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老說我偏心不公平?」處理手足衝突時,爸媽要做的是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爸媽處理小孩吵架是司空見慣的戲碼,為什麼明明爸媽已經拼命努力想做到公平、卻還是被孩子嫌偏心呢?心理師泰坦指出,當內在需求例如被愛被關注沒有被滿足,就可能會有競爭的行為出現。當衝突發生時,爸媽要先停下來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擺平衝突,要營造順暢的親子溝通空間,傾聽孩子說出自己的委屈跟需求。

Podcast《媽媽不想努力了》ep3:為什麼孩子老說我偏心又不公平

黎詩彥(主持人,以下簡稱黎):我想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媽媽,一定都會遇到一個困擾,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媽媽明明很公平沒有偏心,可是孩子卻老是抱怨說不公平,到底我們家長要怎麼做,才可以讓孩子覺得公平呢?

我覺得今天的主題,完全是為我自己量身打造,因為我有三個女兒,我又是一個單親媽媽,所以我們家三個小孩,就是以我為中心,每天家裡都會發生爭寵、不公平,還沒有鬥毆,就是各式吵架的事件,那幾乎每一次吃飯的時候,小孩就會爭「我要跟媽媽坐在一起」、「輪到我了」、「每次都是你!」每一餐飯都在爭。

那有一次吵到最後我就說:「那你們乾脆就把我切成三半,媽媽分三半好了。」他們三個還真的說好,老二就先說:「好!那我要媽媽的心,媽媽你心裡只准想我。」老三就說:「我要媽媽的手,媽媽要抱我。」那我們家老大想一想,他說:「我要媽媽的頭,因為這樣子媽媽,就可以跟我聊天,你們都不行!」聽起來感覺還滿可愛很溫馨,可是就是一個恐怖片,然後在我們家天天上演。

我很想請教心理師,為什麼小孩那種愛競爭、愛計較、喜歡比較公不公平,這是天性嗎?還是,是我們教出來的呢?

心理師泰坦(來賓,以下簡稱泰):所有的小孩都會在意說,我自己內在的這些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所以就會有這些競爭的行為。

黎:所以有些小孩,他感覺很和善都與世無爭,他其實有時候只是沒有表達出來, 他只是默默的在心裡面。

泰:每個孩子他都會學會他自己適應環境的方式,那有些孩子他就會是默默的我都不說話,我當最貼心的那一個,某種程度他也在控制環境,媽媽就會覺得,哇!這個孩子都不需要人費心,所以跟他互動的時候,那個衝突就很少,然後所以跟他互動的品質就很好。

黎: 這也是他得到愛的一種方式,對不對,對小孩來說?

泰:沒錯!

黎:我覺得很多人會當心理師,都希望,可能自己的童年,有一些比較特別的經歷,或是他覺得他對心理的一些問題特別的敏感,你自己小時候會是那種就是,覺得公不公平或是愛計較的孩子嗎?

泰:我是那種不說,但是我自己會覺得不公平的孩子。

黎: 你自己會記得有什麼事件,或者是有什麼狀況,是讓你特別印象深刻的?

泰:我們家就兩個小孩,我跟我姐兩個人,那我姐比較像是大姐頭的那種,因為我從小就是個性比較溫的孩子,所以基本上家裡面除了爸爸媽媽之外,姐姐其實也是照顧我的,所以,其實我得到很多的關注,但有些時候當爸爸媽媽,給姐姐的關注比較多的時候,我心裡面其實是會想到的。

像有一陣子我姐去裝牙套,裝牙套的歷程就會很痛,因為它就是會整個勒住,所以她就沒辦法咬飯,就沒辦法好好的吃飯,所以我爸那時候非常的貼心,我姐說她想要吃虱目魚粥,我爸就去買虱目魚,虱目魚的刺很多,他就在那邊挑,挑完之後把它煮成虱目魚粥給她吃,我問我媽說:「我能不能吃那個粥啊!」我媽就說:「那個是給你姐姐的,因為她不能咬,但你可以咬啊!你可以吃飯啊!」然後我就心想說:「為什麼那鍋粥只能她吃不能我吃。」結果某一次我真的大哭,我就說:「為什麼你們都偏心對她。」我媽那時候情緒上來,就啪打了一巴掌,我就更覺得,你們真的就是偏心的,就是比較關心她,比較不關心我。等到自己慢慢長大之後就覺得,回想這件事我就覺得,天啊怎麼那麼蠢。

黎:可是我覺得你講的好有畫面,我就想到你可以寫成一篇文章,就說「吃不到的那鍋粥」留下心裡的遺憾。

泰:對,但是你靜一下心來,你就也會發現說爸爸媽媽,其實愛我姐姐的方式,跟愛我的方式其實不一樣,他們也花了好多好多的時間,在我的身上,帶我去練任何的腳踏車等等的這些東西,然後他們會很呵護我。基隆人學游泳有一個特殊的方式,把小孩推進海裡面,那小孩要求生嘛,他就會游,那我就說我小時候的個性是比較溫順的,所以我爸真的是把我姐帶到海邊去,然後就把她推下去,可是我跟我媽就可以兩個人,我有特權就可以在旁邊,踩得到底的地方,我們兩個一直在那邊畫大西瓜,慢慢的學游,那就是他們愛我的方式。

黎: 所以是長大了才懂。

泰:對啊!隨著成長之後,越來越看到才會發現說,過去好像好多的比較,然後好多的不公平這件事情,好像都是自己的小劇場,它好像不存在。

黎:我覺得我們兩個很類似,因為我也是老二,我也是上面一個姐姐,然後從小就會看著說, 哇,姐姐都有一些新的東西,他可能有新的錄音機,或是因為他們長得比較快,有新的書,可是小的都會就是等著接收,或小的可能還沒有需要到那些東西,那我現在自己當媽媽以後,我也會,我就會特別去在乎說,要讓小的感覺心理平衡,所以每次姐姐有新東西的時候,我會特別去跟小的說,你長大以後也會有。

可是現在反過來是,姐姐她明明就是那個,得到最多東西最多資源的人,可是她常常會跟我抱怨不公平,因為她會覺得比如說做錯事情,因為我們家老大跟老三差六歲,所以一個已經快國中了,一個才幼兒園,那他們有時候會吵架或是打架,幼兒園的打高年級的,我可能就會輕輕的罵一下,就說不可以弄姐姐,可是要是反過來,那高年級的打幼兒園的,我就會生氣,我就會打罵說:「你是姐姐,你怎麼可以這樣欺負她。」 然後姐姐就會說:「不公平!」 那這我要怎麼解?

泰:我想這好像會碰到一個東西,是我們對於兩個孩子,其實期待不一樣對不對?因為我們 想像就是,姐姐已經年紀比較大了,他應該要懂事了,好像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會有這樣子的期待。

(以哥哥姐姐的角度來說)當初一開始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我佔據了媽媽所有的愛 ,等到他們出來之後,我好像就必須要變成那一個懂事的人了。

感覺起來好像姐姐有一些委屈,然後沒有被接住,但是又被指責的時候,就覺得說我一定要出來,我要控訴,我要跟你講是你錯了,你讓我變成在這裡面被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那一個。

有些時候碰到這個狀態,我會滿好奇他們兩個的衝突裡面,妹妹受到的委屈是什麼?我先接他的情緒,他比較平復下來的時候,我再跟他討論,那姐姐跟妹妹這樣怎麼做,媽媽雖然公平的對待你們兩個,但是相對的來看,妹妹現在的年紀比較小的狀態下,媽媽也需要姐姐的一些幫忙,通常我會這樣子處理。

家長要把自己放第一,先穩定自己情緒再關照孩子

黎:我想要進一步請教心理師,就是那我們這些平凡的家長,我們沒有這種專業背景,我們要怎麼樣去探索,或是幫助小孩去宣洩,或是表達他的委屈呢?因為通常吵架狀況都是姐姐在那邊哭,或是覺得很委屈,可是大人會說:「這有什麼好委屈的,我對你這樣子剛剛好而已。」或是有時候小孩真的他不會講他就是哭,那我們怎麼去引導他?

泰:所以讓我好奇這件事情,每當小孩子在哭在鬧,然後你看著孩子時候,你那時候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黎:就覺得又來了這齣戲又要演多久,我要怎麼樣才可以扭轉這樣的狀況。

泰:我聽到的是一個就是,有一點無力的感覺,他又出現了對不對。

黎:對,因為非常頻繁。

泰:所以,這個無力,如果他這個無力假設他如果會說話的話,你覺得他在告訴你的事情會是?

黎:我覺得我很容易會有種挫折感,會覺得我就已經很盡心盡力對你了,可是你好像對我提供的這樣的一個家庭生活,或是我給你的這樣子的一個待遇,你是不滿的,所以我就會覺得好挫折,覺得我的努力都白費了。

泰:所以我聽到的是,這我的猜測,如果不對的話詩彥要跟我說,我聽到的感覺很像是,我已經那麼的努力了,為什麼事情還是這個樣子,好,那我要選擇最快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所以我就指責他們,你看你怎麼這樣子,這樣子做試著讓他停下來,對嗎?

黎:對,就很想要趕快要風波過去,恢復我們平靜的日子。

泰:是啊!所以我其實覺得接情緒,讓孩子講出話這件事情,其實不需要太華麗的語言或技巧,其實好多時候都是,回到我們爸爸媽媽,自己先停下來關心自己,因為每次我們都把孩子放到好上面,我們自己覺得好挫折感的時候,我們就好像只能用一些最快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情,例如說去罵,例如說予取予求,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

但先停下來,當我們看到那個一團亂的畫面的時候,「好,媽媽待會會處理,」你先停下來讓自己冷靜,發現說那一個委屈,我已經做了好多事情,不會因為他們這一次又有手足競爭,這件事就打翻了你前面的曾經做過的事情。讓自己安頓下來的時候,我們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好好的去好奇說:「到底發生什麼事,他現在心情有那麼大的起伏?」

黎:所以我們在罵孩子之前,在想要搞定這些風波的之前,我們應該要先抽離一下,讓自己的心情、情緒是穩定的,這樣子對嗎?

泰:好多家長會跟我講說,好像很擔心,很擔心說孩子現在做錯的任何東西,就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任何東西,其實都是自己沒有教好,然後未來他們就會走岔路,或者他們姐妹的感情可能就會變爛,什麼等等的之類的狀態。

但是其實我真心的想法覺得是,會陪我們一輩子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所以還是回歸到所有的家長要把自己放在第一個順位,我先照顧我自己,這其實是一個以身作則,當我可以先照顧我自己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孩子也是可以先照顧他自己,在那狀況下面媽媽怎麼處理我自己的情緒,那下一次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當他情緒來的時候他怎麼去處理他的情緒。\

主持人黎詩彥與臨床心理師泰坦。
主持人黎詩彥與臨床心理師泰坦。

偏心造成孩子心理受傷,要靠爸媽誠懇溝通來療癒

黎:我真的完全被諮商耶,那我就不客氣了,我繼續問,我其實曾經有一次我覺得最挫折的時候是,我們家小孩不只是在家裡面吵,在外面也一樣吵,所以他們有一次就是在餐廳裡面,也是一樣搶位置。

這時候居然有路人來跟我說:「媽媽你怎麼可以讓孩子這樣子吵架呢?你應該讓你老大要讓妹妹,媽媽你怎麼都不管。」就會被指責,這時候我就會腦修成怒,所以我就會很大聲的罵我老大說:「對!你為什麼在外面也要這樣子吵。」整個場面非常的不可收拾,因為所有小孩都在哭了。

如果我已經做了一個不公平的指責,因為我被路人指責,所以我就反過來指責我的孩子,所以我就已經做了一個不公平的處理,那這樣子會不會在孩子的心裡面造成什麼樣的陰影?

泰: 詩彥我們先回到你自己好不好,你怎麼看自己這件事啊?

黎:我會覺得,因為我覺得我在複製我的成長經驗,以前就是常常覺得家裡不公平,所以導致我長大之後,跟家裡是很疏離的,所以我現在我也會很擔心說,那我這樣子讓孩子覺得,媽媽就是不公平,他長大以後會不會就成為她心裡面的一個疤或是讓她會要向外尋求愛,追尋那種就是我要公平、我要追求我自己的,或是在小孩心裡面會覺得說,我以後什麼東西都要靠自己!

所以當有這樣子一個情緒出現的時候,其實我心裡是特別焦慮的,我好像就在孩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就很想把它拉回來,很想要告訴他說,媽媽是公平的,這個家是充滿愛的,我就覺得我好像過度努力了。

泰:我剛剛聽到的事情是,詩彥內在有一個小劇場對不對,好像我從原家帶過來的這樣子的一個創傷,或者我從原家帶過來的這樣子的想法,會複製到孩子的身上,那孩子也會接下來繼續這樣下去。

但是我剛剛也聽到另外一件好珍貴的事情,就是詩彥其實花了好多好多的努力,讓孩子們彼此之間是公平的這件事情,我們有些時候是不是就會發生,就是我們用從原家帶來的模式來對待孩子,或者是來因應我們生活當中的任何的狀態,我們先覺察到這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好像是從外面的壓力,也就是路人來指責你這件事情引起的,覺察到了之後,我承認,那要不要接受?可是我這個過程當中已經好努力了,在我能夠努力到讓孩子覺得公平之前,勢必有些時候我就是會跳回舊有的方式,如果我接納這樣子的自己,我先不給自己評價、我不是一個壞媽媽,我在當中做了好多努力的狀態下,那我想要跟孩子做些什麼呢?

我剛剛聽到的事情是,詩彥好想告訴孩子,我好努力的讓你覺得公平,所以你已經知道你內在發生了些什麼事的時候,我有些時候如果孩子已經能夠溝通,已經能夠對談的狀態下面的時候,我就會跟孩子分享,媽媽剛剛在外面的時候的「吼」,是因為那時候有人來跟媽媽講說,你都沒有管好孩子,所以媽媽那時候就,忽然有好大好大的情緒。

當那個好大的情緒來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應該要管給別人看,我就要把孩子管好,所以我剛剛這樣子做了,那我也滿好奇的剛剛這個過程當中,你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讓孩子去講。

我覺得的確有一些傷是很難療癒的,但是我也有另外一個信念是,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不能夠被療癒的傷,所以如果我們已經做了,與其我們不停地停下來指責自己、把自己的自我價值拉得更低,不如我們先停下來跟自己和解,然後好好地跟孩子分享,我剛剛的收穫是什麼,也好奇孩子自己的想法。

營造開放討論的親子管道,讓孩子講自己的委屈與需求

黎:哇!這真的是每一句都很想筆記,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就是親子之間有個敞開的溝通,然後我覺得大人也可以在孩子的面前表達,我可能做錯了或是我可能哪裡,我覺得我有什麼想法可以跟孩子是溝通的。

泰:是啊!我覺得我們人生當中有好多好多不同的關係,有對同事的、同學的、朋友的各式各樣不同的關係,我覺得有一些關係是非常特別的,像親子、像伴侶或者是像自己對自己,這三個關係我把它稱作親密關係,就是它必須要是很靠近的,唯一能夠靠近的方式一定回歸到我自己,知道我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我願意開放的表達,同時我也帶著不評價的態度,我也好奇對方的想法,所以撐開那個親子可以溝通的空間,對孩子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防護罩。

回歸到前面先接住情緒的重要性,我們先好好的聽,孩子在講完他自己的委屈之後,通常情緒會下來一些些,那後續當然可能會出現不合理的要求,這個部分我也會直接讓他知道,例如「可是玩具已經壞掉了,所以他可能沒有辦法還給你了,如果有其他的方法的話,你又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做呢?」當然假設如果他持續僵在那裡的話,那我就會給他Maybe兩個選項,兩到三個選項,那你覺得這樣子做比較好,還是這樣做比較好,讓他選擇一個。

黎:我覺得營造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表達他們各自的需求,好像比我們大人直接告訴他們誰對誰錯,然後我怎麼判會更有效,對嗎?

泰:對啊!我們每當在做判官的同時,我們一定就是得罪另外一個人嘛,對不對,因為判官這件事有一個一翻兩瞪眼的結果,就是誰對或誰錯嘛 。那可是事實上,人的關係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一個,我們常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人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判斷對錯的事情,那所以我們在這個歷程裡面,我們要做到的其實就是,好奇跟接住孩子的情緒,那同時我們也在培養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當碰到衝突的時候,他們彼此怎麼樣去做協調,然後知道說,可以怎麼做讓自己比較好一些。

黎:那除了說處罰或是吵架的時候,其實這還有個棘手的問題,就是資源的分配,這個其實連在大人也常常覺得不公平,那我覺得我已經誇張到一個,因為小孩常常是可能只有一塊餅乾,小孩就會說:「我要!」「我也要!」「為什麼每次都是他有我沒有?」所以連一塊餅乾我要把它切一半,一人一半剛剛好最公平。

但我就覺得怎麼這麼累啊,那有沒有什麼方式是可以讓我們不要這麼的,就是我可不可以就當一個不公平的媽媽,可是又讓孩子覺得媽媽很愛我。

泰:我有一次,跟一個心理師的好朋友聊天,他家是比較大的就是兩個兒子,因為他女兒還小,所以不會加進來的競爭裡面,比較大的兩個兒子,他就說他會盡可能努力的:這一次這個人吃了餅乾,下一次就是換那個人可能吃個布丁,然後就這樣子,可是都還是會有不公平的時候。

我其實很想講的其實就是「放過自己吧!」人生總是會碰到不公平的時候的,就是你沒辦法所有的,就算餅乾也會有誰大快誰小快的問題,沒辦法切得完全好,重要的還是回歸到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然後去接住、然後讓他看到我們對他的愛的這件事情,因為我不覺得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

那在我自己的生命經驗裡面,就算在那個時候我曾經覺得不公平,但是我感受到媽媽對我的愛之後,因為我家我原生家庭其實是滿滋養的,所以等到我長大之後,我仍然可以重新回顧我過去,發現那些東西是我的小劇場,其實並沒有那麼的不公平的時候,我仍然覺得是好的,所以我其實覺得對孩子來講更重要的事情是,那一個家人在下面支持的那個底,有打好的話,那個不公平它看起來比較是上面的假議題,等到年紀比較大的時候,我停下來看我自己的時候,就會發現滿有趣的。

所以剛剛前面講說「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當每次孩子喊不公平的時候,我們通通都說「沒有!我沒有不公平!我就是公平的!」那我們就錯過了那個機會,去聽到他到底缺的是什麼,Maybe我們已經用了自己的方式在愛孩子,我愛了姐姐,我愛了妹妹,但是其實愛的方式跟他們要的東西,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所以他一直覺得他內在缺少的那一個, 他自己的渴望一直是沒有被滿足的,所以在我們好奇他的歷程裡面,他就會表達,那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說,那原來他需要被愛的方式是這一個,那可能姐姐跟妹妹需要被愛的方式不一樣,那有些時候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我們行有餘力,我特別強調「行有餘力」,我們不需要再把自己放到一個高標準上面,每一次都要照他的方式去愛他,那我們行有餘力的狀態下面,偶爾可以用他的方式去愛他,他也不會覺得自己那麼的匱乏。

黎:我就覺得像我剛剛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家小孩要把媽媽分三半,我覺得,哇!每個孩子他們在意的點都不一樣,就我們家老二他可能就是希望是,媽媽在心裡面有我,所以我要常常跟他說我很愛你,我很愛你;那老三他就是他就需要抱,所以我就要一直抱他一直抱他;那老大他想要我的方式是,希望我可以陪他聊天,所以我覺得其實每一次小孩在覺得不公平,或小孩有一些反應的時候,他們都是在表達需求 ,可是我覺得我們家長實在有時候真的太駑鈍了,我們只想要把他們擺平,我們不想要花時間去聽,或是我們可能沒有看到孩子他傳出來的一些訊號,所以可不可以最後請教心理師可以教教我們是,我們平常應該怎麼樣去做,然後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被愛。

泰:詩彥提了一個好的問題。

黎:有沒有什麼一些方式 或是一些日常的習慣,是你會建議可能給大部分的家庭,就我們常常做這些事情,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因為我們大人真的是,我們覺得我已經表達愛了「我已經幫你付學費了」「我已經幫你洗碗了」,可是可能小孩是沒有感覺到的,那對孩子來說,因為你諮商過很多的孩子,我們到底做什麼事情是他們會覺得被愛的?

泰:我想對孩子來講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好像不需要特別做些什麼,我仍然覺得我自己是有價值的、被重視的,對吧?對孩子來講是這個樣子,所以對所有的孩子來講,家長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其實會是,不要總是把自己的讚美都放在行為的後面,我們常常會孩子做到了些什麼我們才讚美,孩子做到了些什麼我們才讚美,這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我好像必須要拿什麼東西來換愛。

但是事實上面,只要孩子有些時候有一些嘗試,或者是有些時候還有一些行為,或者是有一些他其實沒做什麼事情,我們單純的想要表達,我們愛他的過程當中,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向他表達我們的愛的這件事情,那另一個部分也是回歸到孩子的身上的時候,有一個獨特的時間可以跟孩子聊聊,在他們可以天馬行空的講,我們不會特別去否定他講的內容,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好奇看看媽媽最近有沒有做到,做了些什麼事情讓你覺得不舒服 ,或者是媽媽最近有沒有做些什麼事情讓你覺得舒服在那個過程當中,我們一邊也在蒐集說,想要什麼方式去愛他,所以在這狀態下面,我們就可以下一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用這個方式可能比較有效,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

黎:所以每一次的衝突或是爭吵,其實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然後找到孩子那個愛的密碼,我們就可以很輕鬆,不管面對任何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迎刃而解。

泰:我其實沒有覺得衝突是一件壞事,其實衝突每次都是轉機,其實是很好的。

【延伸推薦】

PODCAST|《媽媽不想努力了》:耍廢合理,拒絕說教!我們不是Lady MaMa,是Lazy MaMa!教養路上挫折重重,不想努力的你遇到哪些難題?如何才能輕鬆優雅教小孩?

文章|你是內捲媽還是躺平媽?親子專家羅怡君用「策略躺平」兼顧健康與自律

文章|《Woman》顛覆「為母則強」價值觀:擁有感受幸福的心,缺乏資源也不能阻止你快樂

主持:黎詩彥
來賓:臨床心理師泰坦(趙奕霽)
文字整理:周籽涵
責任編輯:陳珊珊、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08

觀點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