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路酸民道歉的游擊手,味全龍張政禹膽大心細專注每一球

讓網路酸民道歉的游擊手,味全龍張政禹膽大心細專注每一球

「愛玩」一直是張政禹身上最顯眼的標籤,就連2024年世界12強賽前,確定是正選的他仍被外界認為是來「玩」的,各種質疑聲不曾停歇。張政禹的認真藏在看似玩世不恭的身軀裡,他不喜歡輸的感覺,也不怕有人來挑戰,在12強繳出投守優異的表現讓網友紛紛「道歉」。張政禹態度樂觀正向,「如果你做好,就是全臺灣的人民為你喝采,所以要懂得去承受,扛住那壓力。」

歷經311大地震的不屈靈魂,「令和怪物」佐佐木朗希追夢美職大聯盟

歷經311大地震的不屈靈魂,「令和怪物」佐佐木朗希追夢美職大聯盟

曾投出球速高達163公里火球與日職完全比賽的「令和怪物」佐佐木朗希,加入美職道奇隊,與大谷翔平、山本由伸成為隊友,展開他在大聯盟的第一個球季。他九歲時遭逢311大地震失去父親與祖父母,棒球陪伴他全心投入、暫忘悲傷與孤寂,「我只能夠拼命努力,透過自己在球場上的表現,將勇氣和希望帶給更多人。」佐佐木朗希認為,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使命。

運動科學將主觀意見變成客觀事實,中信兄弟教練丹尼爾助球員脫胎換骨

運動科學將主觀意見變成客觀事實,中信兄弟教練丹尼爾助球員脫胎換骨

中信兄弟2024年風光帶回隊史第10座總冠軍,臺灣大賽和統一獅鏖戰5場,場場達標雙位數安打,其中四戰有全壘打,兇猛的火力展示正是他們整賽季濃縮寫照,例行賽團隊總共炸裂78轟,遙遙領先居六隊之冠,看得出首年上工的美籍打擊教練丹尼爾(Daniel Catalan)確實有一套,儘管這只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在職棒球團服務,更是賽季初體驗,能短時間內就踏入成功軌道,幕後推手來自頭腦裡一套精細的運動科學和數據。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尋找關於死亡、孤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尋找關於死亡、孤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歐文 ‧ 亞隆(Irvin D. Yalom)是現代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兼暢銷作家,他的專業著作被奉為經典、結合心理治療與哲學的文學創作也在藝文界掀起風潮,著作被翻譯超過30種語言、暢銷數百萬本。歐文亞隆擅長把讀者們帶進書中的世界,讓讀者看見故事中的角色和自己有一樣的問題,愛妻瑪莉蓮罹癌不久於人世前,他們也合著創作紀錄這段過程。他已高齡93歲,仍然持續寫作不輟,尋找關於死亡、孤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白色恐怖下的「最強醫務所」:綠島「新生訓導處」政治犯除了教書還開刀

白色恐怖下的「最強醫務所」:綠島「新生訓導處」政治犯除了教書還開刀

負責感訓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在1951年遷至綠島,收容匪俘、思想犯、感化犯、叛亂犯等「新生」,和綠島民眾發展出近似於家人的情感。這些「新生」有許多是學養豐富的知識份子,有醫師群組成醫務所,他們協助居民就醫、開刀或生產等醫療需求,也有課業補習班、讓教育普及整座綠島學子。新生對綠島貢獻良多,所以有綠島孩子寫「我的志願」作文時甚至發願:「我長大要當新生。」

讓移工遇職災霸凌不再有口難言:一位中立專業的翻譯是基本訴求還是奢求?

讓移工遇職災霸凌不再有口難言:一位中立專業的翻譯是基本訴求還是奢求?

泰國移工拜倫因職災臥病在床,雇主規避醫藥費等賠償責任,一年後拜倫跳樓輕生。另一位越南姊妹遇職場霸凌致憂鬱焦慮、差點自殺,最後簽下自願返國證明回國。若有專業中立的翻譯人員,是否能處理拜倫遇到的欠薪、職災與保險給付?是否能協助遭霸凌暴力對待的女性移工?移工們並沒有期待享受特權,僅希望受到平等對待,不讓慘痛遭遇成為因移工身份而獨有的不幸。

中信兄弟游擊新秀張士綸:看著哥哥張政禹的影子偷練,終極目標就是超越

中信兄弟游擊新秀張士綸:看著哥哥張政禹的影子偷練,終極目標就是超越

中信兄弟游擊新秀張士綸2024年在二軍打擊率高達3成43,奪下打擊王獎項,但同時也有讓他耿耿於懷的15次守備失誤。張士綸由捕手自告奮勇轉守游擊的經驗值只有兩年,他為了追隨在味全龍隊的哥哥張政禹腳步,存了很多張政禹的守備影片來模仿學習,企圖心強烈的他已訂下終極目標,希望超越世界12強賽國手哥哥的程度,以良性競爭的心態站穩職棒舞台。

「破病少女」林雨仙:精神障礙者的「成家」之路,是擁有安身立命的空間

「破病少女」林雨仙:精神障礙者的「成家」之路,是擁有安身立命的空間

我罹患情感性思覺失調症十多年,很幸運身邊有長輩、朋友和伴侶的照顧,他們不一定是血緣上的家人,卻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台灣有些精障者選擇入住康復之家或家園,與其他精神障礙者、社工共同生活,成為彼此的支持與依靠,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家」不僅提供物理上的居住空間,更能讓精障者擁有「家」的可能性。

「胖等於大笨豬?」孩子的偏見與霸凌行為,通常來自大人所建立的刻板印象

「胖等於大笨豬?」孩子的偏見與霸凌行為,通常來自大人所建立的刻板印象

霸凌往往由歧視衍生,而歧視則來自於刻板印象與偏見造成的團體氛圍。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十歲以下的孩子容易無條件接受權威,因此當《歧視的一課》國小老師做實驗時宣布「研究報告說矮個子較優秀,可享受特權」時,學生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說法,班上氣氛轉為高矮對立的緊張關係、甚至可能演變成霸凌。