變裝參加晚宴,鼓起勇氣對抗不合理的打壓,又怎會有改變命運的可能?通過抗爭的過程,「T婆」為未來的同胞爭取了較好的勞動條件,使自己的犧牲與在台灣的日子,有了多一層的意義。只要有方法與決心,無論如何弱勢的群體,都有改變現狀的可能。

《T婆工廠》讓我們看見階級、族群、性別等等不同的議題交織在一起。將台灣人刻板印象中的「移工」,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紀錄片尾端,導演前往菲律賓,試著追尋「T婆」們在抗爭後的際遇,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本文整理自公視紀錄片《T婆工廠》(2010)

【 延伸推薦 】
文章|生活在多重歧視下的同志移工,用帥T與GAY的選美活動展現多元真實。(陳素香)
紀錄片|《T婆工廠》記錄七對女同伴侶,參與勞資抗爭的過程及工廠宿舍的集體生活,也呈現台灣移工政策中明顯的歧視性,同時使得女同伴侶們面臨分離的命運。

文字整理:刀子口
責任編輯:張毓茹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10.20

新聞工作者、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超牆記者指導老師。長期關注傳播發展,從早期推動電視分級制度、媒體識讀教育至今日串流影音平台、自媒體的崛起,儘管傳播生態改變,但始終深信「想要說好故事,必先做一個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