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何吵架吵不停?手足競爭很正常,衝突是為了爭奪認同與愛

手足吵架、告狀、爭執甚至拳打腳踢,這些衝突與競爭行為,提供家長一條了解孩子的路徑: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讓大人知道:「我想要被重視、被認可、被愛」。面對衝突,家長可以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也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一起討論處理方式。

有二寶以上的家庭,難以避免手足衝突議題。 (示意照片)
有二寶以上的家庭,難以避免手足衝突議題。 (示意照片)

自從心理師工作開始接觸孩子,加上到了一定年齡周遭的好友們也紛紛開始生兒育女後,「爸爸,你看他啦!」、「媽媽,為什麼我要讓他?」這類的句子開始大量地充斥在生活中,對家中有二寶以上的家庭來說,手足競爭的場景應該都不太陌生。孩子們日常可以爭執的主題五花八門,從「我先吃完飯為什麼看電視的時間一樣長?」、「今天晚上的垃圾誰丟?」到「媽媽今天晚上為什麼陪他睡不陪我睡?」,任何生活中的小事到了孩子口中,都成為立刻就需要家長裁決的重要事項。

還記得曾在心理治療時遇到一對雙胞胎,雙胞胎哥哥在治療時總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比妹妹好,雙胞胎妹妹則會透過各種方式表達被哥哥欺負的委屈,從大聲哭泣到彼此拳打腳踢,每次都經歷將孩子分開、帶著處理情緒的過程,每次治療結束都有一種心理師的手臂肌肉也跟著變壯的感覺。

手足競爭透露出的行為訊息:「我想要被重視、被愛」

在心理學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內在需求:首先,是歸屬感和自我價值,也就是期待在環境中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自己是被環境需要的;其次,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指的是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第三,個人權力與自主性,孩子期待自己能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物品、時間和待遇,也期待自己能夠有自由;最後,社交與生活技能,也就是孩子有和他人互動的需求、有能力進行日常活動。因為有上述種種內在需求,孩子就會跟一起生活的兄弟姊妹開始進行爭奪:爭奪愛、爭奪認可、爭奪自己的權力,也爭奪在他人面前的表現機會,這也就是手足競爭的來源。

我曾經在某個地區的親子館帶領二寶爸媽的成長團體,在團體的歷程中會發現有蠻多的家長對於手足競爭是非常擔憂的,甚至有時會責怪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好家長的本份才導致孩子有手足競爭;事實上,手足競爭是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現象。

過往有許多處理手足競爭的文章,常會提到要給予不同孩子各別的專屬時間、要能夠單獨地回饋不同孩子的正向表現,或是家中有一套明確但有彈性的行為規範且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地遵守,這些當然還是非常有用的做法,畢竟孩子們共享相同的資源,當資源越難取得時自然競爭的壓力也就越大。不過,另一方面,我其實鼓勵家長在思考對策前先回到自己身上,好好地深呼吸也關心一下自己:「我還好嗎?」,承認也接受自己的一個限制:100%的公平真的很難,但自己一定也做了些努力。

讓自己穩定下來,會給我們更大的空間能對手足競爭有更多好奇,手足競爭的行為給了我們一條了解孩子的路徑,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在這些告狀、爭執甚至拳打腳踢下,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讓大人知道:「我想要被重視」、「我想要被認可」,又或者「我想要被愛」。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一些新的猜測,想不想花些時間單獨和孩子做確認,聽聽孩子想要說些什麼?有時,我也會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好好被接住情緒後孩子也就平復了,即使如此也可以全家一起來討論下一次共同接受的處理方式。

如何調適兄弟姊妹間的手足關係,常讓父母頭痛。圖/《跳繩》
如何調適兄弟姊妹間的手足關係,常讓父母頭痛。圖/《跳繩》

「姊姊有什麼我也要有!」內在需求是想跟姊姊一樣獲得肯定

看到《跳繩》這部片後,我想起了我小時候和手足的互動,我是家中的次子,有一個大我3歲的姊姊,從小我就是姊姊的小跟班,還在幼稚園時就吵著要參加當時已經唸國小的姊姊的班遊、姊姊因戴牙套無法吃乾飯於是爸媽燉粥給她吃時,也哭著表示自己也想吃,現在想起來,好多片段自己都好像是個黏人的討厭鬼,但心裡也很清楚:某種程度,姊姊對我來說是人生中比很多明星都還要早出現的偶像,想要像她一樣果斷、一樣勇敢,一樣能被人肯定。

這其實是家人關係裡很錯綜複雜但也很迷人之處,在《跳繩》一片中,因為父母忙碌之故,姊姊被賦予了超越陪伴甚至有些照顧的責任,過程當中累積了一些不耐,但其實對於妹妹小婕,她又有許多憐愛;至於小婕,她其實是如此亦步亦趨地跟著姊姊的腳步,在抱怨買鞋子的不公平之外,她對姊姊其實有很多依賴、撒嬌和崇拜,這些愛讓這個家雖然困苦但彼此還能相互支持。

若我是媽媽,或許我會想要先停下來好好安頓好自己,找個適合的時間,如果父母有共識,也可以邀請爸爸一起,好好欣賞姊姊與小婕的努力,也分別聽聽兩個人的心情。

一條跳繩甩出了姊妹間的競爭,也連接了她們的愛,推薦這部片給每一個有手足競爭議題的家庭。

一條跳繩甩出了姊妹間的競爭情結。《跳繩》

【延伸推薦】

戲劇|《跳繩》:小婕的姊姊是跳繩隊的一員,為了跟上姊姊,她也努力跳繩,希望能讓姊姊為她感到驕傲。想要跟上姊姊腳步的她,漸漸體會到了成長的快樂與苦澀。

文章|透過動畫與孩子雙向對話,學習接納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大坦誠老師:會讓孩子心碎的,往往都是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

文章|聽障舞團創辦者林靖嵐:不管用口語或手語,人際交流最重要還是同理心

作者:趙奕霽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4.01

趙奕霽

馬大元診所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