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獵人蓋家屋、台江小學生淨堤巡守、藝術家入山創作—那些守護曾文溪的文化力量

曾文溪流域的公民社群力量旺盛,上游有鄒族獵人安孝明重建鄒族傳統家屋,守護鄒族文化,下游有長期耕耘的台江流域社群倡議社區營造,守護河川運動,更在親師生共學行動長期倡議下,催生出「山海圳國家綠道」。

《戰祭》。攝影/黃煌智
《戰祭》。攝影/黃煌智

曾文溪在荷鄭時期稱為「蕭壟溪」(River Soulang),她是西拉雅人淨化病痛、洗滌靈魂的聖河。曾文溪因地理變遷而有著不同的溪名,留下許多與 水共生的水文化故事。

鄒族獵人帶路,在曾文溪上游重建家屋

2020年六月,我受邀探尋《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重回阿里山達邦部落,隨同龔卓軍、陳冠彰、黃瀞瑩等南藝大師生,拜訪鄒族工藝文化保存者、獵人安孝明。

在安老師引路下,走進伊斯基雅娜(viskiana),鄒語「熊鷹之地」,這裡是曾文溪上游之處,達邦社的舊址。越過溪谷崩塌之處,一路往雞子山森林深處行去,南望即是霞山,一路上聆聽安孝明敘說著重回父祖的舊社生活, 重建鄒族傳統家屋,守護文化的大願,認識鄒語的智慧,站在山崩之處,踏勘著攔沙壩對曾文溪山林的傷痕。

安孝明用生活實踐來守護山林,守護鄒族文化。

跟著獵人上山!探訪鄒族獵人文化和曾文溪之間的關係。《藝術很有事》

工業廢水汙染台江,促曾文溪下游公民力量萌芽

我的家鄉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過去村民一直與水共存,善用內海溼地及排水線乾淨的水資源,耕塭維生,建庄結社。我的童年記憶中,門口埕淹水那是天公給我們的清淨之水,可戲,可泳,除了不用上課,捉魚更好玩,陪伴阿嬤、俺娘炒魚鬆、曬魚干,炸吳郭魚,那是淹水季節難忘的滋味。

但現在讓居民苦的是髒臭的廢水。

自七O年代設置和順工業區以來,以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半徑十公里共有八座工業區,其中和順、總頭等四座工業區未設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匯集,嘉南大圳排水線至今仍是中度污染,台江流域共生的水環境系統,淪為台南市發展工業的被犧牲體系。如何修護?恢復台江藍綠共生、水岸縫合的生命力,這是台南市政府、台江鄉親必須深切反思的重要課題。

2005年,海佃國小師生組成「小台江河流讀書會」,這是一場親師生共學,守護河川起點。十八年來,小台江河流讀書會、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等台江流域社群共同相伴,發展公民參與,推動流域治理行動,倡議愛鄉護水,守護嘉南大圳。

2017年,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的親師生,展開長距離的環境保育倡議行路, 沿著曾文溪、嘉南大圳,從玉山塔塔加登山口起行,走進麟趾山、鹿林小 徑、特富野、達邦、里佳、達娜伊谷、茶山、大埔、曾文水庫,越東西口水利古道,回到烏山頭水庫,終抵台江,持續倡議催生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

2018年四月,行政院通過「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列為示範道。政府與民間努力十多年,這條全程177公里的綠道,起點是平地海口的台江,終點是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這是一條溯源之路,也有人說她是台版的「朝聖之路」。

台江在地社群相信:沒有花香,自己種一株;沒有音樂,自己來辦音樂會;沒有色彩,自己來彩繪;沒有書香,自己來讀書,改造社區文化及生活環境,共創在地的公共領域。

「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由在地親師生社群組成。圖片提供/小台江河流讀書會
「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由在地親師生社群組成。圖片提供/小台江河流讀書會

以曾文溪為名藝術創作,連結部落文化與在地社群

「台江地,台江地,你的母親曾文溪……。」在今年九月的台江土地詩歌節,再次聽見二十年前的文化之聲,這是我的好友、公親寮王金樹里長在台江建庄一百八十年,所寫下的台語詩句。

「台江地啊台江地,兩百年前佇海底,清朝道光來崩溪,只有祈求天公伯, 保佑田園閣茨宅。」金樹兄所寫的詩中有史。

今年剛好是台江建庄二百年。如今回頭一望,台江流域社群夥伴,已走過二十年的守護河川、爭環境權長路。

從曾文溪上游的獵人帶路、藝術家與在地深度連結的創作計畫,到中下游長期耕耘的河川環境守護行動,大家共飲曾文溪水,守護彼此的家鄉。祈願天地諸神,上中下游的孩子,不再因山水隔絕斷裂,而是因山海圳道相親相 連,百年後,這應當是曾文溪流域的堅實文化。

【延伸推薦】

節目|《藝術很有事: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一 獵人溯源》: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流經鄒族部落、曾文水庫、嘉南田圳、七股潟湖沙洲,面對這些不同流域的聲音,藝術可以做什麼呢?藝術家要用什麼方式共同書寫一條河流,串聯起流域上的人們呢?

作者:吳茂成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10.20

吳茂成

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