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樹根與麥田,一張明信片解開梵谷遺作的百年懸案

1890年7月27日,下午。這是夏季最熱的月份,一天之內最熱的時間點。就在法國奧維爾小鎮旁開闊且毫無遮陰的麥田裡,37歲的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舉槍射傷了自己的胸部,之後不到一天半的時間,在賀弗克旅舍閣樓租屋處過世了。

37歲的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葬在奧維爾小鎮墓園。圖/邱建一提供
37歲的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葬在奧維爾小鎮墓園。圖/邱建一提供

「真的是很遠!」

從奧維爾(Auvers sur Oise)賀弗克(Ravoux)旅舍走到城鎮外的那一大片麥田,我沿著高低起伏丘陵地小路,路途還真是遙遠,這一段路程走起來還是有點辛苦的,得有點腿力才行。

「為何要到這麼遠的地方?」我在追尋梵谷的足跡時,曾這樣想。

「還要背著畫架畫具畫布嗎?」

「一定要麥田嗎?不能是其他地方嗎?」

從奧維爾(Auvers sur Oise)賀弗克(Ravoux)旅舍要走到城鎮外的那一大片麥田,路途還真是遙遠。圖/邱建一提供
從奧維爾(Auvers sur Oise)賀弗克(Ravoux)旅舍要走到城鎮外的那一大片麥田,路途還真是遙遠。圖/邱建一提供

奧維爾這個小鎮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很傳統的地方,放眼所及沒有甚麼現代化的建築,莫約都是百年以上歷史的瓦房。沿著小丘陵地建造的白牆紅瓦配上各種熱鬧的多色植栽,蓊蓊鬱鬱地一落小鎮。路邊除了幾間小小專賣觀光客紀念品的商家之外,也沒有甚麼商店,更不用說商場便利店超商之類的店家了。

奧維爾小鎮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很傳統的地方,梵谷造訪過的哈霧旅館(Auberge Ravoux)位在小鎮市中心、市政廳對面。圖/邱建一提供
奧維爾小鎮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很傳統的地方,梵谷造訪過的哈霧旅館(Auberge Ravoux)位在小鎮市中心、市政廳對面。圖/邱建一提供

九月底的天氣雖然已近初秋,但還是很炎熱,熾熱的陽光灑在臉上,強烈的紫外線白熾熾地讓人睜不開眼睛。

「這一天一定熱到爆炸!」

1890年7月27日傍晚,荷蘭畫家梵谷在奧維爾小鎮附近的麥田朝自己胸口開槍,他沒有當場死亡,而是帶著致命的槍傷回到旅舍租屋處,直到7月29日才過世,享年37歲。

奧維爾四周都是麥田,這裡的居民世世代代種田維生。圖/邱建一提供
奧維爾四周都是麥田,這裡的居民世世代代種田維生。圖/邱建一提供

梵谷37歲死亡,葬在奧維爾小鎮墓園

奧維爾四周都是麥田,這裡的居民過去都是農民,世世代代種田維生。梵谷自殺的麥田旁有座公墓,曾一度擴建為二次大戰陣亡將士墓園。1870年7月30日,梵谷就葬在這裡,沒有華麗的碑文也沒有任何裝飾,甚至連個圍欄也沒有。靠著墓園圍牆邊小小的一座墓,一如梵谷的人生,在他生前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在死亡當下也沒有引起多大的漣漪。

1870年7月30日,梵谷就葬在這裡,靠著墓園圍牆邊小小的一座墓,一如梵谷的人生。圖/邱建一提供
1870年7月30日,梵谷就葬在這裡,靠著墓園圍牆邊小小的一座墓,一如梵谷的人生。圖/邱建一提供

葬禮的當天,梵谷在巴黎的幾位畫家朋友得知消息趕來送行。畫家貝納(Émile Bernard,1868-1941)也來了,貝納回憶道:

「7月30日,星期三,我在十點鐘左右到達奧維爾,他的弟弟和嘉舍醫師(Paul-Ferdinand Gachet,1828-1909)都在那兒,唐吉老爹(Julien François Tanguy,1825-1894)也在。棺木已經封上了,我晚了一步,沒能見到他的最後一面。…他最後的作品都懸掛在停棺的房間四壁,這些作品由於他所散發的輝煌才華在他四周形成一個光環,…棺木上只覆蓋一條白布。嘉舍醫師想要為他說些話,但是他哭得太傷心了…。」

在那一天,梵谷死了,年僅37歲。以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來說,這個年齡的創作都還在成長期,雖然我們無法把時光倒流,討論沒有發生的歷史也只是假議題。但我還是忍不住在想,如果梵谷沒有自殺,按照正常人的壽命推估他至少還有30年的創作生命,再給他30年那他的作品將呈現甚麼樣的樣貌?《星夜》(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向日葵》(Sunflowers)等等,還會是他的代表作嗎?會不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取而代之。

梵谷的藝術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這幅畫作於1889年6月所繪製,描繪了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朝東的窗戶所看到的夜晚景色,此外還包括了一個想像中的村莊。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的藝術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這幅畫作於1889年6月所繪製,描繪了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朝東的窗戶所看到的夜晚景色,此外還包括了一個想像中的村莊。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為高更創作《向日葵》,同居60天後卻瘋狂割耳自殘

梵谷的幾幅《向日葵》都是為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1903)創作的,這兩位大畫家的出身背景並沒有交集,因此相識過程與原因一直都是個謎。一般認為,大約在1887年11月,高更從中美洲加勒比海的馬丁尼克島(Martinique)返回巴黎,可能就在先因為賣畫而認識梵谷的的弟弟西奧(Theodorus van Gogh,1857-1891),之後再透過西奧認識梵谷,此時梵谷已在巴黎活動了20個月,而且即將離開巴黎前往普羅旺斯的阿爾(Arles)。

1887年12月,在某個場合中,高更與梵谷同意交換畫作,梵谷讓高更挑選兩幅向日葵,而梵谷很客氣地只拿了一小張馬丁尼克島的小畫,之後兩人還互相交換自畫像。

梵谷(圖右)與高更(圖左)曾互相交換自畫像。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圖右)與高更(圖左)曾互相交換自畫像。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在高更眼中,認識畫商西奧比與畫家梵谷交朋友更重要。1887年底,西奧先買了幾張高更的作品,由於銷路不錯,所以他決定為高更在1888年1月於辜比畫廊(Goupil & Cie)舉辦一場正式展覽。西奧自己以400法郎買下高更的《芒果樹叢:採芒果的人》,並且為高更賣出了500法郎的作品。高更非常高興寫信回丹麥老家:

「有個辜比公司的人,西奧,對我的畫作很有興趣,最後幫我賣出3幅畫,帶來900法郎的收入。」

而梵谷一直都天真地以為高更喜歡向日葵,後來高更在西奧的勸說與每月給付150法郎的利誘下,同意前往阿爾與梵谷一起居住。1888年10月23日高更抵達阿爾的「黃屋」,發現梵谷為自己準備的臥室,掛滿了特別為他畫的向日葵。

梵谷在阿爾的居所「黃屋」,位於法國阿爾勒拉馬丁廣場 2 號的右翼。圖/邱建一提供
梵谷在阿爾的居所「黃屋」,位於法國阿爾勒拉馬丁廣場 2 號的右翼。圖/邱建一提供

梵谷後來寫信給西奧,很謹慎地描述高更的狀況:

「我尚未得知高更對我整體佈局的評價,只知道他喜歡《臥室》、《向日葵》和《播種者》。」

梵谷的幾幅《向日葵》都是為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1903)創作的。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的幾幅《向日葵》都是為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1903)創作的。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驚天動地的60天,兩位大畫家同住在一間屋子裡,一起生活一起創作,這是藝術史從未見過的大事。我們期待創作的熱情激起藝術史的巨浪,但最終卻是兩大畫家激烈衝突的高峰。這60天發生的狀況,我想大家也都大致知道了,高更逃離黃屋,梵谷割耳自殘。瘋狂的前兆已經出現,一如高更在梵谷死亡後所寫的傳記描述當時的景象:

「在我逗留的最後幾天,文生(梵谷)變得非常粗魯和吵鬧,有時又沈默無聲。有些晚上,我會突然驚醒,發現他起身向我的床走來。

我為什麼會在那一刻醒來呢?每次只要我板起臉孔對他說:你是怎麼回事?文生。他就會不發一言回到床上,陷入沈睡。」

梵谷的藝術作品《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現收藏於英國倫敦可陶德學院畫廊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London)。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的藝術作品《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現收藏於英國倫敦可陶德學院畫廊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London)。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躁鬱症逼梵谷走上絕路,最後遺作之謎成為百年懸案

向日葵依然燦爛盛開,從銘黃色到橙黃色還有檸檬黃,時至今日梵谷的《向日葵》依然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名作。金黃色的色調幾乎成為阿爾時期梵谷的註冊商標,與繪畫史上最動人的黃色系繪畫代表。

不到2年後,在熾熱夏季的空曠麥田裡,舉槍朝向自己的梵谷在想甚麼?槍響的瞬間,梵谷親手結束了自己的藝術生命。

1914年,西奧的夫人喬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1862-1925)出版《梵谷書簡全集》,並以《追憶文生.梵谷》為序:

「他太累又太緊張了。讓人感覺險惡的結局漸漸接近,彷如一群不祥的烏鴉投向暴風雨籠罩的麥田上空。…快樂的時光再也不會降臨到文生身上。舊病復發的恐懼和疾病本身將他逼向死亡。7月27日黃昏,他用手槍自殺。」

可能是因為喬安娜的描述太過生動吧?《麥田裡的烏鴉》一直都被認為是梵谷自殺前的最後遺作。但事實上,藝術史研究者都對這個說法存疑,因為這件作品的麥子還結實累累,而7月的奧維爾麥田早已收割,不可能是這樣的景象。

「梵谷的最後遺作是甚麼?」

「自殺的念頭萌發當下,他正在畫甚麼?」

梵谷的藝術作品《麥田群鴉》(Wheat Field with Crows),或譯麥田裡的烏鴉、有烏鴉的麥田、烏鴉群飛的麥田、麥田裡的烏鴉,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生·梵谷創作於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的藝術作品《麥田群鴉》(Wheat Field with Crows),或譯麥田裡的烏鴉、有烏鴉的麥田、烏鴉群飛的麥田、麥田裡的烏鴉,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生·梵谷創作於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一張明信片解開梵谷遺作之謎,一封未寄出的家書成為梵谷遺言

自殺前的梵谷瘋狂地作畫從未放下手中的畫筆,作畫速度之快速,幾乎每天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所以,這不只是最後的遺作這麼單純,如果可以找到這件最後的遺作,混亂的心智,瘋狂的念頭,各種情緒的爆發,透過這件作品或許可以窺探他最後的內心世界。

這件最後的作品,在一張明信片解開了最終的疑問。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收藏的《樹根》(Tree Roots),這件未完成的畫作,難以辨認的扭曲形象與大塊狀的原色色彩,曾一度被認為是梵谷走向抽象畫的起始,甚至被認為是現代繪畫的起源畫作之一。

一張明信片解開梵谷遺作之謎,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收藏的《樹根》(Tree Roots),這件未完成的作品是最後的遺作,繪製地點就在奧維爾小鎮。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一張明信片解開梵谷遺作之謎,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收藏的《樹根》(Tree Roots),這件未完成的作品是最後的遺作,繪製地點就在奧維爾小鎮。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但現在我們知道誤會這張畫了。這件未完成的作品是最後的遺作,時間大約在梵谷自殺前2天,也就是7月25日左右,當時梵谷剛從巴黎探訪西奧回來不久,正密切與西奧通信討論家庭內的一些問題。
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在自殺的梵谷口袋裡發現:

「謝謝你關心的信和一起寄來的50法郎。我有許多事情想說,但是我覺得寫出來也是枉然。關於你家裡的狀況,我知道你想讓我安心,但是我覺得你不要刻意如此。因為不論幸福與否,我都看得出來,例如在五樓撫養小孩,對喬安娜或你而言,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在自殺的梵谷口袋裡發現。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在自殺的梵谷口袋裡發現。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梵谷未完成的遺作《樹根》,寫生地點就在奧維爾小鎮

一幅沒有完成的畫,扭曲怪異的樹根,但堅強地盤繞在畫面裡,大膽而前衛的畫法,一如梵谷在繪畫史裡的孤獨背影。生活的不順遂,再加上家庭內的紛爭,都帶給了梵谷無比的心靈壓力與折磨,畫家最後留下的話語,或許就在這些畫作裡。

「那天他在想甚麼?」

「走了這麼遠的路,就為了去麥田?」

我想,這個問題不可能找到答案了!

夏季的奧維爾,麥田依然美麗。藍天白雲與金黃色的麥穗,黃色、藍色與白色,槍聲響起的一刻,並不是終結。這是梵谷的色彩,無可取代的色彩力量,與歷史永恆的起始。

荷蘭畫家梵谷為何選擇在麥田朝自己胸口開槍,依然是個謎。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荷蘭畫家梵谷為何選擇在麥田朝自己胸口開槍,依然是個謎。劇照/《梵谷的樹根懸案》

【延伸推薦】

紀錄片|《梵谷的樹根懸案》:梵谷短暫的一生和有限的作品被無數後人鉅細靡遺剖析,大眾對梵谷和其作品的迷戀與渴求似乎永遠無法被滿足。藝文特區曾介紹日本文化對梵谷的影響以及向日葵畫作,本集則抽絲剝繭揭露梵谷最後一幅作品《樹根》的作畫地點,以及他在法國奧維爾爾小鎮最後的日子。

節目|《藝術家與他的情人》:藝術家的愛情故事跟一般人不同嗎?愛情和藝術創作會起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本系列紀錄片挑選了八對藝術家,帶大家一窺藝術家最私密的關係,繼而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影集|《世界名畫的故事》:走一趟時光旅行,介紹10幅西洋藝術史上知名畫作,這些圖像創作的過程、畫家的人生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將一一重現螢光幕前。

文章|從割耳到舉槍自盡,梵谷雖瘋狂但只在快樂時作畫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戴圍巾的珍妮.赫布特尼》不只是情人的繆思女神,還是被遺忘的藝術家

文章|藍騎士康丁斯基靠藝術聯覺作畫,能聽見色彩、看到聲音,百幅作品被情人深藏地窖

文章|拍下士兵倒地的決定性瞬間,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用生命和勇氣勇闖最前線

文章|畢卡索是渣男?換個角度看世界名畫,讓藝術教育更有趣

文章|讓希特勒也沒轍的女同志戀人,是抗戰英雄也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作者:邱建一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4.10

邱建一

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現職大學藝術史助理教授。

「新月藝文」創辦人,致力藝術教育推廣,長年舉辦各類藝文講座與藝術鑑賞課程,每年親自帶領學員參訪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或古蹟遺址。

同時活躍於社教機構及私人講堂,講授中國及西洋藝術鑑賞,並常受電視台邀約,擔任歷史或古文明主題的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