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弟與他媽媽》導演與繼弟的母親,在他青少年時期突然人間蒸發不告而別,家人們承受被拋棄的創傷,失去了對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安全感,母親自剖是為了自我救贖,「必須脫離掌控,重建自己的生活,」雙方都需要時間去理解彼此的立場。其實,一段破裂的關係反而是探索的新起點,若能在坦誠的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感受,不過度評價自己、用「我做到了」正面方式肯定自我,將有機會找到新的互動方式。
青少年時期與家人合影。圖/《關於我弟與他媽媽》.jpg)
在電影《關於我弟與他媽媽》中,導演里德・哈克尼斯(Reed Harkness)記錄了兩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山姆(Sam)與傑瑞德(Jared),他們在面對母親喬伊斯(Jois)突然不告而別後的反應。喬伊斯選擇離開家庭,這對15歲的傑瑞德當時有了直接的影響,使他無法穩定上學,感到被拋棄,人生也因此停滯不前。14歲的山姆則描述當時的自己沒有悲傷,甚至沒有任何感覺。喬伊斯離家三年後、山姆17歲時,里德與山姆根據線索,終於橫跨千里尋找到了她,山姆有著複雜的情緒。

缺席的母親,讓兒子恐懼親密關係
時間過去了多年,當山姆29歲和34歲時,里德繼續探問他,當時母親的消失對他的影響。
「我在情感上確實深受創傷,我感覺我無法像很多人那樣去感受情緒。有時候,我能夠把某些情感封閉起來。」
山姆提到,他對建立新的親密關係產生了懷疑。母親在他青春期時不告而別,似乎是用行動表達「我不要你們了」,讓他感到自己是被拋下的一方。山姆更坦誠地說,擔心自己重蹈覆轍,會「對他人的感受不太負責」,成為拋棄的一方。
這種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源於他對母親行為的解讀。面對親密關係,山姆感到像是雙手戴上手套,無法表達內心的不安全感。每當他接觸到他人時,總是多了一層距離,甚至可能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感到像是靜電般觸電的感受,讓他不得不收手脫身。他開始質疑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價值,母親的離開似乎對孩子的情感依附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母子重逢後該怎麼修補關係?真的需要「修補」嗎?
在影片中,喬伊斯也有她的話想要訴說。當兩兄弟找到她之後,她自剖道:「我必須拯救自己。我要脫離大家的掌控,然後一步步重建我的生活⋯⋯。那很困難,但不離開更加困難。」
這段話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掙扎與不安。喬伊斯更強調,她不願意將自己的離去視為與兒子關係需要「修補」(mend)。對她來說,這不是一種修復,而是一個轉變的過程,一個以另一形式的發展方向。她認為,使用「修補」這樣的字眼,似乎暗示著這種破裂是永久的,承載著過於沉重的情感負擔。喬伊斯的想法讓人需要多吸幾口氣以反覆咀嚼。她和孩子的爸爸與其家族或許曾有過什麼強烈互動與相互影響的情緒,而她的選擇和觀點挑戰了傳統對於親情和關係的理解,讓人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破裂與重建之間的關係。

面對破裂的關係反而要「就事論事」,用「我做到了」強化自我價值
喬伊斯的離去,對於兄弟倆來說,是一種被拋棄的創傷。他們在失去母親的同時,也失去了對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安全感。而喬伊斯的選擇卻是她自我救贖的其中步驟。她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她在做出決定當下,不可避免地對孩子造成較難以估量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境中,或許要談「包容」過於嚴苛,雙方都需要時間去理解彼此的立場。對於山姆和傑瑞德來說,理解母親的選擇並不意味著必須接受或原諒。
相反,這是一個探索情感與關係的新起點。喬伊斯的勇氣讓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感受,並思考如何在這段破裂的關係中找到新的可能性。或許,真正的和解並不在於回到過去,而是在於接受彼此的選擇,並學會在新的框架與界線中重新建立聯繫。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看見過去曾斷裂的連結,是為了陪伴自己審視當下正建立的關係。在審視當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有幾個可行的心法:
(一)對他人意見與評價保有自覺
在塑造自我認知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然而,我們必須要認識,這些看法源自於他人過往所形塑的價值觀,因此不應沒有進行思考地便接受所有評價。過度依賴外界意見可能會削弱自信心和自主感,使得人們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裹足不前。因此,在聆聽他人意見時,應保持彈性,對其評價進行自我反思,分辨哪些是中立且具建設性的評價,並進一步建立自我認知,反思自己在互動中所引發的情緒。
(二)強化自我價值感的練習
有些人對自身價值感到懷疑,因此較難以認識自己的優勢。然而,每個人都擁有獨特而珍貴的價值,這種對自己的「認識」需要透過持續的練習來增強。停下來,轉變思考方式是重要步驟,將「我只做了⋯⋯」改為「我已經做到了⋯⋯」。而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應以「就事論事」的方式進行討論,避免過度延伸問題,並專注於事情本身,而非將問題擴展到整個人。
進一步延伸,過往經驗與情緒也不應全然帶入新的事件與關係當中,「我在過去某段關係中的處理不佳」並不意味著「我在新的關係中也會表現不佳」。這些做法都能有效地強化自我價值感,增加彈性,也促進個人的成長。
【延伸推薦】
紀錄片|《關於我弟與他媽媽》:媽媽一夕之間不告而別?!導演與繼弟山姆為了尋找真相,展開一場橫跨3,000公里的公路旅行,貼身記錄25年來家族面對創傷的傷痛與成長。
作者:廖泊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3.5

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目前在醫院服務。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臉書:喬喬看癮科學;Instagram:addiction_ch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