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SHOW

用爸爸過世當喜劇梗,賀瓏:笑聲讓傷痛不再那麼可怕

用爸爸過世當喜劇梗,賀瓏:笑聲讓傷痛不再那麼可怕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在台灣則是相對年輕的社會文化現象,單口喜劇演員經常會將真實發生的事件寫成喜劇,有時會引發社會爭議。喜劇演員賀瓏就曾用自己爸爸過世的經歷寫成段子,他坦言把喪父經歷用喜劇方式呈現時,自己也感到被救贖,一但有人笑出聲,傷痛就不再那麼可怕。 單口喜劇常衝撞社會界線,究竟是療癒還是冒犯?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榮獲五座葛萊美獎的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說:「我喜歡準確地找到界線在哪裡,故意越過它,然後讓觀眾對我所做的感到高興。」...
戀童癖用花言巧語、裸照威脅青少年,捷克實境紀錄片釣出上千位網路獵童者

戀童癖用花言巧語、裸照威脅青少年,捷克實境紀錄片釣出上千位網路獵童者

捷克紀錄片團隊《我12 歲,你介意嗎?》邀請外表宛如青少女的成年演員進行網路交友,十天內引來上千位獵童者的覬覦,各種不堪言語與圖片影像,進行威脅利誘與恐嚇,即使演員重複提醒「我只有12歲」獵童者卻都毫不在意。 成年女性假扮成12歲孩子,馬上成為網路獵童者的目標。圖/《我12歲,你介意嗎?》 「我們希望妳們假扮成12歲的孩子。」製作人維特·克魯薩克(Vít Klusák)對前來試鏡的成年女性提出要求。...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輕判少年犯,是保護還是縱容?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輕判少年犯,是保護還是縱容?

《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要精神是「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讓少年回歸社會是國家最主要的目的。然而社會重大案件發生後,實務審判的量刑結果總是備受社會審視,《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因素、量刑輕重的個別後果,以及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如何更有效接住這群非行少年? 少年犯罪是否該等同成人量刑?需要考量許多家庭與社會脈絡。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台灣人是如何養成的?有「人情味」其實是風險管理、服從守秩序是因為CP值高?

「你覺得台灣人是什麼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拉開了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認同的深層討論,也是這一代家長、教育者與學生亟需正視的集體課題。《公視主題之夜SHOW》從政治、歷史、文化等社會脈絡下出發,爬梳個人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討論台灣人共通的特質與成因。 台灣人是什麼做的?論壇討論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紀念在1989年4月7日誓死捍衛言論自由、自焚身亡的《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鄭南榕離世當時,女兒鄭竹梅只有九歲,她回想爸爸曾經帶她到百貨公司買小百科,告訴她不懂的字可以查字典查書,但是爸爸也提醒她,「書上寫的不一定是對的。」鄭南榕曾活過什麼樣的人生?如同政治學家吳叡人所述:「鄭南榕的自焚是臺灣人一次精神上的成年禮,讓咱開始轉大人。」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中,攝影工作者謝三泰回憶鄭南榕過世當天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