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

「邪惡的平庸」納粹劊子手重要證言出土:「大屠殺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邪惡的平庸」納粹劊子手重要證言出土:「大屠殺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二戰時猶太人種族滅絕計畫的主要負責人,在耶路撒冷世紀大審判上,作家漢娜鄂蘭以「邪惡的平庸」一詞來描述艾希曼,認為他是典型的公務員,只是服從命令而已。但一份近期重見天日的錄音帶揭露艾希曼的真實樣貌,他在錄音帶中說,「我得誠實告訴你,如果我們殺了1030萬猶太人,我會很滿意地說『很好,我們消滅敵人了,我們完成任務了。』」 阿道夫‧艾希曼。圖/《魔鬼的自白》...
吉雷米:我的父親生於血腥的戰火中,但仍教導我用愛化解仇恨

吉雷米:我的父親生於血腥的戰火中,但仍教導我用愛化解仇恨

二戰期間,我的爺爺曾參加美國盟軍行動,在法國血戰納粹軍隊,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卻又遇到阿爾及利亞內戰爆發,被迫舉家離鄉背井。爸爸在這樣萬人喪生的動亂環境下成長,但他仍然教導我們以德報怨,就像 《我的戰爭限動》中,受納粹迫害的主角爸爸一樣。 示意照片 我小時候,爸爸常常跟我們講爺爺的精彩故事。 大約兩百年前,我爸爸的祖先們就在阿爾及利亞定居,當時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殖民地。1944年的夏天,爺爺認為不能讓瘋狂的希特勒大亂兩千年的法國歷史,他準備參加美國盟軍「龍騎兵」(Operation...
如何用故事和孩子討論戰爭?用生命經驗引共感,找尋動亂中的重要信念

如何用故事和孩子討論戰爭?用生命經驗引共感,找尋動亂中的重要信念

關於戰爭,我知道歷史脈絡、利益、價值和政治的算計,但我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和孩子討論戰爭,會不會反而讓孩子害怕無助、對未來感到悲觀?我的疑問跟困惑,在動畫《朵尼婭》中得到了部分解答。 小女孩朵尼婭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敘利亞內戰改變了她的世界。圖/《朵尼婭》 《朵尼婭》是一部迷你動畫影集,每集才八分鐘,總共六集,一開始看到這個篇幅,忍不住感到困惑:這麼簡短的作品,要如何把敘利亞的處境、敘利亞人民的處境、難民尋求庇護的過程以及對戰爭的反思甚至應對的方法講清楚,而且是用孩子能懂的方式?...
受盡納粹極權折磨的母親,對女兒刻薄殘酷竟是因為病態的愛

受盡納粹極權折磨的母親,對女兒刻薄殘酷竟是因為病態的愛

一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出生的女孩,長大成人當母親之後仍然揮不去受納粹折磨的陰霾。她認為所有快樂與幸福都是短暫且不真實的,她用惡毒殘酷的話語灌溉成長中的下一代,導致女兒心靈受到嚴重創傷。 圖/《我不是倖存者》 位在波蘭的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曾經是納粹留給世界最深的傷痕與痛苦記憶,猶太人在這裡經歷鞭打、羞辱、毒氣室與屠戮,這些看似與我們已經無比遙遠的歷史記憶,其實一直在社會不同角落裡蔓延。 集中營裡殘暴軍醫「黑色天使」門格爾,是母胎揮不去的陰影...
作為一名旁觀他人痛苦的紀錄者,我能給難民簡單的藥物、食物,卻給不起他真正需要的「希望」。

作為一名旁觀他人痛苦的紀錄者,我能給難民簡單的藥物、食物,卻給不起他真正需要的「希望」。

長年採訪難民議題的大愛電視台製作人趙德瑤提到,一位敘利亞難民曾問她,「等你們目的達到、就離開了。難道你們報導了,馬其頓就會打開門歡迎我們進去嗎?」 圖/《尋找奧斯曼》 2016年3月,我在希臘與馬其頓邊境的伊多梅尼(Idomeni)進行採訪。 如果不是那些攝影機前持麥克風連線的人,眼前不過就是一座大型露營景區:數不清的帳篷、一頂捱著一頂。 你想像得到的國際媒體,’’Retures”(路透社) 、“AP”(美國通訊社) 、“Channel 4”(英國第四頻道)…..幾乎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