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SHOW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輕判少年犯,是保護還是縱容?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輕判少年犯,是保護還是縱容?

《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要精神是「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讓少年回歸社會是國家最主要的目的。然而社會重大案件發生後,實務審判的量刑結果總是備受社會審視,《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因素、量刑輕重的個別後果,以及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如何更有效接住這群非行少年? 少年犯罪是否該等同成人量刑?需要考量許多家庭與社會脈絡。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你覺得台灣人是什麼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拉開了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認同的深層討論,也是這一代家長、教育者與學生亟需正視的集體課題。《公視主題之夜SHOW》從政治、歷史、文化等社會脈絡下出發,爬梳個人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討論台灣人共通的特質與成因。 台灣人是什麼做的?論壇討論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紀念在1989年4月7日誓死捍衛言論自由、自焚身亡的《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鄭南榕離世當時,女兒鄭竹梅只有九歲,她回想爸爸曾經帶她到百貨公司買小百科,告訴她不懂的字可以查字典查書,但是爸爸也提醒她,「書上寫的不一定是對的。」鄭南榕曾活過什麼樣的人生?如同政治學家吳叡人所述:「鄭南榕的自焚是臺灣人一次精神上的成年禮,讓咱開始轉大人。」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中,攝影工作者謝三泰回憶鄭南榕過世當天的景況。...
「我被家人拋棄了?」讓破裂的關係成為人生的新起點

「我被家人拋棄了?」讓破裂的關係成為人生的新起點

《關於我弟與他媽媽》導演與繼弟的母親,在他青少年時期突然人間蒸發不告而別,家人們承受被拋棄的創傷,失去了對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安全感,母親自剖是為了自我救贖,「必須脫離掌控,重建自己的生活,」雙方都需要時間去理解彼此的立場。其實,一段破裂的關係反而是探索的新起點,若能在坦誠的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感受,不過度評價自己、用「我做到了」正面方式肯定自我,將有機會找到新的互動方式。 《關於我弟與他媽媽》導演(前排藍衣者)青少年時期與家人合影。圖/《關於我弟與他媽媽》 在電影《關於我弟與他媽媽》中,導演里德・哈克尼斯(Reed...
電視、沙發、魚缸與單人牢房:人性化的監獄空間文化能讓重刑犯改過向善嗎?

電視、沙發、魚缸與單人牢房:人性化的監獄空間文化能讓重刑犯改過向善嗎?

美國賓州受刑人再犯率與獄警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比例皆高,賓州監獄取法北歐監獄設計了「小斯堪地那維亞」監獄改造計畫,以人性化的前提出發,設計出溫暖舒適的監獄空間及單人囚房,鼓勵受刑人運動、培養技藝以重返社會。「小斯堪地那維亞」運行五年來,不當行為發生率遠低於其他單位,有受刑人分享,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獄警變成朋友,在「小斯堪地那維亞」的經歷,讓他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小斯堪地那維亞」監獄改造計畫採溫暖色調的公共空間設計。圖/《這監獄,我可以?!美國的北歐監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