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手抓食到刀叉禮儀,泰國飲食文化演變反映出對文明開化的想望

拉瑪五世時代是泰國(時稱暹羅)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他主動訪問歐洲、學習西方的治理技術和文化,包括鐵路建設、道路擴寬、現代醫療體系和教育制度的建立,也帶回社會習俗與西方飲食餐桌禮儀,以拉瑪五世時代為背景的《愛的辛香料》影集,正反映出泰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也形塑出泰國人後來的飲食習慣和文化。

圖片來源/泰國19世紀古書,THE ROMANCE OF the HAREM, by ANNA H. LEONOWENS, 1873, 1st Edition, THAILAND

「地球村」和「全球化」這些曾經的時髦詞彙,在人類據說將被AI取代的世道,都顯得有些古舊。但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地緣糾紛,卻又讓人感到古老的「民族」、「族群」意識從未老去,人類最該憂懼的永遠都是其他人類。文化的交流碰撞在歷史上不斷發生,過去有許多國家遭遇異文化時甚至淪為殖民附庸。但有個亞洲國家,則以鄰居皆淪陷時未曾稱臣的歷史為傲。慢著,不是藉明治維新崛起的日本,讓我們向南看,來到東南亞富饒的金色大地Suvarnabhumi(蘇凡納布,梵語「金色大地」)。

文化璀璨的泰國在歷史上同樣面臨過西方的強烈衝擊。但泰國透過各種調適與抵抗,逐步形成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泰國影集《愛的辛香料》,便以世紀之交的暹羅為背景,在香氣彷彿會飄出螢幕的一道道美饌佳餚間,呈現泰國面對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轉變,以及泰人的傳統與民族認同。

廚房的烹飪較量,反映泰國多元飲食文化歷史背景

背景設定在拉瑪五世時代(註)的《愛的辛香料》,表面上是一部展示泰國美食文化的戲劇,以安帕瓦運河邊貴族家庭中的廚房戰爭開場。貴族夫人因丈夫帶回側室,深恐自己的「領地」和地位受到威脅,兩人便藉由烹飪展開了較量,爭相創造美味佳餚以討爵爺歡心。

劇情中成長背景、飲食習慣相異的角色以美食較勁,突顯了泰國不同菜系的地方差異。正室以宮廷風味的細膩佳餚著稱,側室則帶來了辛辣的南方料理。這種內部飲食文化的碰撞,反映了泰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隨著故事發展,觀眾不僅能看到精美的菜餚,還能感受到角色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歷史背景的深刻影響。

暹羅貴族夫人用烹飪較勁,只求擄獲丈夫的胃與心。圖/《愛的辛香料》
《愛的辛香料》御膳房女官用心烹煮美食。圖/《愛的辛香料》

在開頭的貴族家庭內故事之外,作為此劇歷史背景的拉瑪五世治下,正是泰國的前身暹羅經歷重大變革的時代。兩位夫人的兒女有人進宮擔任女官,有人遠赴邊疆平亂、抵禦外國勢力進逼。陸續出場的的還有在風雲變色的曼谷尋找機會的華裔群體,對這個豐饒國度虎視眈眈的歐美列強,角色們的命運都和歷史背景交織,搬演出大時代下風起雲湧的壯闊史詩。

拉瑪五世極力推動泰國現代化,帶回西方飲食與餐桌禮儀

被泰國人尊稱為朱拉隆功大帝的拉瑪五世在位時,是泰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期,他執政期間(1868-1910年)積極推動諸多改革,希望將泰國建設成現代國家,避免被西方殖民。拉瑪五世主動訪問歐洲,也參訪了歐洲國家在亞洲的各個殖民地,學習西方的治理技術和文化,並將其引入國內。泰國的鐵路建設、道路擴寬、現代醫療體系和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與拉瑪五世的國家工程密切相關。

拉瑪五世的改革並不侷限於基礎建設,還包括了社會習俗的變革。西方習慣逐漸影響了泰國人民,這些變化在飲食文化上尤為明顯。拉瑪五世的旅行不僅帶回了西方的科技和知識,還帶回了西方的飲食和餐桌禮儀。這些改變逐漸滲透到泰國的各個階層,從宮廷到平民,改變了泰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但歐洲帶來的重大影響,甚至還得從拉瑪五世的父親拉瑪四世在位時說起。

西方的文明,暹羅菁英的焦慮

在面對文化衝擊時,飲食習慣的變化經常是最顯著的體現之一。位於文明間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讓泰國自古代起便浸淫在多元文化裡,也使得泰國菜自始便難以剝離異族的影響,來自波斯、印度、馬來、中國的飲食都在泰菜裡留下了影子。但十九世紀中葉,暹羅菁英對文化變遷、國家身份及其在變動世界秩序中的地位開始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源於暹羅與西方相比時對自身感到的「野蠻」,由此產生了借鑑西方以被視為平等、文明的想望。

以宮廷人士為首的暹羅菁英階層們,對此採取了相對主動的舉措。以研究泰國文化著名的人類學家佩尼‧凡‧愛斯特理克(Penny Van Esterik)便曾以1956年的電影《國王與我》為例,駁斥片中亞洲君主粗鄙野蠻的形象刻劃。史實中的拉瑪四世在即位前出家多年,上任後便開始了佛教理性化的統整工作,並學習西方知識,以應對歐洲國家的步步進逼,讓暹羅看起來也是個文明的國度。

當時的暹羅宮廷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崇尚西方的,歷史證據表明拉瑪四世國王熟悉西方餐飲習俗,其派出的外交官在1857年訪問英國後,便向他詳細報告了維多利亞宮廷禮儀。《國王與我》的電影描繪英國家教安娜在國宴中扮演主導角色,教導國王西方用餐禮儀,反而削弱了拉瑪四世的自主性和暹羅精緻的外交手腕。當時暹羅頻繁舉辦國宴其實是精心策劃的外交活動,以展示國家的文明並挑戰殖民勢力。

西方文化隨著菁英的引入產生了更大的影響,這一轉變最初從宮廷開始,逐漸傳播到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例如在過去,暹羅傳統習慣以手抓食,家庭成員圍坐地上共享食物,西方的餐桌禮儀和用餐習慣改變了這種模式。使用湯匙和叉子成為暹羅上層社會的標準,西式桌椅也進入了家戶,不僅改變了用餐方式,也形塑了泰國人後來的飲食習慣和文化。

西方的餐桌禮儀和用餐習慣傳入後,與泰國人的飲食文化相融合。圖/《愛的辛香料》
西方的餐桌禮儀和用餐習慣傳入後,與泰國人的飲食文化相融合。圖/《愛的辛香料》

其次是飲食內容的改變。西方食物和調味料的引進豐富了泰國菜餚的種類和口味,傳統泰國料理中的一些甜點和湯品就受到西方烹飪技術和材料的影響。這些改變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經過泰國廚師的創新和本土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泰國風味,不僅提升了泰國菜餚的多樣性,也使得泰國的飲食文化更加璀璨繽紛。

但泰國也沒有全盤接受西化,在受外來影響的同時,泰國人仍努力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許多傳統泰國菜餚在此過程中得以被重新發掘和創新。由匾‧帕薩恭拉翁夫人(Lady Prien Pasakorn-Rawong)撰寫的第一本系統性紀錄泰國菜的食譜《妙手廚娘》(Mae Khrua Hua Pa),便是在拉瑪五世時期問世。據說此書就是受到了19世紀英國的《比頓夫人家務管理書》(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影響才寫出,西風吹拂最終讓泰國人更加鞏固了自身文化。

刀叉與西方飲食文化傳入泰國,加入創新和本土化造就獨具特色的泰式風味。圖/《愛的辛香料》
刀叉與西方飲食文化傳入泰國,加入創新和本土化造就獨具特色的泰式風味。圖/《愛的辛香料》

菜餚不只是食物,更是民族與文化認同的體現

飲食是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在泰國,菜餚不僅僅是食物,還承載著歷史和文化記憶。透過飲食,泰國人維繫與過去的連結,並在現代化過程中尋找自我。

《愛的辛香料》劇中出現的宮廷菜餚和鄉村飲食,反映了泰國不同地區和社會階層的飲食習慣。宮廷飲食講究精緻和藝術性,代表了王室的權威和品味,鄉村飲食則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展現泰國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這種多樣性使得泰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也使得泰國人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豪和認同感。

本劇不僅展示泰國美食,也讓觀眾感受到泰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劇中角色烹飪和享用佳餚,盡顯泰人的生活情調與傳承。在文明開化的想望中,泰國人透過對美食的熱愛和創新,實現了自我身分的重塑並強化民族認同。這部戲不僅是娛樂作品,更是一部文化教科書,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認識泰國的歷史與文化,食指大動之餘也能體驗泰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

《愛的辛香料》展現泰國宮廷菜餚和鄉村飲食,呈現多元的飲食文化。

註:拉瑪五世(泰語:รัชกาลที่ ห้า,英語:Rama V)是暹羅扎克里王朝第五代君主,1868年10月1日至1910年10月23日在位。

【延伸推薦】

戲劇|《愛的辛香料》:19世紀泰國,一對姊妹進入宮廷御膳房學習料理。姊姊萬德活潑外向,妹妹安諾溫柔賢淑。她們努力生活,創造美味料理的同時,也抓住愛人的心。

文章|獨食文化不孤獨?一個人的餐桌背後是自我心靈對話的開始

節目|《台泰由你遊》:「無事坐巴士」琡婷和泰國小鮮肉Wave帶領大家體驗在地生活,感受社區的獨特開創力。

作者:梁震牧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06.26

梁震牧

彰化人,台大人類學系碩士。專職泰國圖書與電影字幕翻譯,曾翻譯《迷宮中的盲眼蚯蚓》、《(P)》、《模犯生》等當代泰國小說,長期於個人部落格「泰譯聞」分享泰國動態。現於師大翻譯所博士班持續進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