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飛:疼惜同理同志基督徒,才是宗教撫慰人心的初衷

同志諮詢熱線共同發起人喀飛回憶,經歷同婚立法過程的風暴感概萬千,過程中有如紀錄片《牧者》記錄的黃國堯牧師、曾恕敏牧師與幹事小恩等人,即使承受極大的壓力挫折仍堅定支持性別平權;也有以各種激烈手段阻擋同婚政策的組織,製造社會對同志族群與組織更多的誤解與敵意。

同光教會於遊行現場攤位。圖/《牧者》
同光教會於遊行現場攤位。圖/《牧者》

《牧者》紀錄片完成於2017年,影片從楊雅惠牧師(註1)遺作文字旁白開始,並訪談當時或過去曾在同光教會任職的黃國堯牧師、曾恕敏牧師和曾在同光教會擔任幹事的小恩。

拍攝四年期間,正好是同志婚姻爭取立法、台灣反同教會用盡各種手段抹黑、打壓同志,衝突最劇烈的年代。過程中最直接影響、傷害的,就是同志基督徒,以及支持、照顧同志的牧者們。

挺同牧師失業,同志基督徒考神學院遭打壓

同光教會的成立,讓許多在自己原本教會感到挫折的同志基督徒得到庇護,特別是因為反同教會阻擋同婚而受壓迫、感到痛苦的同志基督徒。同光教會從在義光長老教會、楊雅惠牧師家,以及多處搬遷的不公開處所聚會,到目前可以公開會址,這20多年來,是歷任教友、長執、幹事及牧會牧師們在黑暗中努力燃燒出光亮。

楊雅惠牧師從同光教會成立的1996年,就開始遭到主流教會的指責批攻擊,後來的牧會工作也承受極大的壓力和挫折。台灣第一位同志牧師曾恕敏在離開同光之後,尋找工作面對重重困難。紀錄片中小恩帶著食物給失業的曾牧師,看了更讓人心疼難過。

黃國堯牧師來自香港,曾因香港反同組織明光社(註2)阻擋「性傾向歧視條例」時,在報紙發表文章(註3)批評明光社遭教會施壓,於2005年離開服務20多年的傳統教會。

2010年,黃國堯受聘至香港同志教會「基恩之家」擔任主任牧師,2014年至2020年擔任同光教會牧師。黃國堯牧師夫婦放下兩位少年兒子,離鄉背井跨海來台受聘於同光教會,儘管支持同志帶給他的家庭衝擊,他依然支持同志爭取平權。

影片也記錄了本來想報考台南神學院的小恩,卻因為同志身分還有曾擔任同光教會幹事的經歷,被台南神學院拒絕,退回報名費。身為第二代基督徒的小恩,家人和教會連結更深,保守教會激烈反同婚衝突升高時,小恩家人感受到強烈的壓力。

楊雅惠牧師受到極大壓力,2008年於自家住處燒炭自殺。圖/《牧者》
楊雅惠牧師受到極大壓力,2008年於自家住處燒炭自殺。圖/《牧者》

遭打壓對待仍不退縮,《牧者》主角堅定支持性別平權

促成紀錄片拍攝的製片周怡珍在教會刊物《新使者雜誌》(註4)訪問中提到:「紀念楊雅惠牧師留下來的這份精神,(片中受訪的)這三個人都和同光教會有緊密的關係,在他們身上能看到和楊牧師一樣的特點—因為同志或牧養同志遭受到不正義的對待。」

除了周怡珍提到的,三位受訪者身上還有令人欽佩的就是,即使遭遇困頓與打壓,依然沒有退縮與同志站在一起,支持同志平權運動。關鍵動力來自於,他們真實看見同志族群或同志基督徒在當今社會上的處境,疼惜因為壓迫而辛苦的生命。

仔細想想,這種疼惜和同理心,不正是宗教撫慰人心的初衷嗎?比起影片中,在立院外主張「婚姻家庭全民決定」,蠱惑高喊:「我們聚在這裡不是講道理,而是講真理」(不講道理的真理還是真理嗎?),還將「上帝的寶座是永遠的,上帝的國權是正直的」、「人意不能違背神意」掛在嘴上,但心中卻無正直,也無宗教疼惜生命之心的反同婚牧者們,我認為,楊雅惠牧師、黃國堯牧師、曾恕敏牧師和小恩不懼打壓、堅定支持受壓迫族群的堅毅,才是基督精神的展現。

主張「婚姻家庭全民決定」的牧師與團體。圖/《牧者》
主張「婚姻家庭全民決定」的牧師與團體。圖/《牧者》

名為信仰的緊箍咒令人困頓,假宗教之名恐加深偏見

《牧者》紀錄片導演盧盈良在2022年拍攝《神人之家》,紀錄賭徒爸爸和通靈哥哥帶給他原生家庭的影響。前後兩部作品探討的都是以宗教為主題,一部和基督教有關,一部和台灣民間信仰有關。

盧盈良在受訪時提到,直到開始拍《神人之家》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和這群同志基督徒沒有分別,名為信仰的緊箍咒恆常作痛。他以下這段話點出兩部紀錄片共通的核心議題:「我的部份不是信仰強加給我的,而是信仰在我家人身上產生的這些作用,造成我們生活上很多的困頓跟盲點。但其實我跟《牧者》裡面的主角,我們都是因為信仰,才變得很不喜歡自己、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或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因為信仰這件事,讓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愛自己。」(原文出自於BIOS monthly

反同婚教會和宗教人士以「同志結婚會破壞婚姻的神聖價值」為由,慷慨激昂地進行各種阻擋同婚的激烈手段,然而在2019台灣通過立法同志可以結婚之後,到底他們的婚姻受到什麼影響?同婚之後各種民調結果都顯示,支持同志的公民比例是增加的,我認為,原因就是很多原本不瞭解或受反同團體說辭影響的人,終於證實,其實同志可以結婚之後,社會一樣運行,看不出來婚姻價值因此有什麼破壞。然而,假借反同、反同婚之名操作的手段,卻加深原本對同志的錯誤刻板印象和偏見,真真實實讓很多同志受傷,讓同志基督徒活得痛苦。

導演盧盈良(左)與牧師黃國堯。圖/《牧者》
導演盧盈良(左)與牧師黃國堯。圖/《牧者》

長期參與同志運動,經歷同婚立法過程風暴

我作為一個長期參與同志運動的組織工作者,經歷同婚立法過程的風暴,令人感慨萬千。反同教會不擇手段抹黑攻擊同志運動組織,最荒謬的理由,莫過於同志運動、同志教育要將青少年「變成」同志。我曾看過反同組織只憑一張活動文宣,栽贓同志團體舉辦青少年同志聚會是在教青少年吸毒,向警察機關檢舉,讓第一線警察很無奈地登門察看。

不曾參與、瞭解活動內容,憑一張文宣宣稱同志團體在「幹壞事」,何其荒謬!這就好像沒看過電影,卻只用一張電影海報竟能寫出一篇影評,多麼不可理喻。而反同宗教團體挾其驚人的龐大資金,將這些荒謬的指控、刻意渲染的偏見,刊登媒體廣告大肆宣傳,誤導更多信徒和公民,製造社會對同志族群、同志組織更多的誤解與敵意。

表面上看,反同、反同婚宗教組織高舉「捍衛婚姻價值」、「保護下一代」的大旗進行歧視恐懼的社會動員,實際目的卻是貨真價實的政治權力爭奪,企圖將其狹隘、偏頗的特定宗教價值強加在這個國家的公共政策之上。帶給台灣社會的傷害,是公共政策討論的反智、霸道歪風。

同婚之後,幾次以家長之名、不講道理地企圖下架校園或公共圖書館多元性別優良讀物,更是一種妄圖建立思想檢查的宗教霸權。台灣社會、台灣公民應該認真想想,難道希望在未來,下一代能看什麼讀物、圖書館可不可以陳列哪一種書籍,都要由特定保守價值的一群人用這種民粹、無法溝通的方式來審查控制?

註1:楊雅惠牧師於1995年與一群同志基督徒組成同志團契—約拿單團契,1996年創立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台灣第一個同志教會,因此不見容於台灣基督教會。2008年,她將自傳《背著十字架的女牧師:楊雅惠牧師的信仰歷程》書稿交給出版社後,在家燒炭自殺。

註2:「明光社」為香港保守右派教會人士組成的衛道組織。主張:反肛交、反同婚、反墮胎、反對婚前性行為、反對未成年性行為,認為反同主張是言論自由。被香港同志組織及自由派知識分子稱為「道德塔利班」。在香港討論訂定「性傾向歧視條例」時,以「逆向歧視」為由大力阻擋。

註3:黃國堯牧師2005年6月21日投書香港《明報》,對於明光社不滿主辦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將同志團體放在遊行最前線、揚言抵制七一遊行,撰文〈明光社前途不光明〉批評明光社「思想狹窄」、「氣度何等小」。

註4:新使者雜誌為隸屬於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的刊物,關注本土、多元與社會脈動,內容從信仰觀點反省、討論與社會的關係。曾多次刊出對友善同志觀點的文章。文中提到出自新使者雜誌,2018年12月17日,採訪者:目珠

【延伸推薦】
紀錄片|《牧者》:1996年五月,牧師楊雅惠不顧廣大社會的譴責與撻伐,創立了台灣第一間同志教會,讓長久以來不見容於教會之中的同志基督徒,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如今,開創者已辭世,他們依舊在信仰的衝突中掙扎。

紀錄片|《幸福備忘錄》:幸福似乎近了,1996年,台灣有了第一對公開舉行同性戀婚禮。相隔6年,兩個秋天的婚禮,牽動著四個生命。

作者:喀飛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8.28

喀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共同發起人&創會理事長、現任顧問。曾任:行政院第6屆人權委員,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第5、6屆文宣組組長。台灣愛滋行動聯盟、民間愛滋修法聯盟共同發起人。

著作:《台灣同運三十》(2021,一葦文思)。主編、共同作者:《彩虹熟年巴士》(2010,基本書坊)、《阿媽的女朋友》(2020,大塊文化)、《愛人的樣子》(2022,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