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怕黑、怕鬼?讓「想像力」成為孩子面對恐懼的「超能力」

我從小就常被笑是「膽小鬼」,我會想像黑暗角落有怪物竄出、遊樂園海盜船螺絲鬆脫……當我成為心理師後,發現這些「害怕」仍在孩子們腦海中放映著。一位幼兒園孩子非常害怕半夜醒來的漆黑,他想像會有一隻怪物跳出來嚇人,我跟他練習用想像力來吹氣灌出一顆氣球,最後氣球就帶著怪物一起飛走。想像力的確會讓孩子帶來恐懼,但也能成為他們解決難題的重要能力。

孩子腦中的小劇場,常有許多因想像力豐富而生的恐懼。圖/《怕怕怎麼辦》
孩子腦中的小劇場,常有許多因想像力豐富而生的恐懼。圖/《怕怕怎麼辦》

每個人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有害怕的事物,我也不例外。我從小就常被笑是「膽小鬼」,舉凡高、黑、海盜船……,生活中有好多的東西都會讓我覺得害怕,當時在我小小的腦袋瓜裡,總會迸出各種各樣光怪陸離的畫面,像是:「在房間那個黑漆漆的角落裡,有個恐怖的東西在我睡著時會從衣櫃裡爬出來」、「海盜船晃過去的時候螺絲會鬆掉,整艘船就會一起飛上天際」等,每當那些畫面從腦子裡浮出來時,它就像一滴紅墨水滴在宣紙上慢慢擴散開,讓我對那些場景都變得非常排斥。

長大後,我成為一位心理師,因著工作的機緣認識許多孩子,發現這些「害怕」依舊化作一幕幕小劇場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放映著,熟悉的是,那些劇情仍舊像我小時候一樣那麼的富有想像力、那麼的怪誕。

恐懼與害怕是生物本能

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基礎情緒,大概從3到6個月大的小嬰兒的反應中就可以觀察到關於害怕的表現。關於害怕的來源有很多種,它可以說是一種生物很本能性的存活機制,透過「害怕」,人們得以避開會導致生命受損的情境。例如:因為害怕出車禍,我們過馬路時就比較會留意可能造成車禍的情境;但同時它也帶著後天學習的痕跡,例如:孩子某次玩插座被電到,從此就知道要對觸電這件事感到害怕。

不過,作為一個成人,多數害怕的事物,依著對自己的了解大概還能歸納出一些可能的原因,但對於孩子來說就不見得那麼地脈絡清晰了,我還記得曾有個幼稚園中班的孩子,對開窗戶有偌大的恐懼,他想像窗戶打開就會有龍捲風把全家颳走,聽起來是個不太可能發生的情境,家人們也想不透過往孩子有碰過什麼跟開窗戶有關的負面經驗、或看過什麼龍捲風的影片,但孩子的害怕就是如此真實。

否定孩子的恐懼,會讓他感到孤立無援

我想多數的害怕追溯回源頭,都與「環境能否被控制的安全感」有蠻大的關係,陪伴與傾聽永遠都會是我會建議家長的第一步,我常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觀察隔壁座位上親子的互動,常會看到有孩子提到自己對某個事物感到害怕時,大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有什麼好怕的?」。

我建議不要對孩子的幻想情節嗤之以鼻,有兩個主要的原因:首先,處在害怕當中的任何人都難免有種無助感,如果當下我講出自己的害怕就立刻被否定時,我瞬間就更加孤立無援了,但倘若跟我互動的人如果能夠好好地聽我說出來的害怕,不要急著否定我,那麼對我來說就像是有人能聽懂我、要陪我一起來面對這個恐懼一樣,會給我非常強大的安全感;在這樣的安全感下,才能幫孩子撐起一個心理的空間,可以陪著大人試著去練習看看害怕時能做的事,或更甚者慢慢願意去接觸看看那些讓自己害怕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想像力會帶來恐懼,卻也能用想像力面對難題

另一個不想否定孩子幻想情境的原因,則是因為「想像力」或許帶來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害怕,但「想像力」可能也是孩子能夠開始嘗試去面對難題的超能力。我還記得某次帶著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練習當自己害怕時能夠做的事時,當時孩子非常害怕半夜醒來眼睛睜開來時面對的漆黑一片,在他的想像裡有一個怪物接下來可能會跳出來嚇人,於是我開始和孩子一起練習深深地吸進一口氣,接下來「嘶……」地慢慢把氣灌進一顆想像中的氣球裡,最後氣球就帶著孩子想像的怪物一起飛走的畫面,練習一段時間後,的確孩子的害怕改善了不少。

講到讓想像力協助孩子克服害怕,《怕怕怎麼辦》就是這樣一齣生活化中又帶著奇幻想像的短片,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小男孩凱瑪對搭電梯的恐懼,也可以看到恐懼透過想像力災難化的歷程;但他透過自己喜愛的打擊樂,反過來,利用想像力在害怕的空間(電梯)裡打造了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樂隊,成功讓自己的害怕少了一些,推薦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這部短片,或許也能從這邊作為一個開頭,彼此好奇與分享自己害怕的事物。

小男孩凱瑪非常害怕搭電梯。圖/《怕怕怎麼辦》
小男孩凱瑪非常害怕搭電梯。圖/《怕怕怎麼辦》

直至今日,想像力仍然是我日常生活一個很好的內在資源,我仍然有著一些幼時還害怕的東西(例如:因為怕高,我仍然害怕搭飛機),每當飛機開始起飛攀升時,我會留意到自己的害怕又慢慢蔓延開,這個時候我總會閉上眼睛想像雲朵真的像棉花糖一樣,飛機在雲朵間彈來彈去的畫面,腦海中一邊響著《天空之城》的電影配樂,心情不由得就平穩不少。

【延伸推薦】

影展|《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熱門好片》:亞洲第一個專為專為4至12歲兒童設置的電視電影展

文章|透過動畫與孩子雙向對話,學習接納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大坦誠老師:會讓孩子心碎的,往往都是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

文章|小孩為何吵架吵不停?手足競爭很正常,衝突是為了爭奪認同與愛

文章|《神奇柑仔店》用零食許個願:以新視角來看待煩惱,重拾勇氣與盼望

作者:趙奕霽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4.03

趙奕霽(泰坦)臨床心理師

趙奕霽(泰坦)臨床心理師

謐境心理治療所所長/馬大元診所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一個喜歡murmur、關注性別平等、社會現象與壓迫議題的I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