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接住我們—那些渴求被信仰群體了解及接納的同志基督徒們

同志基督徒張原境,生前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記者,在疫情期間,他的躁鬱症益發嚴重,於2021年6月選擇結束生命。張原境的好友、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現任駐堂傳道師陳家玉(小恩)點出,即使台灣已是亞洲同志能登記結婚的唯三國家之一,但同志基督徒的處境沒有太大轉變,同光教會粉專近期還收到「教會不需要支持同志,只要不恐同」的求助訊息。

張原境。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張原境。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那是一個猝不及防的傍晚。我接到紀錄片導演謝淨亘的電話,說張原境已經離世⋯⋯縱使那陣子陪伴他的所有人都知道有機會迎來這天,但我們還是在各自的自責傷心遺憾中過了這些年。

2025年1月中,很直覺的抗拒自己一個人度過《上帝上帝,祢在哪?》首播日。任性請求幾位朋友陪著一起看並看完聊聊後,直到過幾天早上我才想起自己真正抗拒的是什麼。

身為一個同志牧者,看完並討論《上帝上帝,祢在哪?》的心情真是複雜;一方面要處理重看已離世朋友、同志基督徒張原境身影時的又笑又哭心情(透過影像彷彿仍活在我們身邊),另方面也思考擔心著教會界可能的效應——會不會又掀起了世代或立場的對立?就跟2011年因為反同志教育而興起的真愛聯盟運動、到2012年起因為民法修正案而各方轟轟烈烈來去不息的婚姻平權之爭、再到2018年同志婚姻及同志教育公投大戰那樣?人們在這些立場裡,丟失了愛,為生存殺紅了或哭紅了眼。

不經意對同志族群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上帝上帝,祢在哪?》字幕裡牧師被轉述的那些身不由己(註)其實我還算能同理;透過過往研究與自己對牧職及教會生態的了解,我知道很多基督徒對於同志生命及相關議題的了解有多麼缺乏;所以這樣的結果可能是某種不夠瞭解加上被刻意煽動下所做的「人之常情」。但,身為曾因身份被排除且現在也正牧養同志族群的人,我很難輕易釋懷這樣的「不夠瞭解」,因為許多傷害是不可逆的。

紀錄片裡忠實地呈現那些不可逆的傷害怎麼或何以一遍遍在這些人生命裡發酵。如同影片裡教會青年的精準觀察:「你(原境)給我的感覺是,即使你身上帶了很多傷口,可是那一個群體會讓你願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即使你可能前進三步會退兩步,可是你還是為了那個群體的認同感,或是想讓這個群體變得更好,你會願意還是往前三步。」

是怎樣的吸引力,讓同志基督徒們即便身邊的人或公眾都已不再談、不關心,且即便受著傷,但卻仍能或仍想待著、撐著、做著?教會能因此看懂他們想被信仰群體認同及接納的傷與渴望嗎?

張原境(左)與友人。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張原境(左)與友人。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同志基督徒的卑微請求:「教會不需要支持同志,只要不恐同」

偶爾,同光教會的粉絲專頁會收到不同地區協尋友善教會的求助訊息。近日的兩個需求卻讓我格外難過:「一個確定神愛世人的教會」、「教會不需要支持同志,只要不恐同」。諷刺的是,每間教會應該都不會否定神愛世人,但真不是每個信仰群體都能讓LGBTIA⋯⋯等同志朋友們感覺被接納。而「只要不恐同」的卑微請求更是令人心疼。但這卻是台灣甚至許多國家同志基督徒們的共同處境。即便台灣已是亞洲同志能登記結婚的唯三國家之一,但境內同志基督徒的處境依然沒有太大轉變;自2017年至今,教會及許多基督徒對議題的了解可能也沒有進步太多。

在性別平等教育資訊及同志處境被教會界不斷扭曲的實況裡,造成了更加不敢出櫃、被認識、溝通的惡性循環。然而,即便是這樣,許許多多的同志基督徒仍會因為愛而前進——他們仍將前仆後繼敞開自己、他們會繼續化渴求為行動地去學習、去成長、去服務。他們仍會努力進入神學院,無論我們的信仰群體準備好了沒有。愛,永不止息。即便人的愛有限,但上帝的愛會繼續保守、生生不息。

陳家玉(小恩)。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陳家玉(小恩)。圖/《上帝上帝,祢在哪?》

影片裡的傳道師說:「愛人如己落實起來會像什麼樣子,這一定是群體慢慢找出來的一條路」。願每個信仰群體裡有足夠的愛作為動力,在找路的過程裡永遠有光。

讓每個人都受歡迎吧,
就像上帝接納我們每個人一樣;
讓每個人都能在教會裡平安長大並安身立命吧,
就像耶穌復活的力量給我們勇氣及能力拆毀隔斷我們中間阻隔的牆那樣。
願我們都有機會和好——與自己、與上帝、與所愛的人們。
不管是死、是生。
願愛,永不止息。

《上帝上帝,祢在哪?》公視+播映中

註:《上帝上帝,祢在哪?》導演謝淨亘曾致電張原境母會牧師,詢問牧師在禮拜時公開宣達簽署反同公投的原因。牧師同意導演引述他的回答,導演將牧師的回答以字卡呈現,以下為紀錄片中的字卡。
「教會只是按照上級的公文報告一下,完全都沒有針對性。」
「幾千年來基督教的立場突然間要改變,挺同你總是要找到很足夠的根據。」
「我一個人講,到底是代表個人還是代表教會,這個是中會下達的指令。」
「我只是把它傳達一下,北部較會有些比較低調,他們就是怕會碰到這種乾脆都不講。」
「對同志我真的沒有任何的成見,原境也很認真努力,我們覺得說這個生命很可惜啊……。」
「這一次的公投雖然票數比較多,但其實是同志勝利啊,照理講是他們要慶祝才對啊,你看大家有的公開去登記結婚,那為什麼變成說勝利的人在怪失敗的人。」

【延伸推薦】

紀錄片|《上帝上帝,祢在哪?》:教會牧師要求信徒簽署反對同性婚姻公投單,一位染著七彩頭髮的教會青年,燃起憤怒和不滿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毅然決然離開教會,展開追尋自己與信仰的對話。

文章|一位自殺教友留給教會的疑問:性取向與基督信仰有牴觸嗎?

文章|教會對同志族群的意義?牧師黃國堯:願所有人都可自由地信上帝、自在地做自己

文章|喀飛:疼惜同理同志基督徒,才是宗教撫慰人心的初衷

作者:陳家玉(小恩)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吳小瑾
出刊日期:2025.2.7

陳家玉(小恩)

「微光計劃」發起人。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現任駐堂傳道師。畢業於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M.div)、南神神學院神學研究所(M.A)、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M.A)。2004開始接觸同光教會及相關議題。2009年至2014年擔任同光教會全職幹事,更進一步了解同志及同志基督徒處境。參與同志運動,也參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臺灣同志遊行及彩虹公民行動協會⋯⋯等非營利組織活動並擔任義工多年。於盧盈良執導並公開播放的紀錄片《牧者》中成為被記錄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