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健康幼稚園火燒車案,催生全國兒童安全日

5月15日是台灣「全國兒童安全日」,源自1992年一場震驚社會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當時,一輛載著幼稚園師生出遊的遊覽車,因安全設備的改裝不當與人為疏失,在行駛途中突然起火。事故共造成20名兒童與3位大人喪生,引發社會震怒與媒體高度關注,燒出台灣公共交通安全長期以來的制度性缺失,成為台灣社會難以抹滅的傷痕,也揭開了兒童交通安全議題長期失守的現實。

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是台灣社會難以抹滅的傷痕,也促成後續修法。《公視新聞》

1992年5月15日,台北市私立健康幼兒園,租借了五輛遊覽車,載著180多名師生與家長前往新竹縣六福村主題樂園,展開校外教學的旅程。當車隊行經桃園平鎮時,其中一輛由泰北交通公司提供的遊覽車突然起火,原因疑似因車輛改裝後電線走火,並因車上堆置許多瓦斯瓶與易燃裝潢,火勢瞬間擴大,整車陷入火海。

事後調查發現,當時,車上滅火器已逾期三年無法使用。司機發現起火後,立即開啟右前門讓乘客逃生,並嘗試開啟後方安全門,卻因座椅改裝過後間距過窄、門把年久失修,反鎖卡死,無法開啟。司機踢破後門玻璃自行爬出,但車上師生因火勢太大,其餘無法逃出的師生與家長,只能往後逃至後車廂,最終受困於車內無法逃離。

當時,幾位路過民眾發現異狀,立刻上前協助救援。他們合力用鈍器砸破車窗玻璃,,讓車上的老師在濃煙中把學生一個個放下來,不過火勢過快,仍無法即時救出所有人,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火吞噬生命。待消防人員趕抵時,早已無力回天,整臺輛遊覽車已被燒到只剩骨架。

老師林靖娟捨身救人,原已脫困又奮不顧身上車搶救孩子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火劫中,時年32歲的幼稚園老師林靖娟,展現了超乎常人的勇氣與大愛。根據目擊者陳述,她在事故當下明明已經脫離險境,卻為了拯救孩子奮不顧身數次上車,救出了6名幼童。隨後,當她再度進入起火車廂搶救留在裡面的孩子,卻不幸被濃煙與烈焰吞噬。遺體發現時,她懷中仍抱著4名兒童,現場目睹者無不動容。

這場震撼社會的大火,讓許多家庭一夕間失去至親。20名未滿六歲的幼童再也沒機會長大,另有2名學生家長也在火場中罹難,其中一位罹難者是時任台北市刑大副大隊長侯友宜的孩子。此外,車上也有8名學生與1名老師輕重傷,後續展開長期治療與復健。

事發後,林靖娟的父親林明珍受訪時,談起犧牲自己生命的女兒:「她肯在那個時候進去救人犧牲自己,不顧自己,只有想顧著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只要平安就好。」林母也曾說,她夢中看見靖娟帶著小朋友回來,聽見他們的笑聲。

林靖娟的義行,讓她獲頒行政院一等楷模獎章,成為首位入祀台北忠烈祠的平民女性。為表彰其犧牲的大愛精神,雕塑家蒲添生也應前總統李登輝邀約創作〈羽化成蝶林靖娟紀念銅像〉,於1996年5月15日落成,設點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的中山美術公園前。雕像的林靖娟,左手抱著孩童,右手指向天空,指尖停駐一隻蝴蝶,象徵她從苦痛中浴火重生,羽化飛翔的靈魂。

這起事件也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社會行動,1993年,「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開啟台灣兒童安全教育與倡議的重要里程碑。

捨己救人的林靖娟老師。圖/公視新聞
捨己救人的林靖娟老師。圖/公視新聞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投入法令修正與倡議,守護更多孩子

事故發生後,受難學童的家長們迅速組成「健康幼稚園受難者家屬委員會」,共同對外發聲,協助安排喪葬、追究責任。他們的行動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隔年,受難者家屬與一群社會熱心人士,在多方支持下成立了「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成為台灣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以兒童安全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

多年來,基金會持續投入法令修正與公共倡議,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也陪伴事故後仍需長期復健與心理支持的創傷扶助。隨著時間推進,基金會的服務範圍也擴及居家安全、通學環境改善等,守護更多孩子,他們的行動,代表一個社會集體傷痛的轉化與延續。

2007年,基金會舉辦火燒車事件15週年的追思會,當年,曾參與過那場災難的倖存孩子與家長齊聚一堂。當日內政部也宣布每年5月15日訂為「兒童安全日」,並頒布《兒童安全實施方案》,使兒童安全相關立法有明確依據。

當年倖存孩子之一,如今是大學生的龔銘隆,他在追思會上回憶,那時,他記得先有爆炸,然後才有煙,但他仍太小,無法理解死的意思……。他記得大家都在逃命,不知為何當時導師卻沒有逃跑離去。即便過了很久,他心中仍感到傷痛:「感覺活著不只是自己,而是要承擔替自己加上對那些死去同學的責任,就是要把這個社會看完,我想,這是我積極可以承受的一切。」

另一名倖存孩子侯秉奇,他的母親則提到,意外後,孩子常常睡夢中驚叫起來、說要自殺與天上的小天使相聚,直到多年後才慢慢的平靜。

事故後火速修法,降低重傷率有成效

傷口需要時間癒合,但安全與生命議題無法等待。1992年事故發生三個月後,在社會壓力下,交通部火速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將安全門與滅火器納入大客車定期檢驗項目。修法後,2016年統計之幼兒專用車事故的重傷人數從65人降至5人,重傷率下降九成,可見制度改革著手之成效,但交通安全的隱憂仍未解除。

2005年,靖娟基金會聯合多個民間團體,推動進一步修法,針對「幼童專用車」(俗稱娃娃車)車身各部份規格與車齡進行更明確的細則規範,要求車齡不得超過10年。根據刊物報告統計,兒童作為乘客的死亡比例,從2008年的0.226降至2022年的0.056,有明顯的改善成效。

另一方面,事故的刑事訴訟歷時12年才終於定讞。幼稚園幾位負責人分別被判處1年2個月以下不等之刑期,而遊覽車業者與司機則判處3至4年徒刑。

但對失去親人的家庭而言,法律的懲罰無法撫平創傷。正如一位罹難者家長楊齊所說,當年,剛過完六歲生日的孩子快快樂樂出門,幼稚園卻還給她一具焦黑的屍體,這樣的夢魘,永遠無法撫平。

台灣交通環境危機四伏,成為行人地獄?

如今,我們的社會與公共交通環境,是否對孩子更友善、安全了?

過去三十多年,隨著法規修訂、交通建設與安全教育的推動,確實已有不少進步,但每隔幾年,仍能耳聞重大事故不時發生。例如,1999年屏東發生的娃娃車遭大貨車撞擊事故,釀成3死4重傷,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與民間團體督促政府修法,進而推動娃娃車內裝安全規範,娃娃車事故率自此才大幅下降。

然而,2023年台南一名3歲女童遭撞身亡,仍讓社會大眾記憶猶新。當時,小女孩與母親牽手過馬路時,遭轉彎車輛撞上,傷重不治的憾事,也證明了台灣的人本交通環境仍存在許多危機。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調查報告,「交通事故」仍常年居兒少事故傷害的死因第一名。

林靖娟老師與20位孩子,以生命換來社會對兒童安全的集體關注。如今,我們仍需要更多人一起行動,透過政府、民間團體與公民的力量持續檢討、推動與監督,才讓每個大人孩子,都能平安回家。

《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行人地獄與交通安全議題。

【延伸推薦】

文章|女權鬥士彭婉如用生命換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計程車駕駛資格管控

文章|保護令也無用?從跨世紀三件殺夫案,聽見受暴女性的悲鳴

節目|《妖果小學:安全教育》:水果奶奶和小妖攜手通過挑戰,讓孩子透過劇情吸收安全重點,

作者:藍雨楨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15

藝文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