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爸爸過世當喜劇梗,賀瓏:笑聲讓傷痛不再那麼可怕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在台灣則是相對年輕的社會文化現象,單口喜劇演員經常會將真實發生的事件寫成喜劇,有時會引發社會爭議。喜劇演員賀瓏就曾用自己爸爸過世的經歷寫成段子,他坦言把喪父經歷用喜劇方式呈現時,自己也感到被救贖,一但有人笑出聲,傷痛就不再那麼可怕。

單口喜劇常衝撞社會界線,究竟是療癒還是冒犯?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單口喜劇常衝撞社會界線,究竟是療癒還是冒犯?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榮獲五座葛萊美獎的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說:「我喜歡準確地找到界線在哪裡,故意越過它,然後讓觀眾對我所做的感到高興。」

喜劇演員賀瓏覺得這句話正是喜劇的核心,單口喜劇就是在講一些真實、主觀的事件題材,而往往這些真實又主觀的題材,是會讓一些人感受到冒犯的。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又名站立喜劇,與談話性節目脫口秀(Talk Show)不同,脫口秀不一定要有好笑的成分,單口喜劇演員一定要幽默風趣,刺激觀眾的笑點,然而,好笑的內容,經常也會踩到別人的禁忌,與冒犯並存。

拿生離死別開玩笑,轉換傷痛重新組合

以賀瓏自身的演出為例,賀瓏在2018年時將「爸爸在香港過世」的經歷轉化成喜劇段子。由於賀瓏的爸爸長年居住在香港,父子之間鮮少交集,某天賀瓏收到消息,才知道爸爸已經在兩年前過世,決定和媽媽一起到香港去祭拜爸爸,結果他們一到香港,就忙著去各大知名景點踩點,到了最後一天,賀瓏問:「去拜爸爸嗎?」媽媽回答:「去迪士尼!」賀瓏心想:「原來我爸葬在迪士尼樂園裡面啊!」

儘管這個笑話是賀瓏自己的真實故事,也被視為高級的自嘲幽默,仍有剛失去親人的觀眾聽了會覺得「不好笑,不舒服」。精神科醫師、《公視主題之夜SHOW》節目主持人鄧惠文也曾經歷父親在國外過世,她坦言自己在聽這段表演時,第一拍的反應是覺得很好笑,而且有種被療癒的感覺,但作為精神科醫師,她必須顧及剛喪親、喪夫的個案,似乎不應該覺得好笑。鄧惠文指出:「笑話所產生的本能反應,與後設的道德判斷,是會撞擊的!」

諮商心理師李承認為,賀瓏說出這笑話的同時,也是在無限的冒犯自己,試圖用一個好笑的東西,轉化內心的悲傷,藉由一種刺激、極端的方式,去碰觸內心難以言明的複雜情緒,透過不同的視角,把傷痛經歷重新排列組合,轉換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如同喜劇演員斯洛斯(Daniel Sloss)所說:「我們拿生離死別開玩笑,是希望未來想到這個人、這些事,不會單純只有悲傷,還會有一些令人莞爾的事,也許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這個方法。」

賀瓏坦言,當他把喪父的經歷用這樣的方式呈現時,他感覺自己也被救贖了。「拿一件傷痛、一件不好的往事作為題材,一旦有人笑出聲來了,它就不再那麼可怕了。」

喜劇演員賀瓏(中)。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喜劇演員賀瓏(中)。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自嘲也可能冒犯到人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點是,怎麼樣才算自嘲?講自己是自嘲,那麼,講我的家人、和我一樣的族群,例如:胖子演員拿胖子開玩笑、原住民演員用原住民為題材,這樣算是自嘲嗎?

曾有一名韓國女主持人,在訪問漂亮女演員時,不斷自嘲自己長得很醜,沒有人會喜歡她,結果被網友炎上,大肆攻擊她說:「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講得這麼難聽,我們很多人的長相都和你差不多,你這樣講讓我們無地自容、很難堪!」

這表示,即使說笑話的人拿自己身上的題材或悲劇開玩笑,仍然有可能會冒犯到其他有相似經歷的人,因為不是每個經歷過相同事件的人,都能接受或以幽默的方式面對。

喜劇創作需考量觀眾感受,讓幽默成為療癒的良藥

單口喜劇的魅力,來自不按牌理出牌、一秒逆轉邏輯,最後帶來的是療癒還是冒犯?見仁見智。擅長黑色喜劇的傑薩爾尼克(Anthony Jeselnik)曾說過這麼一個笑話:「昨天我不小心開車撞到一個小孩,幸好不嚴重……因為沒人看到我!」這則經典段子聽在普羅大眾的耳裡,造成什麼樣的感受呢?

根據《公視主題之夜SHOW》統計調查,51%公民覺得「沒意見,這只是個笑話」,近三成認為「這可以成為喜劇教材,諷刺人性僥倖與懦弱的心理」,18%覺得「不適合,會鼓勵肇事非法逃逸」、「這類笑話會冒犯到有孩子的父母、經歷過車禍的受害者或目擊者,以及失去孩子的家庭,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和痛苦回憶。」

誠然,喜劇創作需考量觀眾感受,避免傷害並需尋求適合的主題來展現幽默,但反過來說,喜劇也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讓人用幽默的眼光看待悲劇,很多時候,幽默才是最終極的療癒。

就像是賀瓏直言不諱地點出:「並不是我講這個題材,你才發現傷口很痛,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經驗很痛,但我在台上用笑話的方式講出來……。」幽默是一切的良藥,喜劇演員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有趣的觀點,分享給大家,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希望這世界開心一點,觀眾的批判對創作者而言是沉重的枷鎖,給創作者多一點容錯空間,更能支持單口喜劇產業持續進步。

《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單口喜劇是冒犯?還是療癒?

【延伸推薦】

節目|《公視主題之夜SHOW》看電影的公民論壇:從電影出發(或收尾)的公民論壇實境秀,拋出思辨的第一磚。

文章|從子宮講到外太空,單口喜劇的梗是療癒更是攻擊壓迫者的武器

文章|你敢開身障者玩笑嗎?創作自由與歧視之間的那條線是互相同理

文章|如何找到地獄梗的合理道德界線?迷因創作者葉力瑋的告白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8.27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