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有情緒困擾的家人溝通?馬大元:「無知就是美德」

精神科醫生馬大元分析,家人溝通最重要需破除「無所不知」、「咄咄逼人」、甚至「惹人厭」的主導身分,用「開放性」、「接納性」的言語,讓家人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的感覺。

圖/《換個爸媽過幾天》

以下幾個生活情境,你曾經遇過嗎?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不與家人互動,稍微問幾句話就不耐煩,我該找他談談嗎?

爸爸工作壓力大,回到家常常因為小事就暴怒,還在家堆了很多用不到的雜物,誰也不能動,我們該怎麼辦?

媽媽進入更年期後很沒安全感,家人一出門就會一直傳訊息,說她幾句就一個人默默掉眼淚……是不是該做心理治療了?

隨著年邁,阿公越來越孤僻,總扳著一張臉,也不太出門,該帶他去看醫生嗎?

面對家人出現情緒困擾,一般人在關心之餘,也會想要幫忙。但常常就是這個「關心」與「幫忙」,讓問題更加複雜化。請記住,心情不佳的親人,最不需要的就是「批判」、「建議」與「調查真相」。

不要用批判的語句,回應家人的情緒困擾

「批判」就是下標籤、武斷歸因、甚至是責備,例如:「你就是死腦筋……」、「我們又沒有給你壓力,你有什麼好憂鬱的?」。「建議」則是要嘛不切實際、要嘛淪為自我優越,例如:「想開一些不就沒事了嗎?」、「這種事情,我才不會在意呢……」聽起來是不是很不舒服?

至於愛「調查真相」、當偵探、當檢察官,就例如:「你說啊!到底發生什麼?」、「到底為什麼不想讀書,總要有個理由吧?」這樣咄咄逼人,常常變成侵犯他人邊界,除了提升焦慮,對於當事人沒有任何幫助。要記住,即使是親如家人,也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秘密與隱私。沒有思想自由的家庭,無異於專制政府。

不能批判、建議、也不能調查真相……那我不是沒有什麼可以說了嗎?

情緒困擾的解方:「開放性」、「接納性」的言語

我們可以試試心理師常常使用的「開放性」、「接納性」的言語:

「原來如此」
「我知道了」
「這樣我就了解了」
「謝謝你告訴我」
「謝謝你與我分享」
「我可以體會這種生氣/難過/挫折/害怕/緊張/失望)的感覺」

舉個例子:

放學後,小明渾身髒兮兮、臉龐與四肢還帶著一些擦傷、氣呼呼地回到家。

媽媽:「小明,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

小明還在強烈的情緒之中,一言不發。

媽媽:「沒有關係,什麼都可以跟媽媽講喔……媽媽會聽你說、不會責怪你的。」

小明遲疑了半晌,終於吞吞吐吐地說:「我剛剛在學校……和阿毛……打架了……」

媽媽:「原來如此……」

小明:「我不是故要和他起衝突的,是阿毛先動手的……我也很生氣,才和他打了起來!」

媽媽:「我可以體會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小明:「其實,只是因為我急著要去上廁所,不小心撞到他……我們打完後,老師有處理,要我們彼此向對方道歉。」

媽媽:「小明,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這樣我就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傷口會不會很痛?媽媽帶你去清理一下……」

這樣接納性、開放性的會談方式,是不是讓孩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安全感?如果我們的感受與想法都能被支持、被接納,家庭的溝通就會更順暢,家人也會更願意傾吐心事,分享彼此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圖/《換個爸媽過幾天》

家庭溝通首重去除「主導身分」,切記「無知就是美德」

家庭溝通,首重破除「無所不知」、「咄咄逼人」、甚至「惹人厭」的主導身分。建議以充分的尊重、好奇與欣賞,接納、理解對方的體驗。要牢記,與所關心的人相處,「無知就是美德」!虛心以待,不預設立場,接受一切可能,家人自然會對你敞開心扉。

另一種狀況是,家人如果常常用情緒作為操控人的武器,甚至到達「情緒勒索」的程度,我們該如何招架?以下分享幾種實用策略:
一、 平心靜氣、展現風度,例如:「謝謝你的提醒。仔細想想,好像真有這麼回事……」、「如果因為我太嘮叨讓你不舒服,我先向你道歉。」
二、 自我解嘲、幽默以對,例如:「妳外婆也常這樣唸我。」、「天氣預報,低氣壓來襲請注意……」
三、 重申立場、維護主權,例如:「我之所以踏入婚姻,是為了讓生命加分,不是為了讓生命扣分。」
四、 確定共通目標,化敵為友,例如:「所以說,你這麼生氣,也是希望可以讓這個家更好……」
五、 重複問句,提升對方洞察,例如:「我快要弄懂了,能不能請你再解釋一次?」
六、善用自我貶抑,平安脫身。面對有安全疑慮、甚至可能出現肢體暴力時,建議藉此脫身,例如:「對不起,我鬧肚子,要去廁所一下……」

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可尋求協助改善情緒困擾

情緒問題,大多是「多重原因、交互影響」下的結果。包含:生理因素:基因、體質、先天及後天發育、營養狀況、疾病、傷害、物質使用等。心理因素:個人心智發展、父母教養方式、社交互動、創傷、重大事件等 。社會因素:鄰里環境、學校環境、社會風氣、職場環境、經濟景氣、醫療與衛生水準、社會福利等。

是不是很複雜?所以,當家人出現情緒困擾時,如果該做的接納、同理、理解與支持都做到了,問題卻仍無法改善,記得尋求專業的協助。如果家人拒絕看醫生或接受心理評估,建議諮詢政府今年起特別強化的在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可行的資源與指導。

如果你本身就是深受情緒所困擾的人,記得敞開心胸,向信任的親友或專業人員尋求協助。人腦太精密、人生太艱鉅,誰能永保安康不起波濤?為了自己與家人,勇敢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被支持、被理解的感覺,可以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撫慰。

【延伸推薦】
節目|《換個爸媽過幾天》6位與爸媽鬧很大的青少年,他們下決心離家出走,展開全新的生活體驗。這一趟未知的旅程各種情緒竄動著,開心、迷惘、甚至崩潰……一項大膽的社會實驗進行中!

文章|不願素顏出門的少女,完美主義的背後隱藏被接納的渴望。

作者:馬大元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10.7

精神科醫師,臨床工作25年。天生亞斯特質,高中曾一度憂鬱,掌握調適技巧後逐漸開朗。之後考上陽明醫學系,並於醫師國考及高考拿下雙料狀元。95年成立公益組織「新竹市精神健康協會」,服務弱勢精障者及家屬。近年與太太林姿吟職能治療師一同發展網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網紅醫師夫婦。身為四寶爸,以四個孩子為老師,不斷學習教養之道並分享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