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我覺察與求助的勇氣,終結受虐者變施暴者的惡性循環

用自我覺察與求助的勇氣,終結受虐者變施暴者的惡性循環

家長對兒童施虐的行為不只是「因」,也可能是家長生命中承擔多年的苦「果」。童年遭遇身心創傷、在壓力情境長大的成人,有可能呈現攻擊、逃避或失聯無互動等行為,需要自我覺察並求助社會資源,才能打破內外在的心理孤立。 多數兒少保護案件中,施虐者是孩子親近的父母或照顧者。圖/《成為更好的家人》...
無法控制虐童的母親,到警局檢舉自己—「假扮成母親的惡魔」如何醒悟?

無法控制虐童的母親,到警局檢舉自己—「假扮成母親的惡魔」如何醒悟?

一名韓國單親媽媽報名參加電視節目求助,因為她無法克制自己虐待兒子,多年的毆打和言語怒罵已造成他孩子身心受創,孩子看到母親的一點小動作就會畏縮,在手機中寫下心聲,把媽媽形容成「假扮成母親的惡魔」。 男童長時間遭身心虐待,經診斷發現額葉功能已受損。圖/《成為更好的家人》 2021年1月8日,韓國民法修正案通過:「廢止親權擁有者的懲戒權」。全球目前已有65個國家在一切場域、包含家庭中,禁止父母體罰。(註) 當政府在法規上明定「不得對子女施以身心暴力行為」,無法改變自身行為的大人和無助的孩子,是否才有對外尋求協助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