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桌遊體驗轉型正義?|與轉型正義對話

「現在的高中生根本無法想像什麼叫不民主的時代。」傳統教法容易讓學生無感,一群老師與遊戲設計者創新方式,開發一套名為「新生」的桌遊,並提供全台老師申請使用。

桌遊「新生」將白色恐怖轉化成死裡逃脫遊戲,供全台老師申請使用。圖/蔣金提供

教室裡傳來〈四季紅〉的歌聲。瞬間,燈光熄滅,講台上的老師提示:「現在進行犯人移交!」,接著一名學生起立,開始唸道:「『認不認罪?』特務用手扳開我的嘴巴,一邊對我喉嚨強灌辣椒水,一邊問我。」

這麼刺激的情節,原來是正在進行的歷史課程,老師將轉型正義生硬的議題,化成死裡逃脫遊戲。這是遊戲設計者王河洛、應元宜,與高中教師蘇健倫合作,與害喜影音的夥伴協助下,開發出的桌遊——「新生」,現蒐藏於國際人權館提供全台老師申請使用。

壽山高中歷史科教師蘇健倫,台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所碩士班的經歷,使他在歷史之外,更教授桌遊設計,任教壽山高中十二年,他主持的「創遊中心」空間,專門在指導學生去學習桌遊,至今已開發出十套桌遊。

本身也是桌遊好手的他,以「情境學習」、「遊戲式學習」、「鷹架理論」為基礎,讓學生面對晦澀難懂的學科時,感到有趣且有效果的吸收。

用情境式學習學歷史 遊戲讓白色恐怖更有感

「現在的高中生根本無法想像什麼叫不民主的時代。」蘇健倫說。

將「情境式學習」套用於歷史教學,是因為對學生來說,那些政治受難者都已經很遙遠,而且他們沒有辦法理解,白色恐佈時代氛圍之下人們做出的選擇。

蘇健倫希望以遊戲引起學生對白色恐怖歷史的共感。圖/蔣金提供

雖然高中課本有此單元,但是學生沒有經歷過戒嚴時代,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又一個要背的「要背」的名詞,再加上考試引導教學的風氣,歷史科大考裡面幾乎不會出現白色恐怖時期的題目,學生更覺得這一段可以跳過。

蘇健倫說,過去自己不管和學生分享多少那段歷史中傷心的故事,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感覺。那段歷史是歷史教學裡尷尬的一個單元,那單元一定要存在,但每一個老師教法不同,有老師因政治立場或大考不考而設不同教法,也有許多老師認真蒐集政治犯的故事,花很大的氣力來讓學生有感。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設計這套遊戲的原因,讓還願意努力的老師,減輕他們的負擔,提供一個教學選擇。」他說。

這個遊戲中,學生藉由每一次情境中的「二選一」,去同理當初白色恐怖時期,不管是在看守所裡面審訊,還是後來被判刑的那些政治受難者,他們諸多的選擇並非對與錯,而都是有理由。他也舉例,假設在回合中指控別人,教師避免使用「出賣」兩個字。「我們是用一個嚴肅的態度,製作一個具有高動機的白色恐怖教學活動。」蘇健倫說。

遊戲模擬獄中情境 揭開真實人物際遇

遊戲開始時,六位或六小組玩家拿到身分卡,上面寫著此人為什麼被抓進看守所。主持老師的角色是獄卒,逮捕前,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犯罪的情境,蘇健倫從「禁歌」切入,一開始老師和大家開「讀書會」,「讀書會」在戒嚴時代是非常敏感的活動。他選擇六首禁歌,以輕快旋律帶起歡樂的氣氛,接著,瞬間變臉道:「你們通通被逮捕了!」

遊戲在六回合後將自動結束,玩家才可翻開最終判決書。在六回合當中,從「灌辣椒水」開始,每一回合,學生都會面臨不同情境,必須作「招認或不招認」莫須有罪名等選擇。若選擇「不招認」需擲骰子判定,若擲到逃過一劫的點數,則「體力值」、「精力值」減損,邁向死亡(淘汰);選擇「招認」則「罪證」增加,邁向死亡(槍決)。

其他回合還有,監獄傳染疾病肆虐,同學只要先喊出「我效忠」,就可以先拿到解藥;以及在快被淘汰前,可以選擇「簽結卡」,獲得一次招認機會,抵消自己的傷害,但是要招出無辜他人。

遊戲目的即是學習目的,例如,真實課堂裡拿解藥的回合,規則一出,學生就毫不猶豫的爭相喊出「我效忠」、「國家都是為了人民好」;而遇到可以為他人承擔的機會時,學生選擇見死不救。此遊戲機制,恰恰模擬體驗了獄中情境。

又如,結束後沒有單一獲勝者,也沒有共同獲勝,每一回合的選擇,只會讓同學離被判刑或是被虐死結果更近,如同政治受難者,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贏家。

蘇健倫也說,學生難免會在過程中戲謔、耍寶,而最後老師如何把氣氛收斂回來,是關鍵。遊戲結束之後,老師揭開每個角色在歷史中原型,他們在當時遭受到什麼樣真實下場。同時,遊戲的結果出爐,需要接受死刑的同學們,需要聆聽「安息歌」,這時班級氣氛將會沈重起來。

遊戲引發同理心 學生產生動機瞭解歷史

最讓蘇健倫深刻的是,當下課時間鐘聲響起,大部分同學不是想趕快離開的教室,許多人留下來繼續看判決書,「就是表示說,他不是遊戲結束就結束了,他是真的有動機去瞭解這段歷史,這就是我們最想達成目的。」他說。

蘇健倫說,學生在進行桌遊時難免會有戲謔或耍寶的過程,老師如何收斂氣氛,非常重要。圖/蔣金提供

蘇健倫亦將大考「卷卡合一」模式,帶入遊戲中,每次作選擇要畫卡選項,再手寫出理由,讓學生可以在遊戲過後記錄下深刻感受。

此套遊戲內容取自真實文獻,情節、場景、人物皆有考據。真實故事呼應了遊戲目的,玩家要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才能夠將故事告訴別人。活下來的人,即使逃脫刑期,還得接受三個月的感化教育,蘇健倫說,「他不一定會活得比較開心,但他活下來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

「我們是用同理心去教學。」蘇健倫說。除了遊戲氣氛考驗老師的主持功力,若是遇到師生持政治立場的問題,老師在主持時要能夠中立客觀。也有老師在遊戲後,再進一步介紹戒嚴時代的法規,和延伸的轉型正義議題,討論負責偵訊政治犯的特務有沒有罪。

「這並不是要在這個當下告訴他們,哪一邊是對的,是希望他們還可以去思考、討論。其實我們社會上現在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是大家不願意思考、討論,只要求別人選邊站,」他說。

「我們努力的讓這個社會可以有一個討論的空間,這是理性社會應該有的。」

【延伸推薦】
映後論壇|公視主題之夜SHOW《談轉型正義 WHY SO 尷尬?》
紀錄片|《傷痕二二八》從蒐集相關史料、尋訪事件當事人、召開多次製作會議,以審慎的研究精神重建歷史現場,期望提供國人對此悲劇事件有更深入的瞭解與省思,讓長久以來族群間緊張對立的現象,在彼此相互理解包容下逐漸消除。
戲劇|《武裝台中:二七部隊,1947(台文字幕版)》二二八事件中,台中憤怒民眾集結佔領公署,組成民軍「二七部隊」。七十多年過去了,這是一段被遺忘的人民抵抗故事。

作者:蔣金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2.3.1

蔣金

畢業於台大新聞所,現為自由撰稿人。撰寫香港議題、社會運動、異地寫作及跨文化議題。多撰寫社會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